Avoiding Mathew Effect
经济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合成谬误,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来。他说:“由于某一原因对个体来说是正确的,便据此认为对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就是合成推理的谬误。”合成谬误这一观点在经济学界流传甚广,人们据此认为,微观上而言是对的,在宏观上并不总是对的。
在当下中国,这一谬误广泛存在,在社会财富分配领域更是如此。
好莱坞电影《美丽心灵》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纳什与几个同学在酒吧喝酒时,进来几个女孩,其中一位金发美女堪称倾国倾城。几个男人激动不已。宾达操心这位美女会不会要一场盛大婚礼;理查在考虑他们哥几个是该像骑士一样用剑决斗,还是该在黄昏时用***一决胜负;马丁则悠然地提醒:“难道你们忘了亚当·斯密的教诲?”几个人心领神会,异口同声地背诵起来:“在竞争中,个人野心往往会促进公共利益。”他们认为,最优胜者可跟金发美女约会,失败者则只能跟其他几位女孩子约会。
纳什却笑道:“亚当·斯密应该修订他的理论。”在他看来,如果所有人都追求这个金发女孩,那该女孩就会奇货可居,结果可能是谁也得不到她。这时再去找长相一般的女孩,她们肯定不答应。谁也不想被人当成备用品。美女找不到,连长相一般的女子也找不到,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时,整个状态便进入纳什均衡状态,这种均衡就意味着两败俱伤。
对这种状态,纳什以后的研究证明,于每个参与者而言,只要其他人不改变策略,那他就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基于此,纳什当时就认为,要想每个人都得到一位姑娘——虽不是自己想要的(利益最大化),只是有胜于无——那最佳办法是谁都不去理那个最美女孩,而去找那些长相一般的姑娘,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有了女伴,也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赢。
回到社会财富分配话题上来,于一个阶层、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这些微观来说,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合情合理。但正如合成谬误指出的,于宏观而言,情况恰恰相反。社会财富分配是零和游戏,当某阶层、某地区、某单位、某人将自己利益最大化时,就意味着与之对应的另一阶层、另一地区、另一单位、另一人的利益最小化了。社会对立与矛盾随之出现。这时,如果原有的社会财富分配***策没有得到调适,那只会导致社会财富格局中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最后,社会对立与矛盾随之彻底恶化,社会也就此撕裂。也就是说,最符合个体理性的选择,最后导致的往往是集体非理性。这也意味着,社会就此步入纳什均衡状态。
相关信息的天然不对等,决定了在社会财富分配的博弈上,当事双方地位悬殊。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肯改变现状,那么次既得利益者更无法改善自己的状况。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恰当解决,且任其恶化,那最后只能是社会撕裂。就是说,继续维持和强化纳什均衡状态,只能两败俱伤。
那该如何规避多输呢?纳什的“泡妞大法”值得借鉴,即各阶层、各地区、各单位都不应试***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应像纳什们那样,不去理会那个最美女子,而是将自己的利益诉求降到次优选项上。唯有如此,才能如纳什的同学们那样,人人抱得美人归。也只有这样,各阶层、各地区、各单位才能实现多赢。虽然于微观个体而言,这是非理性选项,在宏观上却是对的。前者意味着自身利益受损,后者促进了公共利益最大化。W
把问题扔回去
Throw Back the Problem
企业管理中经常会碰到这种场景:经理走进大厅,看见下属A迎面而来。A打招呼:“早上好。顺便问一下,我们出了个问题。您看……”经理说:“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问题。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
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员工把“猴子”抛给经理,经理莫名其妙地把员工的“猴子”背在了自己身上。这是怎么发生的,经理都没搞明白。
接下来还有,为避免经理忘了这件事,下属会时不时的将头探进经理办公室,欢快地询问道:“怎么样了?”这时,员工就开始监督经理了。
要想摆脱员工抛来的“猴子”,先要明白“猴子”是什么,你才能有效地管理。所谓猴子,最精确的定义是“双方交谈的下一步。”就是说,经理和员工谈完话,双方都同意下一步工作是什么,由谁做。这就是猴子。
回到前面,经理和员工A谈完,经理说“我考虑一下,再通知你”。这就是“双方交谈的下一步”,就是下属的猴子。经理和员工谈完,双方明确下一步由“经理考虑一下再通知员工”。猴子就这样跑到了经理身上。
明确了猴子的定义,经理在管理下属及下属的猴子时,就应该做到有备而战。你比如说,当下属想请经理帮忙出主意的时候,经理不必急于答应,可以先问下属几个问题,比如这个事情的目标是什么、现状如何、为了达成目标做了哪些可行性方案、准备什么时间开始这些方案,等等。
如果下属没有回答出上述问题,那经理可以请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探讨。如果员工在经理的启发下,回答出了上述问题,那么员工就具备了行动的意识和责任感。这时候,经理只要鼓励员工放手大胆地去做就可以了。适当时候,还可以给员工的表现一个反馈,鼓励一下员工。
所以,经理和员工交谈时,经理一定要注意“双方交谈的下一步”,应把“交给我,我考虑考虑”这些话,变成“你是怎么考虑的?”“你打算怎么做?”“你有什么困难?”等话语,来启发员工思考。有时,员工在沟通前没有想清楚,在经理启发下会很快理清思路,找到答案。也有时,员工有了成熟思路,但为了不承担责任,自己不去决策,找到经理,让经理决策,这时经理还是要通过提问,让员工说出答案,把决策权还给员工。
“双方交谈的下一步”这个环节很细小,容易被经理忽略,所以,请经理在沟通中注意找到“下一步”并管好它,让猴子回到下属的肩上!W
本栏责编/侯永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