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乔治・莫兰迪的作品,用只属于他的艺术语言,在看似相同却又总是不同的画面上,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理想。他长期钟情于他的静物,凭借不同排列组合的这些形状单纯的瓶子罐子,描绘出平凡人眼中所未曾发现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莫兰迪;形而上;乘物以游心;真实
中***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57-02
一、莫兰迪的“乘物以游心”
乘物以游心:“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
――《庄子・人世间》
以物养心,顺势应势,乃理之必然,情之至妙者也。这是庄子的处世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也是庄子待物的审美情趣。 “乘物以游心”,就是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象应当摆脱物象对人的束缚和支配,摆脱表面的型与颜色的诱惑,不是用平常实用的目光去关注见到的事物,而是从特定的时空中移出物象而使景物与自身交相契合,追求景物及内心本质的型。即要去除一个对立、冲突、异己的对象,通向一个亲近、浑融的物。而乔治・莫兰迪,正是用自己的绘画完美的诠释他的艺术与庄子审美态度的不谋而合。
在莫兰迪的作品前,观赏者的大脑中会闪现一系列疑问: 这是我常见的瓶子、罐子、盒子吗?如果是瓶子,那怎么没有它们应该有的造型、色彩跟质感,甚至于没有画面应有的参照空间呢?但如果不是瓶子,为什么我们的确感觉到画面中的瓶子呢?莫兰迪正是通过这种不似之似的造型,乘心以游物,表达内心里本质的行。让观者感受宇宙的复杂,借助普通的瓶子表达出他对世界的感情。
二、“形而上”的莫兰迪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
形而上:即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越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
“形而上”是指比较抽象的、理论化的、哲学的东西,特别是上升到“道”的层次的东西。既是指哲学方法,也是指思维活动。与之相对的“形而下”是比较具体的、实在的、经验层次的东西。
莫兰迪的作品应该是属于“形而上”的。作为“形而上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及契里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者,他于1918年开始作为一个“圈外画家”进入了最具个性特征的“形而上时期”。
在他的一系列静物画中冷峻的光线与灰白、***白、草绿、赭石等色彩有机地统一在简练的构***中。通过写实和抽象的结合,强调那种怪异的非现实的气氛,使那些非生命的物体传递出寂寞孤独的感觉。犹如柯勒惠支的作品给观者一种悲伤哭泣的感觉一样,莫兰迪的作品同样的给观者一种别样的感觉,这也成为莫兰迪绘画的标志。
莫兰迪深深地植根于属于自己的文化土壤,坚定而顽强的面对着现实本身和个人体验,用最本质绘画的语言,投身对视觉感知的追问。巴尔蒂斯曾把莫兰迪比作中国的山人,勾画他“主观抒发”、“物我为一”之见地和超逸之品格。
三、莫兰迪的艺术
莫兰迪的作品用简单的横竖构***描绘出他内心复杂的宇宙。将瓶子置入极其简单的素描之中,以单纯、简洁的方式来营造最和谐的氛围,在平凡与微小中见奇、见大。在印象派和立体派之间,他以形和色的相互妥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莫兰迪通过捕捉和表现那些简单事物的本质,捕捉那些熟悉的景物,使自己的作品流露出一种单纯、清新、执着、高雅、美妙的感情,令观者感到非常亲近的真诚。
莫兰迪从文艺复兴时期诸多艺术大师的湿壁画中借鉴了丰富的元素。在他的画面中,很少用色彩饱和度较高的鲜亮颜色,很多色块都是灰暗的中间色,浅灰色、***白色、橘灰色、土黄色,每种颜色都像画在湿灰墙上,沉稳的灰而不沉闷。他将直观的物体固有色和空间环境因素的其他现象综合调和,获得一种即简练明晰而又富有微妙变化的色彩。朴素的色彩表现出的宁静温润,高雅清新,正是莫兰迪内心世界的基调,同时也是画家的修养体现。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超凡脱俗。
莫兰迪在空间和光线的处理上,经常用那种较为微侧的、平面的光源,这样就可使观看平稳的深入,让光线发生作用。光线从唯一的窗户中固定不变地照射进来,这种不变的光所产生的投影与他那简单的物体形状共同构架成一个永恒不变的空间。在他的作品中,依靠物体本身的颜色、形状、所处空间而形成的如古典浮雕一样的浅空间。这种浅空间几乎贯穿他个人绘画始终,常用灰色打底作为背景,光与空间有趣的结合一致,大部分的作品用横线作为地平线,构架一个简洁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则在各种各样的瓶子罐子。那不似之似的造型空间,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相互交汇,使观者从平静的画面里感受到静物之间内在结构张力。
莫兰迪通过他对色彩、形式、光线和空间的理解和认识,在画面上向观者展示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世界很复杂,但艺术家并不需要来还原这个世界的样子。而是通过对事物的理解和创作来描绘自己的心灵世界。在他作品中那些反复排列、形状单纯的瓶子中,我们就可以理解,题材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作品是否给观者以思考。
莫兰迪的艺术风格,大致形成于他而立之年。艺术家对于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觉感知和对它们的重复性和微妙变化的探索,有意将自己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但是这种强迫限制自我意识的,并没有让他走上单一的***片制作的道路。而是在尝试分隔形式的相似、表现的限度,这是他所探索的一条直观、深入的艺术道路。每一幅新的作品,都会有一种新的艺术感染力。在表面看来不断重复的主题中,有着难以解释的艺术谜题。它处处体现着两个极端的共存:直观而晦涩,简单又精妙。
莫兰迪作品的核心是本质和细节之间持久对立。莫兰迪的家乡风景版画和油画作品,那空荡荡的乡间公路,单调的无窗农舍的墙,晦暗而扩张的植物。似乎描绘的是列奥帕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的开头句――简明而透彻的映象。
三、结论
通过莫兰迪的作品,探索他的精神理念,在他的艺术世界中,物质和精神是统一的:形神、物我都融为一体。他摒弃了物体的客观属性,也撇开个人的哀喜,凭借纯真的心态去探寻物体之间单纯和谐的存在状态和相处关系。他的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庄的理念很相近。莫兰迪的作品始终在追求隐约、含蓄、宁和、悠远的意境。他终日与自己的瓶瓶罐罐相伴,心境如禅,万念俱寂。他的时间静止、凝固,无始无终,无前无后。这正是“乘物以游心、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摆脱纷扰世事”的心态,也恰恰是东方文化的气质所在。庄子认为精神的***与自由需要不断地引导文人们最为隐秘的心路轨迹,这为我们认识莫兰迪的画及他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在“求新”、“求变”的浪潮中,莫兰迪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艺术,用宗教式的虔诚献身于自己的艺术信仰,秉承着一种自持自觉的姿态,是艺术探索道路上一位真正的思想者和践行者。追求着属于他自己的“本质的形”。莫兰迪的“形而上”不是追随而是超越于时代。以自己辉煌的艺术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具启发意义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省报出版社.2001.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何***广.世界名画家全集莫兰迪[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6]恩斯特・格哈德・居.乔治・莫兰迪[R].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7]曹辉.论乔治・莫兰迪的静物世界[D].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