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回归传统的文化潮流中,努力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成为很多导演的审美诉求。电影《金陵十三钗》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将影片和原著小说对比起来分析,其中较之原著或增加、或渲染、或改动、或消解的地方,恰恰是电影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凸显和传导之处。约翰神父之“侠”、秦淮之“义”、李教官之“忠”、陈乔治之“信”,显示出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电影的显在支配力量和潜在渗透话语。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传统文化;价值观;“侠”“义”“忠”“信”
新世纪以来,张艺谋的电影作为“中国式大片”的典型——大牌的明星、绚丽的视觉画面和民族故事的外衣,成为很多导演的一贯套路。然而过度关注影片外在形式的华美绚丽而忽视内在精神深度的表达越来越被人诟病。“当下,在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时刻,出现了一种回归传统的文化潮流。”[1]因此,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而言,建构起一种既能践行大众文化发展诉求的叙事机制,又能在内在价值上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显得极为重要。坚守我们自己内在的文化价值观既是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又可以此来扩展文化认同的心理半径。因此近年来努力去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成为很多导演的一致审美诉求,如《赵氏孤儿》《十月围城》《落叶归根》《信义兄弟》等。电影《金陵十三钗》尽管是张艺谋导演瞄准全球市场的“冲奥”之作,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影片的核心思想凸显的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当我们将影片和原著小说对比起来分析,其中较之原著或增加、或渲染、或改动、或消解的地方,恰恰是电影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彰显和传导之处。
一、约翰神父之“侠”
“侠,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产生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之际。”[2]可见侠文化在中国历史之久远。中国文学中有诸多扶危济困、救人于危难的侠客形象,在国有“困厄之时”,人有“急难之事”时,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有慷慨赴危难、热血酬知己的聂***(《战国策》);有“家无余财,衣不完采,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朱家(《史记》);有“仰手接飞猱,俯飞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的游侠(《白马篇》)等。这些侠士以武艺强、重情义、知荣辱、忘生死的卓越人格,博得了世人的普遍赞誉,被后人代代传颂,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尚侠”之风。侠士文化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始终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成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被民众接受和崇拜。如果说西方的“骑士文化”更多强调的是贵族气质、温情守礼、忠诚信仰的话,那么中国“侠士文化”突出的就是侠肝义胆、疾恶如仇、扶危济困。《金陵十三钗》中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约翰神父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中国“侠士”气质的人物形象。
影片将小说中原有的英格曼神父和阿多纳多神父删减后,重新塑造了这样一个新角色。约翰是一位生活在美国底层的普通入殓师,来到中国只是为死去的教父做殡葬以赚钱谋生,他原本世俗、功利、贪财、迷色,就像《水浒传》中的李逵、鲁智深那样的义士,诸多缺点反而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丰满。他目睹日***闯入教堂对无辜女学生的残暴,“天下多有不平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当他刮净胡子、穿上神父衣服的那一刻,就由普通人蜕变成一位“侠士”。他疾恶如仇,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进行大义凛然的怒斥;他武艺高强,一双巧手就将风情的歌妓一夜之间变成纯情的女学生,几下功夫就将报废的卡车变成送女学生出城的必要交通工具;他侠肝义胆,放弃了同乡告之的绝好的逃生机会,只身返回教堂去保护与他本无关联的女学生。至此,影片通过约翰神父这一人物形象传达了凸显“侠士”文化的审美诉求。尽管观众对约翰神父这一角色的喜爱可能是克里斯蒂安·贝尔演员的个性魅力,但更多的是这一人物满足了中国广大观众对“侠士”的崇拜和敬仰心理。
二、秦淮之“义”
严歌苓的小说一开篇就采取了高度私人化的视角,惊醒女学生书娟的,不是炮声,而是“初潮”。通观小说全篇,女性的生命体验贯穿始终。玉墨曾伪装淑女勾引了书娟的父亲,书娟对其恨之入骨,玉墨在书娟面前想表现高贵,但最终还是“自惭形秽”。小说结尾以“十三钗代替女学生去赴约”作结,玉墨主动提出,其实这一举动是和她想改变自己在书娟心目中的低贱形象不无关系。
而电影的叙事意***要比小说宏大得多,编织的是一幅远超个体经验的历史画卷。影片淡化了书娟和玉墨的敌对关系,只是将其放置在和贞女的不同阵营中,然后影片还通过几笔来表现这两者的相互和解和信任:一是躲避日***搜查时,女学生为了不暴露藏身处而选择跑上阁楼,把危险带走;二是一个在追猫时暴露了,被急中生智的女学生巧言救下,突出了不同女子之间的一种姐妹情义。对“十三钗代替女学生去赴约”这一情节,更是浓墨铺陈,大肆渲染,将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的“义”张扬到了极致。玉墨在影片里说,“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秦淮们说“我们替你们去,你们替姐姐好好活”。明知可能赴死,这些风尘女子还是替女学生赴了日本***人设的局。为他人放弃生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影片中最出彩的镜头之一,就是们在赴日***圣诞宴会前合唱的那曲《秦淮景》,歌声中的她们美艳得不可方物,除了柔情,更多的是热血和仗义。
“义”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随着时展,“义”已由封建礼义延展至广泛的道义、仁义。中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仁人志士举不胜举,不止男性,就连柔弱的女子,舍生取义的也不乏其人。却奁拒嫁的李香君;毁家纾难的柳如是;舍财显情的杜十娘。她们出身卑微,虽沦落风尘,尝尽世间疾苦,骨子里的“义”却越加深厚,“仗义每多屠狗辈,欢场也有奇女子”。这些仗义女子体现的是“为情义两肋插刀”的气度,是一种置性命于情义之下的做事原则和处世标准,而这一类形象的塑造满足了观众解他人于倒悬之苦,援人出于黑暗渊薮的救赎。
三、李教官之“忠”
佟大为扮演的李教官是影片中的重头戏,相比原著中“去势”的***人,电影前三分之一都在突出以李教官为首的中国士兵如何浴血奋战。影片中的李教官他们并非困城之兽,而是为了救助自己的同胞主动放弃了出城的机会。十几个中国***人对抗日***的坦克大炮,由于缺少有效的抵抗武器,只有将手榴弹捆绑在身上,以战友的身体作掩护,尽可能靠近坦克,用血肉之躯来充当炸掉敌人坦克的武器。当我们看到银幕上,一个个充满血性的中国***人奋不顾身扑向日***的炮火,又一个个倒在敌人的射击下,不禁血脉贲张,热泪盈眶。最后整个教导队只剩下李教官一人仍在孤***奋战,他守候在教堂旁边,担当女学生的守护神,书娟就是由于他的神奇***法才免遭日***的蹂躏。恪守***人职责,面对外来侵略奋不顾身是为国家而忠;为救女学生放弃出城的机会,为同胞王浦生弥留之际找一个暖和的地方,是为人民而忠。影片改写了原著中软弱无力的国***形象,张扬了李教官等中国***人的赤诚之心,提升了影片的精神价值。
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有很多思想具有跨越时间屏障、冲破空间壁垒的历史价值,比如“忠”。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有许多彪炳千秋的历史人物,他们所效忠的皇帝早已化为尘土,所维系的王朝也早已灰飞烟灭。然而,我们至今仍对他们怀念追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他们忠诚不渝的人格精神的敬佩,是对他们九死无悔的顽强意志的赞誉——他们用生命诠释的这种“忠诚”的传统文化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意义。这种人文理想和道德审美在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得到了彰显。
四、陈乔治之“信”
影片《金陵十三钗》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凸显还表现在对配角、小人物的精心塑造上。陈乔治即是其一。小说中陈乔治是英格曼神父收养的弃儿,胸无大志,坚信好死不如赖活着,苟且偷生,借秦淮躲避教堂之机,偷偷和一红菱相好,当日本兵闯进教堂,神父受辱时,只是本能地要去替神父捞回尊严,但看到敌人强大却又急忙退缩,连他自己也骂自己是忘恩负义的东西。然而他再躲也没有躲过日本人的子弹,在双手抱住脑袋逃跑的途中,倒在了日本人的***口下。而电影中则彻底改写了这一人物,将“言必信、行必果”的传统价值观念灌输其中,将其塑造成一位知恩***报、一言九鼎的少年义士。“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陈乔治自从被英格曼神父收养,就念念不忘养育之恩,并孜孜践行着神父临终前嘱托——照顾女学生,影片中他一直强调:“我必须保护这些女学生的安全,这是英格曼神父的托付。”小小年纪的他为了这句承诺,毅然扛起管理整个教堂的责任,做饭整理、调停争端、挽留约翰,在最后关头男扮女装替女学生赴死。影片中约翰认真确认陈乔治是否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并劝说他跳车,但是乔治拒绝了,即使恐惧将要面对的灾难,他还能冷静地分析情况为女生们的逃亡做最好的部署,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践行了什么是“信”,什么是“一言九鼎”。那个带着女孩假发、神情坚毅的小男孩成为很多观众心中“信义”的化身。
新世纪以来的电影有多部表现传统文化中的“信义”主题。像《赵氏孤儿》《一诺千金》《落叶归根》等。如果说《赵氏孤儿》来自传统“托孤”故事的话,那么《一诺千金》《落叶归根》则有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故事。《一诺千金》中的单喜良答应了刘根临终前的要求,把他和儿子小宝送回到家乡。单喜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仅如此,他还承担起照顾举目无亲的小宝的重担。《落叶归根》中的老赵答应了在刘全有死后把他送回家乡的要求,一路之上他历尽磨难,汽车拒载、钱包被偷、饭店被宰、工钱是假钱。但老赵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承诺。[3]这些影片和《金陵十三钗》一样,在面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表达着文化守成主义的立场和思想,努力坚守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资源,显示出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电影的显在支配力量和潜在渗透话语。
综上所述,对比原著和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影片消解了小说高度私人化的生命体验和女性视角,将其放置在更为宏大的叙事机制中,通过增设人物、渲染情景、改动性格等手段来对传统文化价值观——“侠”“义”“忠”“信”进行弘扬,以此来提升影片的文化价值,我们从中也欣喜地看到张艺谋导演回归到关注影片内在精神深度的路上。
[参考文献]
[1] 贾磊磊.中国电影产业的时代振兴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J].当代电影,2011(07).
[2] 张兆龙.中国电影年鉴,1994[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305.
[3] 李钦彤.底层的武侠想象和叙述伦理[J].新闻界,2011(08).
[作者简介] 张敏(1978—),女,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金陵十三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凸显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