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6日,驻扎在远东滨海地区某机场的防空歼击机航空兵团正进行飞行训练。按照训练计划,别连科上尉驾驶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5歼击机升空参加训练,但他和他的飞机没有按时返航。
团里发出了警报。当时的最高指挥官的第一个念头是飞机坠毁了。正在滨海地区防空歼击航空兵团的叶夫根尼・萨维茨基元帅对此事作出反应,“航空就是航空,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尽快寻找飞机的下落。”但是寻找工作开始后不久,国际机构从日本传来信息:苏联歼击机在日本函馆机场着陆,飞机驾驶员正是别连科。
维克托・伊万诺维奇・别连科上尉于1947年生于纳利奇克,毕业于阿尔马维尔斯克的高等***事航空飞行学校。曾在斯塔夫罗波利茨基高等***事航空学校和施***尔曼防空部队执教,作飞行教官,然后被派往驻扎在远东的防空歼击航空兵团。在防空歼击航空兵团飞行训练中心接受改变机型的飞行训练。别连科,俄罗斯族,苏共***员,1976年9月任飞行团大队长,已婚,有一子。
当时苏联***的说法是这样的:别连科迷失方向,飞抵日本上空,燃料消耗殆尽后无法返航,被迫降落在日本函馆市的机场上。当然,事情有可能是这样的。但是,社会舆论要求作出解释:为什么别连科首先滞留日本,然后又去了美国呢?
据说,当时日方对飞行员采取了不文明的做法――上百万的日本电视观众都看见,当时,把别连科从函馆转移到东京时,将其头上罩了面罩,警察架着他,把他推进了汽车内。
苏方认为,日本当局在4天内拒绝俄方代表与别连科会面,违反了《苏日协议》中关于立即组织另外一个国家代表与其滞留的公民会面的协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米格-25在日本着陆后的第二天,在记者招待会上,美方还不确知飞行员是否要求避难的情况下,日本***代表却宣布了对飞行员提供避难的决定。从而为美国特工机构“邀请”别连科去美国找到了借口。
出于宣传的目的,莫斯科想利用苏方代表与飞行员会面的事实揭露这件事,没想到这个会面是一场“卑鄙的把戏”。会面是这样安排的:苏联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与飞行员的距离不得近于25~30米,并用办公桌隔开,周围站满了警察。甚至不允许医生参加会面和对飞行员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日本外交部的工作人员粗暴地打断了这次谈话,尽管别连科仅说了不连贯的两、三句话,还是被打断了。因此,根本无法推测或断言日方关行员“接受去美国避难”的意向的真实性。既然这样,就有理由怀疑别连科似乎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也许被注射了麻醉剂或被采用了其他不正当的手段。
不管怎样推测,事实是别连科在这次会见后,被送上了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并在美国被保护起来。
那么美方又是如何解释的呢?别连科飞往日本是出于***治动机。据他们说,在苏联,别连科属于社会上层人物,他拥有的一切,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但他唯独没有的就是自由。别连科本人在解释自己的叛逃行为时闪烁其词,含混不清,因为他明白,自己的这种背叛行为应有更有力的理由才能令人信服,而不是简单的“渴望自由”所能解释通的。别连科在70年代出版了一本书,在书中说他叛逃的原因是对苏联空***中飞行事故太多感到不满。1976年,美国出版的一本由约翰・巴龙写的《米格飞行员》一书也有这种说法。对此说法美国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是可信的,包括詹姆斯・奥别尔克写的《苏联事故调查》一书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各国***用喷气式飞机都有失事的记载,但完全不必认为,苏联比其他国家发生的事故频繁。”他在“调查”书中写到,“但是,最近开始引人注目起来,这是由苏联***用飞机的几次空难引发的。这一系列空难事故的发生,最终使米格-25的飞行员别连科逃离了苏联。尤其是1976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空***基地发生的那次空难,当时那架飞机由于出现技术故障,加上飞行员技术又不够熟练,勉强驾驶,从而导致飞机坠毁,并砸毁了一辆载客的公交车,致使10人遇难。
总而言之,美国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别连科不愿继续留在苏***,以免出事摔死,他不能再等下去了,所以选择了叛逃日本。
对这一事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许多别连科过去的同事都持这种观点。米格-25是当时最先进的高空超音速截击歼击机(北约给的绰号为“狐蝠”Foxbat),因此,美国特工机构把别连科作为合适人选,策划了他的这次叛逃行动。
米格-25首次升空是在1964年3月6日,预研工作开始于50年代末。当时苏联防空部队面临的是如何有效对付高空高速飞机的侵袭,如美国和英国的轰炸机――B-70、B-58“胜利者”和“火神”。苏联当时拥有有效的防空导弹,可以拦截高空目标。但是,它们的作战半径小,大约在40公里范围内,要保卫全国范围的领空是很困难的。因此,要求高空截击歼击机的超音速航程达到500多公里,机载无线电台功率强大,能发射远距离空空导弹。
这项任务交给了米高扬设计局,而且该设计局很顺利地完成了这一任务。60年代末高空多用途歼击机米格-25问世了。其飞行高度可达20700~23000米,飞行速度为2.38马赫,航程1250到2130公里。对于米格-25的出现,专家们对其结构设计评价很高,特别是在飞行速度上,可达音速的3倍。该机在速度、高度和爬升速率上创下了25项世界记录,其中3项是绝对记录。1970年至1984年苏联生产有多种型号的截击机,装备的国家除苏联外还有阿尔及利亚、保加利亚、印度、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
在这些截击机中,五角大楼和美国特工机构早就把目光投向了米格-25,同时一直密切注意米高扬设计局。他们对苏联的高空超音速飞机了解很多,但是要想深入研究还需要一个样机。直到70年代中期,他们才选中了合适的人选――维克托・伊万诺维奇・别连科。
几位与别连科在阿尔马维尔斯克学校共过事的同事认为,别连科可能在学校读书时就被收买了。第一个理由:维克托沉默寡言,经常看一些别人都不感兴趣的机密文件;第二个理由是:毕业后别连科又恰好在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5歼击机部队服役;第三个理由是在叛逃的前一天,别连科曾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与美国间谍接头,商定叛逃时间和着陆地点。根据会面的情况,别连科明确了在叛逃后,自己要在日本秘密着陆的美***航空基地,并且他还有飞行路线示意***,***上还做有标记,包括航线、高度和秘密降落地点等。
总之,美国中央情报局原来想让这位飞行员神不知鬼不觉地驾机失踪,而别连科本人也不愿意声张此事。但是,别连科在飞临日本函馆上空后,由于云雾迷茫,也有个别人认为是别连科的飞机燃料不够了,因此,他只好迫降在民航机场上。民航机场是一个公众聚集的地方,消息一传出,在那儿很快便聚集了很多记者,很显然秘密着陆已经不可能了。别连科在从自己的机场起飞时,干得非常漂亮,很容易他就得手了。因他非常熟悉当时苏方防空区域的情况,熟悉地形,可以迅速飞到不被己方发现的地方,快速使自己消失。当时苏方开始寻找,并发出给予支援和帮助的信号,而别连科此时已按时抵达指定区域,并使飞机下降,低空飞行,飞往日本海方向。
在苏联***官中间也有这样的传闻,别连科叛逃日本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因为他们事先已有察觉。别连科叛逃以后,他们形象地说,克格勃的***官们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恨不能立刻救回他,为此,千方百计地寻找信息和机会。
今天,可以说这些传闻并非没有道理和根据,有如下事实可以证实这一点。当时苏联发表声明,强烈要求立即返还飞机,否则,将直接影响苏日关系。但是东京有美国人的支持,美国人本来就想得到苏联这种截击歼击机,以便进行研究。
米格-25在日本函馆机场着陆后,美国空***立刻用运输机将其运往美国,他们不顾苏联的抗议,集中了大约20名美国专家对飞机进行研究,并把细微的差别都找了出来,后来他们还给苏联的米格-25已经是一堆散件。美日双方在研究过程中,对发动机、机载雷达,以及飞机上的一些设备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对热辐射波进行了测量,抽样测量了玻璃和金属性能,甚至对部分部件进行了破坏性试验。俄罗斯专家认为,如果没有别连科的帮助,他们是无法摸清飞机的全部性能的。
这架飞机的制造者之一,苏联的利夫・申加兰有一段回忆,他当时参加了从日本接收这架飞机的全过程。他在回忆中写到:“日本人和美国人插手了米格飞机这件事,他们揭开飞机的技术秘密后,选用优质的加厚木板和铁皮包皮制成的箱子把散部件包好,这样,在我们接收时,不可能很快打开箱子检查飞机部件。我们不同意在检查时有日本人在场,向日方提出要求,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在只有苏方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检查,但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经过1~2个小时,日本人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打开了箱子。很显然美国人已经得到了所有的秘密。我们对日本代表团非常不满……”
利夫・申加兰还补充说,美国专家对飞机的评价极高,只有电子系统稍微差一些,这也说明美国人对飞机进行过仔细的研究。
在此之后,苏方决定对仍在使用中的米格-25的一些设备和雷达识别密码进行更换,为此,航空兵团被迫把米格-25全部送回戈里科夫航空工厂对飞机进行了改装。改装后的飞机重新回到了航空兵团。别连科的背叛行为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花费了上亿卢布。要知道,当时的卢布是很值钱的。
米格-25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于1978年在戈里科夫航空工厂开始系列生产米格-25 П Д型飞机,其发动机的寿命延长了,无线电雷达也有了新的改进,武器系统也更加完备了。
1979年,在戈里科夫航空工厂开始生产米格-25 М П,这是俄罗斯的第四代歼击机。它于70年代开始研制,1975年首次试飞。据说,别连科告诉了美国特工关于米高扬设计局的研制开况,北约当时给米格-25 М П起的绰号是“猎狐犬”(Foxhound),苏联将其作为歼击机装备部队,并于1991年将其编号改为米格-31,今天这种歼击机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可以看出,米格-25已经经历了多次改型,由于其性能优良,所以很多国家都装备了这种飞机。伊拉克也选用了这种截击歼击机来保卫其海湾地区,结果非常有成效。1976年的间谍事件,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充分展示了前苏联飞机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和设计师的聪明才智。
刘丽群编译自俄罗斯《空***通报》2000年1~2月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谁是别连科的幕后策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