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把人类第一次送上了月球,自此之后,共有12位航天员相继登月。1972年2月11日,“阿波罗17号”执行了最后一次登月任务,之后的“阿波罗18号”登月计划因经费不足而取消,从此人类的足迹再也没有踏上月球,但坊间却流传着“阿波罗18号”曾经登上月球却秘而不宣的传说。2011年上映的电影《阿波罗18号》就从这则流言出发,以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描述了一艘“阿波罗18号”真的登上月球,并留下了影像资料的故事:航天员在月球上发现了苏联派去的登月舱,还遭遇了外星生命。
当然,这只是一部伪装成纪录片的科幻片。制片人贝克曼贝托夫曾经拍摄过俄罗斯空间站的纪录片,并在那次拍摄中构思出这部科幻片。所以,虽然电影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它对航天飞行中各种技术细节描写得十分到位,堪称一部教科书式的航天电影,笔者就为大家点评几点有趣之处。
电影讲述航天员登上月球后,遇到了“地外生命”,但这些石头般的怪物却毫无交流意***,向航天员发起恐怖的攻击,难道“外星人”都视地球人如仇寇吗?其实,“地外生命”不等于是“地外文明”,电影里的“月球生物”虽然对人类发起进攻,但它们不具有智慧,只受生存本能驱使。科幻电影一直热衷于表现“地外文明”,也就是“外星人”,但也许他们不一定存在,或者离我们足有几十、几百光年之远,而简单的“地外生命”可能在太阳系中确实存在。
火星曾经被认为是太阳系里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之处。不过在向它发射了几次无人探测器后,科学家对火星失望了。同样拥有大气层的土卫六则成为新的希望寄托之地。另外,科学家还从一些坠落的陨石中找到了可以组成生命的物质,如甲烷、氨基酸等。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生命最初就是由陨石带来的。
返回式航天器(包括返回式卫星和载人飞船)从太空返回进入大气层时,其表面与空气摩擦,会产生几千摄氏度高温。尽管如此,航天部门回收后还要进行一定程序的检***,以免带回某些不可控的地外微生物,这一点电影中做了重点表现。
另外,电影里相当多情节是在登月舱内部发生的,由于使用了广角镜头,空间看起来还颇为宽裕。但实际上,登月舱的空间比一般卫生间还小。2个航天员只能蜷缩在仪器堆里,转个身都困难。影片里的航天员在登月舱里一举一动都缓慢而小心翼翼,这可能会让不少观众感到厌倦,但这是航天员真实的生活片段。
电影里航天员在月球上的活动也值得一提。当他到达环形山底部时,他不停地说感觉很冷,他所用的照明灯射出的光线与周围的黑暗界限分明,和我们平日看到的光有很大差别。这些都是在没有空气的环境里出现的现象。由于没有空气,热量不能对流,只要离开太阳光的照射,环境温度就会迅速下降,温差有时会达到几十乃至上百摄氏度之多。空气还会使光线出现散射,当我们在黑夜打开手电筒时,除了光线直射区域外,散射的余光还能照亮周围;而月球上光线只能直射,离开直射区域就一片漆黑,出现了光明与黑暗截然分界的景象。
影片故事中一个重要部分是苏联的秘密登月计划。电影中几乎实现了当时苏联计划进行的登月细节:拥有半圆形外壳的登月舱;送一位航天员登上月球,另一人留守在环月轨道上。事实上,苏联人当时为了这一计划研制出了巨大的N1式火箭,然而这种火箭连续发射4次,都以爆炸告终。没有强大的火箭,当然登月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了。后来,因为美国已经抢先登月,苏联的登月计划也秘密终止。
中国也在计划登陆月球。不久之前,航天员已经实现了在太空的舱外行走,探月工程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卫星都已发射成功,正计划发射“嫦娥三号”。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呢?虽然时间表还未确定,但中国航天人向前的步伐坚定有序。把酒问明月,相期定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