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古至今,中医以保健、养生、调理身体为其最大特色。笔者作为保健科医师,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介绍中医如何应用于养生,以供探讨。
【关键词】中医;养生;保健
自古时起,中医便以养生、保健、治病为其核心思想,人们对于中医的看法,便有说法:上医养生,治病于未然;中医保健,治病于萌芽;下医治病,治已病之病。传统的中医学中郎阔我国五千年的中医精华,在现阶段医学水平不断发展提升、单纯地依靠手术和西药治愈疾病的困难也日益增加,如何将中医与疾病预防结合起来,加强人们的养生保健,治病于未然,是现代中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1 中医养生简介
所谓中医养生,是指利用中医的各种方法如针灸、推拿等,颐养生命,实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医学活动。其主要思想在于治病于未然。
中医养生的观念主要注重几个方面,其一,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由于世界上的万物都生活在大自然中,因而一切生命活动的开展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起居有常,顺应季节,顺应自然。其二,养生要注重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生理上的养生,还应涵括心理上的养生,良好的心理能让人处于轻松愉快的境地,能有效抵御外病入侵。
2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
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包括顺应自然、起居有常、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以及综合调理等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
2.1 顺应自然
自然的规律是地球上任何生物都无法打破和违反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遵循规律,适应规律,有效地利用规律。自然分四季,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而,养生要结合季节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春天要适当进补甘性温和食物,夏天要进补清淡泻火食物,而秋天要进补滋润水分多的食物,冬天则应进补脂肪较厚的食物。在药补上,春冬宜用贵重补药,夏秋则不宜进补。
顺应自然还应包括起居有常,即作息时间要有规律,符合自然白天黑夜交替的规律以及各个阶段人体发展的需求。如幼儿需多睡,老年人则不宜多睡。春夏适宜早睡早起,秋天适合晚睡早起,冬天适宜早睡晚起。人体若能坚持起居有常,保证合理的作息时间,则身体便会处于精力充沛的状态,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反之,则会生命力衰竭,精神萎靡不振。
2.2 形神合一
人体是包括基本组成的机体器官组织,如骨骼、经络、五脏六腑等,以及支配这些组织进行基本活动的意识、精神、知觉等,强健的身体是人类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前提,建立良好的体魄,能让人类在开展活动中精力充沛。人的“神”对人体起着支撑、调度作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有效帮助人体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心态,减少消极、忧郁、悲观等不良情绪,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专注度。所谓形神合一,便是指养生要注重身体,也要注重精神。中医学中认为,形神合一的养身方式,不独重视进补来弥补,也要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以形养神,以神促形。
动静结合,是指适当的运动之后要有精神上的些许弥补。对于长期从事脑力活动的人来说,闲暇之余可以进行跑步、打球、做瑜伽等休闲项目;而对于体力劳动者,在长久的体力劳动之后,下棋、聊天等休闲项目能有效帮助缓解身心的疲惫和压力。动静有机结合,促进人体身心愉快。但是,运动中要注意结合个人的状况,切忌运动过度,引起不必要的损伤。
2.3 饮食有节
人类开展生命活动离不开基本的能力摄取,饮食是保证能量摄取的基本途径,但在中医养生的观念中,“饮食要有节”。主要是指,(1)饮食要有时间节制,有规律地饮食才能保证肌体发展的规律性;(2)饮食要有量上的节制,饮食是为了补充基本肌体的能量,应把握一定地度量,不宜过多,增加肠胃负担,也不宜过少,让肌体发展不完善;(3)饮食要平衡,饮食是人类摄取能量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因而一定要结合肌体发展的需求,多样化饮食结构,切忌单一饮食。(4)饮食要根据人体特点摄取食物,人与人之间的个体性差异极大,中医养生观念认为,饮食选择要根据个体的发展特点选择,如有些人体质偏寒,则不宜食用诸如海带、冬瓜、黄瓜等凉性食物过多,而有些人体质偏热,则应不宜多食用诸如桂圆、韭菜、牛肉、狗肉等食物。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迅猛,尽管人类已经能探测宇宙,实现多年无法实现的梦想,但人类尚且无法利用现代医学解决任何疑难杂症。治病、保健、养生本应于一身,从根本上剔除病根,还是要从养生做起,同时,我国五千多年的中医传承,博大精深。作为中医养生工作者,在中医养生工作中,由于人是生长在自然界中的人,任何人都无法违背自然的基本规律,因而在开展养生活动中,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起居有常,同时还要形神合一,既要锻炼身体,也要放松神情,做到动静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在饮食上多加注意,食之有节。人类生命的奥秘,仍待去探索,中医养生的学问仍需深究,我们应运用新时代的方法,努力开发中医养生的宝库,为人类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