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贵州省清镇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级市,有八种苗族,随着苗族的地域上的迁徙、西方技术的冲击、现代工艺的技术革新,苗族的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所以本文根据贵州省清镇市苗族的女性服饰变化将清镇苗族服饰的变迁历史分为:清晚期以前、晚清和民国时期变迁、建国后的变迁三个阶段,并分别对变迁进行论述,并探讨了变迁原因、变迁过程。
[关键词]清镇苗族 ; 苗族服饰; 苗族 ; 苗族女性服饰
中***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95-01
贵州省清镇市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苗族尤为典型。清镇苗族有八个支系:四印苗、歪梳苗、白苗、花苗、红线苗、须须苗、青苗、红苗。随着苗族的地域上的迁徙、西方技术的冲击、现代工艺的技术革新,苗族的服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质的变化。”在清末、民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尤为突出。所以笔者根据清镇苗族的服饰变化将清镇苗族服饰的变迁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清晚期以前;2.晚清和民国时期变迁.建国后的变迁
晚清以前变迁
因为苗族也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比较显著,变迁的过程比较缓慢,所以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苗族迁入贵州的历史十分悠久,比如素苗“由广西大苗山迁往贵州的时间是‘明末清初’,落脚点是安顺、平坝、修文、息烽、金沙、黔西、大方、毕节。所以苗族是一个大迁徙的民族,她们的服装会随迁徙地的气候变化、耕作环境变化而变化,受自然环境影响。苗族早期用树皮、植物根茎做制衣,后来随着和汉族的交流往来越来越频繁,养蚕技术和亚麻种植技术逐渐传入,麻织品和丝织品就成了她们的主要制衣材料,尤其进入清代棉种植技术和麻种植技术的提高,苗族妇女的衣服大都为棉麻制品和丝织品。清镇许多人家都有自己的木织机、粗布梳、细布梳,她们自己纺纱和自己织布制作衣服。蜡染技术在这个时期也十分成熟、苗绣工艺也十分精湛。这一时期苗族人也多由光脚发展到了开始穿鞋的阶段,但是因为受经济条件影响,清镇苗族那时候多着草鞋。这一时期的变化十分漫长和缓慢,也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干扰。
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变迁
从晚清和民国开始就是苗族服饰变化的分水岭。一方面,这个时期西方的先进文化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人民的思想开始逐渐***,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使清镇地区的服饰的款式受到影响。另一方面,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始进入中国,苗族人民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方式被打破,从而使布料的工艺、制衣的材料都发生着变化。
“没有哪个人可以长生不老,也没有那种文化模式可以一成不变。”先进的思想和教育打开了闭塞的国门,苗族人民的社会文化发生着重大变化,正如学者游建西将苗族的社会文化变迁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1895-1911)、***阀混战(1911-1937)、八年抗战时期。”民末清初,各民族之间的闭塞被打破,各民族开始交流。***阀混战,苗族社会经济转变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为先导。八年抗战时期,学校和工厂内迁,先进的教育和技术也随着来到了贵州。游建西认为在这三个阶段中,贵州苗族社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教育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清***府颁布“开禁”等***策,苗族和汉族有了友好往来,同时也受着西方思想的熏陶,苗族人民的主导文化也从原来的巫教文化趋于多元化了。清镇地区的苗族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苗族女性的服饰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清镇苗族女性服饰的花纹更趋于汉族服饰,式样更简单化、简洁化和实用化。许多复杂繁琐的工艺部分被省去,看上去简约大方。用途更趋于实用性,更方便生产劳动和生活。
晚清和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传统的手工业和纺织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民国时期,随着脚踏缝纫机,弹花机等半机械化生产设备的使用,苗族自己生产的土布、苗棉由于产量低,已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外地的棉、丝织品等洋布、洋缎、白布、青布等进入苗族服饰面料中,且受苗人的欢迎。”清镇地区也是如此,晚清民国时期,清镇周围开设了许多纺织厂,布料价格较低,布料耐洗耐磨,清镇的许多少数民族女性也开始接受先进工艺生产的布料,原来的许多家庭纺织机都因为长期不使用,被闲置和劈成柴烧掉,那时起木织机已经逐渐在清镇地区减少。
建国后的变迁
建国后,清镇女性的苗族服饰从布料、工艺、制作材料、用途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关于四印苗族的女性服饰的变迁过程,笔者走访了许多苗族的老年女性,站街镇的一个四印苗族的老年妇女回忆,在贫困的年代,四印苗族妇女都基本穿粗布便装,盛装并非家家户户都能够缝制得起,因为盛装制作材料并非所有家庭都能够负担得起,比如衣服上的金丝银丝等。而且,当时的材料有限,即使能够缝制出来的也未必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般华美。当笔者问到过去的苗服制作工艺和今天的制作工艺有什么不同,她说,过去她们的帽檐的珠帘是几乎没有的,有的也是银珠帘和一些稀有金属珠帘,但是后来塑料的普及,大家就用塑料珠帘代替了,而一些镶现代塑料金边的线也是后来才有的,而过去只有最富裕的家庭才能镶得上真的金边和银珠帘。但是其他的工艺比如复杂的绣花等等都是和今天保留下来的一致。
从布料来说,清镇及周边地区开设了许多工厂,苗族人民自己纺纱、种植棉花、家庭染布等大为减少。因为家庭自己生产衣服的周期时间长、工作量大、成本也很高,而购买成品布方便快捷,价格也不高。传统的棉、麻布料也被现代化纤为主的的确良、涤纶、牛仔布、尼龙等代替。“阴丹蓝等宽幅工业布取代传统蓝靛染的窄幅自织青色布,成为苗族女子们夏天的常用布料。”因为这些布料轻巧、柔软、透气、耐磨,更为实用,所以更受现在清镇的苗族女性所接受。
从工艺上来说,在过去,清镇苗族女性的绣工和蜡染都是代代相传,女孩从小就跟着家中的女性长辈学习这些技术。在劳作后许多成年苗族妇女回到家中,都会拿出装有刺绣工具的簸箕坐在院子里刺绣,这时绣活也寄托着她们的感情。原来,苗家常常可见染布料的大染缸,经常可见她们采取制作染料所需的植物,熬制好植物汁和布料放入染缸中,染成需要的颜色。改革开放后,工厂迁入,电脑绘***、机器绣花、批量的染色技术开始逐渐取代原来的手工工艺。在笔者走访苗族村寨中,染缸已经几乎不用而闲置在家中,许多苗族妇女都是买自己选定好的颜色的布料再进行刺绣,有的直接买绣有***案的布匹。
从服饰的制作材料上来看,装饰物的材料变化最为明显,
比如,苗族女性衣服上的银丝,就被聚酯纤维取代。这样就大大减去了服装的成本,也不失美观。她们的衣服上多了许多塑料绣片和塑料珠帘,这些装饰让她们的服饰更加艳丽缤纷。这些在过去是没有的。
结语
清镇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服饰经过一系列的变迁,现在,服饰虽然得到了复兴,保留了她们先人留下的样式,但我们看见的很许多服饰大多是用机器来加工,原生态的传统手工制作服饰的工艺正在消亡。商品经济让民族文化得到复兴的同时,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工艺却被弱化,所以我们在恢复清镇地区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手工工艺,让清镇地区的苗族女性服饰和文化实现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清镇市苗学研究会,清镇市民族事务局:《红枫湖畔的苗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年.
[3] 张永发.《中国苗族服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4] 游建西:《近代贵州苗族社会文化变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5] 张玉华:《苗族传统服饰变迁探析》,《作家杂志》第3期,2013年.
[6] 段知力,龙湘平:《试析苗族服饰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转型》,《,贵州民族大学学报》第145期,2014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贵州省清镇市苗族女性服饰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