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在位于绍兴市西南十四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时年51岁的东晋才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举行集会,当地名流高士41人前往,那天是春风和煦,阳气布畅,这41位风流倜傥的才子以羲之先生为首,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需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大家是诗兴大发,酒兴大发,发起人羲之先生更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乘着酒兴,即席挥洒,写下324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此序从此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家。诞生此序的兰亭,也由此成为历代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朝圣的地方。
我和友人是2009年11月20日踏进的兰亭,逢南方冬日,园内十分清冷,站在当年曲水流觞之处,正可以尽情遥想昔日诗人才子于仰俯间笑对衰老与死亡;遥想羲之先生洞察人性,于笔墨间把宇宙、人生行走了一遍,狂放不羁,欢娱鼓舞。
那天定格在永和九年,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日子。
1660年后,那一场曲水流觞依然活色生香
这是属于方块字的大美大真,世界上所有语言都无法与之比肩;这是一代又一代书家的灵魂守望,尘埃中,他们的生命早已化作泥土,但他们的字,还好好地茁壮地活着。
2013年1月10日上午,在太原日报社书画院见到了著名书法家、山西省书协副***赵国柱先生。一见面,就听他讲起不久前专程前往上海博物馆观看“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的感受。他说,上博一行真是不虚此行,让人大饱眼福。也许由于是书家的缘故,让国柱先生直呼过瘾的是看到了黄庭坚的传世名作——草书《廉颇蔺相如传》手卷,近20米长,是黄庭坚50岁时得观“狂僧”怀素名篇《自叙帖》后的会意之作。如今,这幅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这样的宝贝太不容易见到了。如果不是上博60年馆庆的机会,恐怕今生今世都不容易看到。”国柱先生讲到自己从早上一开门进馆到晚上离馆,在里边呆了一整天时间,又讲到自己反反复复在黄庭坚作品前看了三遍,到下午离馆时又返回去看了一遍。尽管不让拍照,他还是悄悄用手机拍了几张作为永久留念。
国柱先生的上海之行让我想起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他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便成为他的诗、他的画、他的戏。到了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也可以算一个“得道”之士。
“这绝对是在过一种瘾,一种心瘾。写字、读帖、欣赏,对搞书法的人来说就如同一日三餐,缺了就会饥饿;这绝对也是一次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千里迢迢飞过去,就只为看那一眼,但太值了。”国柱先生有感而发。
千百年来,这书法之瘾,让多少文人墨客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书法之美,也令那一场曲水流觞在1660年后依然活色生香。自然,这色,当属墨色;这香,也当属墨香。
国柱先生谈到写字有瘾时,还专门讲到他读郑板桥的文章时,读到《靳秋田索画》一文,其中也讲到书画的成瘾性,读来很是有趣,于是还把此文写成一幅书法作品。现把它抄录在此: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今日晨起无事,扫地、焚香、烹茶、洗砚,而故人之纸忽至。欣然命笔,作数箭兰、数竿竹、数块石,颇有洒然清脱之趣。其得时得笔之候乎。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果然是个“难得糊涂”的经典老头,我特别建议国柱先生为本文配发他的书作时,将这幅作品一并刊发,以和读者共赏。
言及书法之美,国柱先生说,“书为心画”,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美、发现美、体会美、实践美、探索美的真谛的过程。楷行草篆隶,代表着各式各样的美,正所谓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楷书的严谨鲜明,隶书的圆浑秀美,篆书的大雅质朴,行书的洒脱与浪漫,草书的奔放和飘逸,各种书体各具特性,但反映的都是美。
国柱先生自己更偏爱行书与草书,喜欢那种一股大气贯于胸中,一泻千里、波澜壮阔的气势;如同感受在辽阔的草原上快马入阵、欢畅入怀的过程。他说:“最能抒发书家情感的书体当属行草书。”
正如雕塑在西方的地位,中国书法奠定了中国美学艺术的基础。中国书界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毕加索在海边见到一位中国朋友在沙滩上写中国字时,立刻被汉文字的抽象线条所吸引。他说:“如果我生在中国,我想我将成为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此后,他的寓所中挂起了书法作品,表明他对东方抽象线条艺术的心悦诚服。
而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对于汉字的评判多数是“对”与“错”,很少有人去关注“美”还是“丑”。惭愧,我也是个习惯于使用电脑的人,任由那一笔一划的生命结束在键盘上。国柱先生是一个好的引导者,从书写之美谈起,我们重新回到汉字的时光长廊,体味书写的神圣与安宁。
唯有从心灵出发,才能听见世界与你的共鸣
我想邀您再回味一遍开篇中那荡气回肠的千古一宴。《兰亭集序》在成为王羲之的传世墨迹时,我们也一起倾听了一代书圣的心声。第一段,羲之先生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跃然纸上;第二段,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让我们触摸到的是对人生的深深眷恋之情;第三段中,羲之先生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展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清代文学家刘熙载也是一位书法家,他在其著作《书概》中也写道: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为此,刘熙载进一步提出“理性情”的要求。他说:“笔性墨情,皆经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在前人为我们竖起的这一座座艺术与哲学的丰碑面前,中国书法所承载的笔性墨情,让书法家们向这个世界的诉说也成为艺术。和国柱先生的这次见面,我就有幸听到一个动心的故事,并见到和这个故事有关的国柱先生手书的一件尺牍,堪称艺术佳品。这是国柱先生写给自己已经进产房待产的女儿牛牛的一封信。
致女儿:
听说我牛有反应了,说明娃娃要降生了,可喜可贺!艰难的十月怀胎不就是为了今天的一朝分娩吗?所以,我牛要坦然面对,顺其自然,忍受和享受分娩前的阵痛,这是每个母亲必须经历的,也是那些没有孩子的女人终身羡慕的幸福的过程,不是吗?爸爸为女儿祈祷,我牛顺利,娃娃平安。壬辰小寒前三日正午 女儿临产前
这是一个父亲给女儿的安慰和鼓励,也是一位书家对新生命的迎接。这散发着阵阵墨香的迎接,怎能不令人感怀、心动?
国柱先生称自己是一个很惜子的父亲,得知女儿进了产房的那一刻,他一个人在静静的书房里,如芒在背,感觉到一种呼之欲出的强烈冲动,想着怎样才能安抚女儿,鼓励女儿做一个勇敢的妈妈。于是一气呵成,挥毫成札,并用手机拍照后发给待产的女儿。正如他所言,书法是心灵活动的轨迹,是一种精神境界诉诸腕下的文化艺术行为。
这些年,国柱先生潜心创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前不久又荣膺“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成为山西首位跻身这一行列的书家。
谈及获奖感想,他依然淡定平和:“对于一个书家而言,获奖的意义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重要,就如同农民耕种一样,丰收当然高兴;但不丰收,他来年也要一如既往地继续耕种。书法承载着传统、承载着文化、承载着现代,也承载着快乐,这才是根本的内在支撑。”
在笔墨纸砚里行走的人生之路
与国柱先生的交谈中,我们感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像中国的汉字一样,既是交流工具,又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如此之多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而纵观历史,历代书家除了留给后人传世的艺术珍品之外,也向我们揭示了艺术与健康的紧密关系。
高僧、中医、书画家和音乐家,算是中国四大长寿人群。其中以书画家和高僧更为突出,其共同特点是无论打坐念佛,还是进行书画创作,都要做到心无杂念,聚精会神。国柱先生讲,其实书画家进行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聚精、凝神、养气的过程,也是对身心的一次全方位的调整,而精、气、神正是人之三宝,自然,长期从事书画创作会长寿。
中国书法家们大多都是高寿。汉朝的钟繇,晋朝的王羲之,南北朝的陶弘景,都活过了古稀之年;颜、柳、欧、赵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颜真卿寿至76岁,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人类平均年龄为40岁至62岁,而著名书法家们的平均寿命达到88岁。清代的梁同书92岁,翁同和85岁,何绍基74岁……
进入现当代,书画家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90岁。如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均享寿90岁以上,现代书法家孙墨佛寿至100岁,***93岁,苏局仙110岁,董寿平94岁。赵朴初、于安澜、启功都享年90岁以上。 。
“这也是艺术创作带来的无穷魅力和健康源泉。一个书家必定会具有平和泰然、专心致志的气质,也必定会享受书法创作中抒胸中气、散心中郁的过程。就如同热爱运动的人,可以通过在赛场上搏击以消耗不良情绪;平素喜静的人,可以通过舒缓的运动来消除不良情绪;展开宣纸,备好笔墨,在纸上尽情行走,怡情冶性,沉醉其中,自然可以引导书家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境地,从而达到空灵、清净的养生境界。”国柱先生言。
他还特别强调,过去讲艺术与健康的关系,多是讲艺术与长寿。实际上,如果说各种书体代表各式各样的美,那么我们临帖、创作、欣赏书法的过程本身就是发现美、体味美、追求美的过程。这种发现、体味和追求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和性情,进而保健我们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
国柱先生坦言自己从小学三年级写仿开始接触书法,此后一直专情于此,从深厚的书法传统中接受启蒙,汲取营养。
几十年来不论为生计奔波,还是由于公务繁忙,都始终没有放下书法。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对书写的挚爱,因为书写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用笔墨书写人生,更是他今后的创作实践。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赵国柱:用笔墨书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