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黄助昌在《语文建设》2107年第2期发表的《诗歌教学:“新批评”与“知人论世”有机兼容》一文进行商榷、探讨,进一步准确认识“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知人论世”的历史源流及其在古诗词鉴赏中的重要价值,提出“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灵活、适时、自主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黄助昌老师在《语文建设》2017年第2期发表的《诗歌教学:“新批评”与“知人论世”有机兼容》(以下简称“黄文”)在肯定“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之后,举2008年高考浙江卷、2009年高考宁夏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目为例,说明要做到“知人论世”相当不易,完全的“知人论世”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进而指出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理论暗合西方新批评细读理论,建议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将“新批评”和“知人论世”相结合。黄文提出的在诗歌教学中将“新批评”与“知人论世”有机兼容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指导性,但文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值得进一步商榷与探讨。
一.正确认识“知人论世”
(一)两个例子
黄文的行文思路是以“知人论世”不容易做到为论据,来说明诗歌鉴赏中应当将西方新批评细读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其论据与结论不能形成逻辑关系。其次,黄文为证明“知人论世”之不容易,以2008年浙江卷、2009年宁夏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目为例,在论述过程中,表现出了前后矛盾。先看第一例:2008年浙江高考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选择了金王寂的《日暮倚仗水边》。诗后有一题,让考生回答“‘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黄文指出“若要‘知人论世’,就会颠覆标准答案”,由此,则黄文似在表明“知人论世”之不可取,而这与其文首“知人论世是赏析诗歌坚实可靠的基础”相违背。其次,黄文提出“若要‘知人论世’,就会颠覆标准答案”,依据是《金史·河渠志》中的一段记载:“(大定)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黜寂为蔡州防御使。”黄文据此得出“王寂无视民生,罔顾救灾,竟然集众网鱼而谋利,简直是在发国难财。”首先,《金史》中没有王寂的传,《金史·河渠志》中关于王寂的这部分叙述,是否可以用作对王寂“知人论世”的一手资料,值得商榷。其次,黄文根据《金史·河渠志》中的这段记载对王寂进行“知人论世”,得出了王寂为人与其诗中表达出的“秉道直行”“愁思”龃龉不合,进而得出“若要知人论世,就会颠覆标准答案”的结论。黄文在对王寂“知人论世”时,并非根据《日暮倚杖水边》一诗的写作背景,而是根据史书中的记载对王寂“知人论世”,这与其文章所说“知人要知其全人,事无巨细;论世要知其写作的精确时间点,才不会迎合一般史料,机械地贴标签”存在前后矛盾。故,黄文所言“若要知人论世,就会颠覆标准答案”不能成立。再看第二例:2009年高考宁夏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目———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词后有一题,问“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黄文指出对于辛弃疾,其作家作品、生平经历,考生都比较熟悉,且注释点出了词作的写作背景,考生“知人论世”,结合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一生夙愿难酬的经历,容易想到“遭弹劾解官的辛弃疾心情必定是苦闷、抑郁、愤懑的。看似轻车熟路,实则掉入了‘知人论世’的陷阱。”[1]实际上,如学生误读,则正是因为对辛弃疾没有做到真正的、全面的“知人论世”,“掉入了‘知人论世’的陷阱”一说并无依据。辛弃疾是词人中作品最丰、题材最广、风格变化最多的一位。[2]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南下至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病逝,四十五年间,有二十余年被弃置不用。被弃置的时间里在江西上饶带湖附近筑室家居长达十年之久。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由此可见他对在带湖乡村闲居生活的热爱。也正是在此期间,辛弃疾创作了大量描写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鹧鸪天·代人赋》亦是此时期的作品。前两首词被选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授,善于积累的学生,对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的这段经历有过体认,那么在考场上解读《鹧鸪天·代人赋》正是真正的轻车熟路。黄文说“《鹧鸪天·代人赋》根探索者168本不需要‘知人论世’,其中的注释是人为的陷阱”并不恰当。《鹧鸪天·代人赋》恰恰很能说明,对于教材内常见的诗词名家们,如果学生注重积累,做到真正而全面的知人论世,对准确的解读诗歌是非常重要的。
(二)知人论世的历史源流及当代价值
1.“知人论世”作为诗学命题的源流梳理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知人论世”最早是由孟子提出的,在《孟子·万章下》中有这样一段话: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由此可见,孟子“知人论世”本意是为谈如何“尚友”古人的,但在经过自汉以后历代学人的理解和阐释中逐渐变成了一个解诗方法或文学鉴赏方法。汉代刘勰通过知人论世以论文,“他把‘知人论世’当成洞照作者之用心和作品风格特征的环节之一。”[3]清人吴淇直接将“知人论世”与诗歌理解相联系,提出“古人有诗书,是古人悬以其人待知于我;我有诵读,是我遥以其知逆于古人。是不得徒诵其诗,当尚论其人。”[4]王国维则更进一步,提出将“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结合便能理解古人之诗,“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5]至此,知人论世成为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鲁迅对“知人论世”所持的认同态度,使得“知人论世”作为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而渐被人们熟知。鲁迅在《“题未定”草(七)》中写道:“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吧。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6]“知人论世”作为解诗和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被引入语文教学领域势所必然。上世纪50年代,“知人论世一度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7]后来也遭到了“知人论世是坚硬的、传统的、糟糕的语文教学方法”[8]这样尖锐的学界批评。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版)的颁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作为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被写入高中语文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教材中。“知人论世”作为古典诗词鉴赏方法,成为语文教师们的共识。但是“知人论世”在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依然是亟待研究的问题。2.知人论世的当代价值众所周知,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的文艺理论便逐渐进入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初亦有人主张全盘西化。不可否认,我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有所受益,但是走进新时代,更应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期待焕发新的光彩,把我国传统的诗歌批评方法———知人论世进行传承发扬,是当代人的责任,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知人论世”被王国维力推为治诗之法,被鲁迅赞同为文学理解的正确途径,在于“知人论世”包含了作者(人)、世界(世)、读者(“我”)、作品(诗书)四要素,实现了由读者通过了解作者本人及其所存在的社会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王先霈说“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文学鉴赏方式和文学批评方法。”[9]叶嘉莹女士是当代世所公认的诗学大家,其说诗几乎都是从“知人论世”讲起。先讲述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背景,然后回到诗歌文本,讲解诗句中典故的出处及含义,这些讲明白了,诗自然就明白了。叶嘉莹先生说:“读中国古诗,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有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否则无法读懂读通这部作品。”特级名师李达均说“知人论世是鉴赏古典诗词很重要的方法,且知人论世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具有操作的可行性。”[10]此外,关于在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中是否有必要引用西方文艺理论,叶嘉莹先生的看法值得借鉴,她说“如果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学,不能在客观的、知性的、理论的方面,具有深厚的根基,便不能养成正确的判断能力,而如果盲目地使用自己的主观,或盲目的接受西方的理论,则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和诠释,便极易造成很大的扭曲和偏差。”[11]学贯中西的叶嘉莹先生在讲诗时,有时会引用西方文论,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解读古诗词。立足课堂教学的语文教师,既无需迷信西方之理论削足适履,也不必害怕知人论世之“传统”,而应当充分认识“知人论世”这一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在解读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价值并在实践中运用以证实其有效性。
二.对知人论世运用策略的思考
(一)掌握灵活原则,运用知人论世进行难点突破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诗歌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的运用应当结合诗歌教学的需要。在一堂课中,“知人论世”占篇幅多或少,放在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由教师提供还是交由学生,交由学生来“知人论世”时,是让学生进行课堂个人展示,还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来呈现等等都要灵活处理。以特级教师茹清平所授《蜀相》一课为例,茹老师在课堂开始抛出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诗人,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12]这是考察学生对杜甫其人的掌握。当看到学生们对杜甫都有较深的了解后,茹老师让学生介绍写作《蜀相》一诗时杜甫的情况,这显然是论世。而后茹老师将学生们对于该诗最难理解的5个问题进行投影,先由学生们讨论,然后师生交流。其中有3个问题,学生们在讨论后仍有疑问。此时,茹老师运用知人论世,有效破解难点。如在处理“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从这个角度概括诸葛亮的功绩?”这一问题时,学生回答不出,茹老师提示学生“结合诗题和诗人的生平理想思考”。在课堂拓展环节,茹老师投影出三首隐去作者的诗作,让学生从中挑选出杜甫的诗作并与课堂所学的《蜀相》比较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们感受并理解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这也是“知人”。课堂小结时,茹老师教给学生们赏析诗歌的方法,其中“通过多种方式与诗人对话”也是“知人”的延伸。
(二)掌握适时原则,知人论世让诗歌理解走向深入对“知人论世”的抨击多集中
于僵化的、教条式的运用。其实,这是对知人论世的误用,而恰当适时使用知人论世,即: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把重要的、应知应会的知人论世知识介绍给学生———有时也可以是以学习任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掌握,则能起到破解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鉴赏水平的效果。苏轼《定风波》的教学,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查阅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及词作的写作背景。在一番知人论世后,在时空的定位中,苏轼由一个遥远的古人,成为学生眼中一个具体的真实的人。当学生们听词作感受词人形象时,学生们心中所呈现出来的“苏东坡”不至于偏离太远。而有了对词作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们对“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看似平淡却意蕴深远的句子,也因体贴词人而能产生更深的感悟。这里的“知人论世”构成学生感知词作的前理解,有助于学生准备把握词作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在教学白居易《琵琶行》时,则应在难点探究环节引入知人论世。学生在面对“为何江州司马是座中泣下最多者”这一问题时,能找出白居易泣下沾襟的原因,但是对于为何白居易是“泣下最多者”难以理解。此时教师给出白居易生平经历和诗歌写作背景,学生才会明白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在其一生中是极为沉重的。也正是经此打击,其日后干预***治的热情大为减退。而《琵琶行》的创作,就在白居易由“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的思想转变期。因而,白居易泪洒青衫正是他面对残酷现实,放弃理想的无奈和压抑之泪。这里引入的“知人论世”就不再是孤立的一段人物介绍,而是促进诗歌理解走向深入的一把钥匙。
(三)掌握自主原则,让知人论世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校教育的功能在于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知人论世”作为一种诗歌鉴赏方法,应当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运用于古诗词鉴赏中以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在此要注意三点,首先,不能期待毕其功于一役,要在反复多次的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运用。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并采用多种方式助其巩固。如引导激励学生课前搜集诗人相关信息,课后阅读与诗人有关的传记、散文,写人物小传等,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掌握,也有利于感悟诗人不平凡的人生乃至坚韧不拔之志。再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古典诗词修养,并不断学习提升。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我们教课介绍作者,要‘知人论世’,才能讲到点子上。”在她看来,教师自身必须对诗人有全面的了解,才不会被他人的评价所误导;同样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积淀古典诗词,提升自身修养,在引导学生对诗人“知人论世”时才能游刃有余。现行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都是我国历代流传的诗词佳作,对这些经典流传的诗篇的作者进行“知人论世”亦可以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知人论世”自提出就有尚友古人的内涵,学生们在“知人论世”的同时,也是在以古人为友,以古人为师,是向古代先贤学习的过程。对每一位诗词名家进行“知人论世”就像是在读一部名人传记,诗人波折起伏的人生经历,初心不改的坚定意志,高山仰止的伟大人格,很难不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知人论世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助昌.诗歌教学:“新批评”与“知人论世”有机兼容[J].语文建设,2017.2:43.
[2]叶嘉莹.古诗词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367.
[3]陈允锋.文心雕龙疑思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91.
[4]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G].//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16.
[5]周锡山,编校.王国维集(第一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97.
[6]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1.
[7]胡根林.知人论世:散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支架[J].中学语文教学,2018.9:35.
[8]徐江.知人论世:语文教学的哲学错位[J].人民教育,2009.10.
[9]王先霈.中国古代诗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92.
[10]田艳.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策略[D].硕士论文.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6:22.
[11]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316.
[12]茹清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蜀相》课堂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1.5/A:15-17.
作者:张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的运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