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精选

动物医学论文篇1

笔者使用AMLC对《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新收到稿件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了解到学术不端论文在动物医学稿件中存在的严重程度,掌握了学术不端论文的种种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利用AMLC对稿件的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材料与方法

以《动物医学进展》杂志2010年来稿为对象,使用AMLC对这些稿件进行,文字复制比大于30%且不为同一作者或同一课题组的后续研究,这类论文被判为学术不端论文,应退稿。

2结果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编辑部2010年共收到来稿968篇。使用AMLC进行筛查,文字复制比大于30%且不为同一作者或同一课题组的后续研究,单篇文字复制比较大或有大段落复制的文章共163篇,占总收稿量的16.8%。通过对163篇学术不端论文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以下结果。

1)学术不端问题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稿件中。以往大多数责任编辑及审稿专家均认为综述论文中抄袭问题比较严重;但从检测结果看,在各种类型的稿件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其中文字复制比较大的为试验研究论文,主要存在于材料与方法、讨论部分,占学术不端论文的46%。其中最大段长2673字,最小段长为25字。其次是综述类论文,以段落抄袭较多,整体抄袭较少,在学术不端论文中占35.6%。兽医临床类论文中学术不端论文所占比例为14.1%,其他类型稿件中学术不端论文相对较少,为4.3%(表1)。

2)在不同学历与职称的作者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笔者一直认为抄袭和剽窃等问题只出现在那些学术水平较低的年轻作者身上,但检测结果并非如此:有47.2%学术不端论文作者学历为硕士,学历为博士的作者学术不端论文所占比例为8.6%。有55.8%学术不端论文作者具中级职称,有21.5%学术不端论文作者为副高,学历为正高级职称的作者中学术不端论文占4.9%(表1)。

3)学术不端论文作者的单位及出生年分布。在被检测的163篇学术不端论文中,作者单位为大学的占39.9%,专科院校的占12.3%,科研院所的占15.3%,基层单位的占32.5%。从作者年龄分布来看,20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作者的学术不端论文数量较多,分别占32.5%和44.2%,其次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分别占8.0%和15.3%(表1)。

4)学术不端论文中不同文字复制比所占篇数。

在163篇学术不端论文中,文字复制比最低为31%,最高达96%,文字复制比在31%~59%的论文数量最多,为121篇,占总篇数的74.2%,文字复制比大于70%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为24篇。说明在学术不端论文中整体抄袭相对较少,段落抄袭居多(表2)。

表1学术不端论文有关问题的分布

稿件类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临床资料其他综上所述,在《动物医学进展》来稿中,学术不端论文在不同学历、职称、年龄和单位中均有发生,各种类型稿件中均存在学术不端现象,尤其以作者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单位为大学、职称为中级、学历为硕士的试验研究性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最为严重。这一结论与《动物医学进展》来稿中作者的实际分布情况相符[6],也与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及职称评审制度情况相符[7-8]。一方面,《动物医学进展》近年所刊论文中,试验研究论文为期刊的主体部分,作者大多数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硕士研究生,所以AMLC检测结果中,这方面的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所占比例最大;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大学不断扩招,带来研究生质量整体下降,研究生教育体制的不健全及职称、就业等方面的诸多弊端也是这方面产生学术不端问题严重的关键所在[9-11]。

3使用AMLC检测学术不端论文应注意的事项

1)对比库中相关学科应全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相近或相邻学科不断渗透,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所以,对比库绝不能是单个学科,否则,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论文就无法核查,会出现检测中的盲区。

2)重视自建对比库。在来稿登记中,题名相同或相近,或内容相近的文章很多,为了避免重复刊登,应自建对比库,把对各个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经审核比较优秀的论文添加到本刊对比库中,使以后此类论文在没有创新点时及时退稿,从而避免同类文章重复刊登。对于与本刊相近的交叉学科的来稿,只要符合本刊办刊宗旨与栏目要求,也可添加到对比库中,以丰富对比库的内容。

3)对文字复制比大于30%的论文应进一步核查。

检测中发现,虽然有些论文的文字复制比较高,但属该作者学位论文的一部分,或者是该作者或该课题组的后续研究,这类论文能否刊用应认真审核后再下结论,不能简单地按照文字复制比大于30%而将其划入学术不端论文。试验研究论文中,对试验材料中的实验动物名称及产地、病料名称及采集方法、试验仪器、试剂名称及生产厂家等方面的适当重复应允许;方法中常用的统计或检测方法的部分重复也不应计入文字复制比。动物医学论文中,有些专业术语或病毒名称较长,如“猪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等亦易发生重复;有些稿件中存在题名或层次标题重复,中、英文作者单位重复,部分参考文献重复,像这类种种重复也不应视为抄袭。由于AMLC无法识别***表,所以***表较多的论文常出现文字复制比偏高,对这类文章也应认真仔细核查后再下结论。总之,对于文字复制比大于30%的论文,应进一步核查和审读,不能一看到文字复制比较高就妄下结论。

4)AMLC存在漏检。一是不能检测专著,二是对于翻译其他语种的文献无法检测,三是不能检测***表和公式等;所以,一篇照抄书本内容平平无新意的论文,其文字复制比可能很低。对于那种把其他语种的论文翻译后归为己有的学术不端行为,AMLC也无法检测其文字复制比。对于***表、公式较多的论文,其文字复制比检测结果并不准确。鉴别这几类文章的方法只有靠编辑及审稿专家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知识素养直接影响着对来稿鉴别的准确度。

4结束语

动物医学论文篇2

一、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二、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开课,***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作者:刘利 赵红梅 王洁 蔡行 纪美静 黄帅 单位:长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

动物医学论文篇3

宁乡猪的繁殖期长,且繁育能力较强。公猪3月龄性成熟,5~6月龄可配种。母猪4月龄第一次发情,7~8月龄可配种,利用年限约8~10年。成年母猪的有效***可达12只以上,每胎产活仔数8~12头。

1.1种质特性朱吉等[1]发现宁乡猪经营养物质条件的改善及饲养科学的适应性变化,肢蹄卧系率降低92.2%,体尺体重性状和繁殖性状提高率分别达6.97%~27.67%、11.62%~17.44%,窝重提高率达26.91%~78.97%,特别是阉猪的生长速度和***性能明显提高。宁乡猪母猪日增重表现为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下降的生长曲线,阉猪表现为前期高、中期低、后期回升的生长曲线,阉猪和母猪都具有生长肥育期日增重曲线的相似性。后备公猪的体重及体尺指标不及同龄母猪,主要是性成熟过早所致。

1.2肥育性能Rorz指出,改变日粮组成分与结构可以减少3.2%~62%的氮排出。宁乡猪与瘦肉型猪氮的消化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宁乡猪12.91%蛋白质日粮组具有较好的能氮平衡性。研究表明在宁乡猪生长肥育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半胱胺可促进生长、提高***瘦肉率和改善猪肉品质。宁乡猪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宁乡猪生长肥育性能的可塑性较强,阉公猪的生长肥育性能优于母猪,优化饲粮是提高其肥育性能的基础。宁乡猪肥育期日增重与膘厚、肥育率呈正相关;***长与***宽、后腿重与腿臀围呈强正相关,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弱负相关,而与肥肉率呈弱正相关。最近研究表明由于宁乡猪肥膘产量高,相对产值较低,所以55~85kg阶段是宁乡猪的最佳屠宰期。

1.3母猪营养需要研究表明宁乡猪母猪妊娠前期、妊娠后期和哺***期能源分别为37%~39%、22%~24%和39%~41%,相应的日摄食标准消化能分别为18.9MJ、27.0MJ和45.5MJ,粗蛋白质分别为156g、242g、538g;提高母猪哺***期采食量是节省能量、提高仔猪增重的重要途径,补饲青料可提高母猪的饲料利用率。近期研究表明14%以上的日粮蛋白水平有利于促进宁乡猪母猪的生长发育。

2生理、生化指标

研究表明宁乡猪白细胞总数、红细胞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及血小板均低于三元猪;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甲状腺素T3含量高于三元猪,血清甲状腺素T4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限值低于、上限值高于三元猪,血清葡萄糖含量低于三元猪可能与胰岛素含量高于、胰高血糖素低于三元猪有关。与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广西巴马猪和贵州小型猪等国内小型猪相比,宁乡猪的碱性磷酸酶、***酸脱氢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较高,而γ-谷氨酰转移酶、三酰甘油、肌酐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与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等国外引进品种猪相比,宁乡猪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酸脱氢酶明显较高,总胆固醇明显较低,γ-谷氨酰转移酶、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相差不大[9]。郭洁平等[10]研究发现与长白猪相比,宁乡猪血清精氨酸、一氧化氮浓度较低,空肠前段和肝脏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较高,肾脏中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最低,肠道和肝脏中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mRNA表达水平最高。

3病理特性

研究发现猪流感(H3)诱发宁乡猪高热病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充血,肺肿大,小叶间质增宽,肺尖叶有实质病变,肠胃出现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外来良种猪及其三元杂交、二元杂交生猪发病严重,死亡率高,宁乡猪及其与外来良种猪的杂交后病症状较轻,***也容易一些,有的生猪甚至不治而康复,死亡率也相对较低。

4肉质性状

宁乡猪肌纤维纤细,纹理间脂肪分布丰富均匀,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北京奥运会唯一指定猪肉产品。根据营养需要推荐饲养标准配制日粮,测定肌肉常规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发现宁乡猪肌肉内脂肪为5.37%,风味氨基酸高达220.5%,必需氨基酸高达122.4%,油酸(18:1)51.0%,亚油酸(18:2)7.74%,不饱和脂肪酸59.6%,是与深海鱼油媲美的保健食品。宁乡猪和三元猪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目前开展了宁乡猪与商品瘦肉型猪生长激素基因功能比较研究,王文策等选用了融合表达载体构建宁乡猪生长激素的原核表达质粒,成功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GH。

5遗传学特性

研究发现宁乡猪二、四、六月龄时体重变异系数均在16.28%以上,体长、胸围、腿臀围变异系数为5.66%~8.55%。宁乡猪的体长与胸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43,表型相关系数为0.74,这与宁乡猪属于脂防型猪种、具有边长边肥的特点有关。宁乡猪头长、额宽、腿臀围、体高具有高遗传力,头长、额宽表型变量受环境偏差的影响较小。宁乡猪的***变异系数较小,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泌***力、断奶重等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宁乡猪毛色是品种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的标志;与瘦肉量相关系数最高的是后腿重。研究发现TLR6基因片段MspI酶切位点的两种等位基因T/C的频率分别为0.186/0.814,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月龄体质量性状,TT基因型4月龄体质量比CC型高25.92%;TT基因型个体显著影响45日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体长和胸围性状,TT基因型45日龄体质量比CC型高12.46%,结果提示宁乡猪TLR6基因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宁乡猪育种应用中的一个潜在遗传标记[15]。

6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6.1实验宁乡猪应用于医学研究的优点研究显示灵长类、犬、猫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受到伦理限制,而猪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猪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对致动脉粥样硬化食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一致,成为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标准模型动物;猪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几乎是人类的复制品;猪也是皮肤和整形外科手术、皮肤烧伤等较理想的模型动物;小型猪还是皮肤黑色素瘤研究的首选实验动物。刚出生的或剖腹产得到的仔猪,是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很好的模型动物,小型猪也是人类异种移植理想的组织、器官来源,可作为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模型。

6.2实验宁乡猪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最近研究发现原代宁乡猪与其第一代仔猪13项血液生理指标如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积压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如总胆红素、尿素氮、总蛋白等有显著性差异,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研究发现宁乡猪与人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3.2%,与小鼠同源性达90.76%,为内源性精氨酸的营养调节提供一个新的途径。赵拴平等发现宁乡猪的总蛋白、三酰甘油、尿素氮、葡萄糖等血液生化指标都处于人参考值范围内,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均高于人参考值范围。耿梅梅等还发现,门静脉灌注葡萄糖可使宁乡猪血糖短期升高,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α-淀粉酶活性下降,经机体代谢,上述指标逐渐恢复,但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碱性磷酸酶和***酸脱氢酶的活性基本无变化。研究还发现宁乡猪与瘦肉型猪相比有不同的代谢,包括脂肪生成、脂质过氧化、能源利用和分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胃肠道微生物的发酵,肥胖宁乡猪可能是儿童肥胖研究的有用模型,也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有利模型。宁乡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有关遗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但研究还表明宁乡猪可能不宜作为异种移植的适当供体。

7展望

目前,宁乡猪在生物生态学、遗传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生理、病理方面的机制还远没有阐明。今后应进一步开展宁乡猪生理、病理、生物生态学、遗传方面的研究;建立宁乡猪封闭繁殖群及近交系,为宁乡猪实验动物化做好准备,努力将宁乡猪开发为实验动物模型,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动物医学论文篇4

AP-PCR基本原理与常规PCR类似,均为引物指导下的DNA扩增,同样包括变性、退火、延伸的基本步骤,其不同之处在于普通PCR使用的是序列特异性引物而AP-PCR过程中的引物是10个左右非特异性寡聚核苷酸链(随机引物)。AP-PCR之所以能进行是因为在反应过程中引物和模板并不需要完全的匹配,在较低的退火温度下,只要引物的一部分特别是3′端有3~4个以上碱基与模板(DNA或RNA反转录的cDNA)互补复性且方向正确,距离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就可扩增出一定长度的DN***段,利用多个随机引物可使检测区域扩大至整个基因组(Babu等,2014)。扩增后的产物经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核酸染料或放射性自显影得到DNA指纹***谱,从而分析比较其多态性或进一步克隆分析(Babu等,2014)。

2、AP-PCR的技术方法和优缺点

2.1模板DNA提取和质量检测

模板DNA提取的方法有很多,应根据组织的不同和试验需要确定,但其基本的原理相同,都是通过酶或有机试剂裂解组织使核酸游离出来,然后通过有机溶剂或吸附柱纯化后提取。核酸的浓度和质量可通过UV分光光度计读取D260nm与D280nm的比值和1%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检测来确定(Mohini等,2011)。目前已有很多商品化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可供选择,使用方便并可得到较高质量的模板(DNA或cDNA)。

2.2随机引物的选择

随机引物长度通常为10个碱基,GC的含量为60%~80%的寡聚核苷酸链,随机引物不仅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是随机的,而且所有引物的序列无直接相关性(韦莉萍,2001)。理论上,如果1条随机引物反应可产生x个***的条带,那么a条随机引物同时参与反应就可得到xa2个条带,但多条引物同时参与反应会相应的增加结果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Nandani等,2014)。随机引物虽然可用于所有物种,但并不是所有的随机引物扩增出来的结果都有意义,想要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仍需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进行引物的筛选和反应条件的优化,一般来说选择能产生中等复杂度的***谱的引物(Nandani等,2014)。

2.3AP-PCR扩增条件

AP-PCR也包括变性、退火、延伸的经典PCR过程。变性过程在94℃进行,一般来说预变性3~5min;退火温度在35~38℃,也可根据引物Tm值来确定,一般退火温度比引物Tm值低3~5℃;延伸温度在72℃,在此温度下Taq酶的合成效率约为2000bp/min(Kumari等,2013)。AP-PCR的试验条件、模板的质量和浓度及反应体系中Mg2+的浓度等都可能对扩增的结果产生影响,想要得到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反应体系的优化和试验操作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Mohini等,2011;Kumari等,2013;Babu等,2014)。

2.4AP-PCR的优点

AP-PCR延续了PCR的效率高、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同时又兼有自身的优点:①不同种类的生物样品即可使用通用的随机引物进行基因分析(Welsh等,1991);②可在对研究对象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遗传分析和分类研究(Williams等,1990;Welsh等,1991);③对于研究对象DNA样品量有限的情况也适用(Nandani等,2014);④随机引物易获得,试验成本低,技术容易掌握,除此之外,可对AP-PCR产生的基因条带进行纯化和克隆,以便进一步分析(Ge等,2014)。

2.5AP-PCR的局限性

AP-PCR虽然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但目前仍处于应用的探索阶段,其本身仍有局限性:①AP-PCR技术通常是对显性基因标记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不能将纯合子与杂合子区别开(Babu等,2014);②由于无明确的目的序列,如果发生扩增条带的缺失就无法得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不利于对扩增结果的分析(Kumari等,2013);③AP-PCR的结果分析需要专业的带谱分析知识,否则很难从结果中得到有意义的信息;④AP-PCR结果的重复性问题一直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由于其结果受DNA模板的质量、反应体系成分和反应条件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其扩增产物的稳定性难以控制(Mohini等,2011);⑤AP-PCR结果通过凝胶电泳来观察,但迁移率相同的谱带的核苷酸同源型不明等情形易造成干扰,有时电泳迁移率相同的片段并非同源,这就给结果分析带来很多不确定性(Nandani等,2014)。

3、AP-PCR技术研究进展

3.1AP-PCR技术自身的优化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对AP-PCR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刘刚等(2004)对AP-PCR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多重随机引物PCR(M-RAPD)技术,M-RAPD通过使用3条组合的随机引物在较高的退火温度下对肺炎链球菌、粪肠球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菌株等的染色体DNA进行扩增获得了稳定的种株特异性的DNA指纹***,其所提供的基因信息要远多于传统的RAPD技术。Xiong等(2012)对AP-PCR进行了反应程序优化和随机引物中G/(G+C)不同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反应程序中从退火步骤到延伸步骤的时间延长,温度变化由3℃/s下降到0.3℃/s时,PCR产物条带明显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延长温度变化的时间可提高引物与模板结合的稳定性(Fu等,2000),在比较了随机引物中G/(G+C)不同比例的PCR产物后发现,当G/(G+C)比例在0.7时PCR产物的条带最多,也更适用于进行AP-PCR反应,因此反应程序的温度变化和随机引物中G/(G+C)的比例可能也是影响AP-PCR结果的重要因素。Zou等(2003)报道了利用两步AP-PCR方法在微量DNA样品中扩增未知序列DNA并进行克隆。第1步PCR利用29个核苷酸序列的引物进行扩增,Ran5-29(5′-GTTCTACACGAGTCACTGCA-GNNNNNNNTGGC-3′),这一随机引物包括21个已知核苷酸序列部分,7个随机核苷酸序列和1个3′端TGGC的卡子结构,在随机序列前6个核苷酸序列构成了1个PstⅠ位点,其中3′端卡子结构在退火时可与含有GCCA位点结合,保证了随机序列可与GCCA上游的序列匹配,3′端TGGC的卡子结构可使引物与模板的匹配数增加7~11个核苷酸,PstⅠ位点决定PCR产物的长度,并保留1个黏性末端,保证了克隆的顺利进行。第2步PCR使用可与Ran5-29相匹配的19个核苷酸的Fix5-29(5′-GTTCTACACGAGTCACTGC-3′)作为引物,获得的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策略可检测临床样本DNA的最小量在1pg,克隆灵敏度达到100fg目的DNA模板。这种方法较普通AP-PCR灵敏度更高,适用于样本量极少的临床样品检测。Clem等(2007)在对比了AP-PCR方法的不同扩增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不明病原的多重随机RT-PCR方法。在对血液样本进行过滤后加入了DNase和RNase消化,利用宿主基因对DNase和RNase敏感而衣壳保护的病毒对其不敏感的特点,去除宿主自身基因的污染。其利用单一十聚核苷酸为引物,引物序列为(V8A2)5′-VVVVVVVVAA-3′,V=A、G或C,3′2个A提供了一个“lock”结构,引物中不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可避免发生引物二聚体,但这一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引物与模板的结合。试验结果一旦监测到病毒的扩增产物即可通过鸟***法克隆测序鉴定。这一方法对病毒的出现或重组进行快速监测和鉴定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检测灵敏度达到1000克隆/mL,应用这一技术成功从血液样品中检测并获得了3种***病毒的部分序列。

3.2以AP-PCR为基础衍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AP-PCR技术已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因此为了克服AP-PCR的一些缺点在其基础上衍生出包括非序列依赖单引物PCR(SISPA)、简并核苷酸引物PCR(DOP-PCR)、DNA扩增指纹印记(DAF)、微卫星引物PCR(MP-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SISPA方法最早是由Reyes等(1991)建立起来的,其以AP-PCR为基础,非对称的单一引物与DNA模板的钝末端直接连接,随后经过若干循环的变性、退火和延伸后,模板的数量得到扩增,后经克隆、测序、分析得到基因序列。Breitbart等(2005)在SISPA的基础上建立了DNase-SISPA联用的方法,增加了样品过滤和DNA酶消化等步骤,成功的从人的血液临床样品中发现了新的病毒基因。Djikeng等(2008)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改进,在样品的处理中加入RNase酶以清除外源RNA的污染如核糖体RNAs。针对有polyA尾的病毒,在反转录过程中加入六聚核苷酸随机引物5′端加入一段病毒特异性引物序列,形成结合引物(FR26RV-N:5′-GCCGGAGCTCTGCAGATATC-NNNNNN-3′),同时加入连接polyT的引物(FR40RV-T:5′-GCCGGAGCTCTGCAGATATC-TTTTTTTTTTTTTTTTTTTT-3′)以增加对病毒基因3′端的覆盖率。这种在六聚体随机引物连接一保守序列即病毒特异性引物,可增加对病毒基因5′的捕获,从而使SISPA的成功率大大提高。DOP-PCR技术是在AP-PCR基础上建立起来,其引物(DOP-ORI-Xho)由22个核苷酸组成,3′和5′端的特异核苷酸序列和中间的6个核苷酸构成的随机引物组成(Telenius等,1992)。由于随机引物的简并性,每个反应包含着数以千对的引物。DOP-PCR的反应程序包含2个不同的部分,前5个循环引物的3′端至少有12个连续的核苷酸与模板DNA相结合,对引物和模板的匹配度要求不高,在随后的30~40个循环里,扩增错配的几率会逐渐降低。初始反应产物将成为模板,用相同的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克隆测序即可获得基因序列(韩焘等,2013)。Csaba等(2002)打破了DOP-PCR只用同一种引物的传统,尝试了5条新的可用于反应的引物,使反应时间由原来的7~8h缩短为2h,缩短了变性过程的时间,在取得理想结果的同时,减少了扩增酶的用量,提高了DOP-PCR的效率和实用性。DAF是一种改进的AP-PCR分析技术,与AP-PCR技术不同的是,DAF使用的引物浓度更高,长度更短(约5~8个碱基),在PCR反应上只包含2个温度的循环,省去了延伸的步骤,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通过银染方法观察结果。DAF通常会产生非常复杂的带型,因此它所提供的谱带信息也比AP-PCR大得多(Caetano-Anolles等,1993)。Al-hag等(2007)应用DAF鉴定8株细胞系,研究结果表明,DAF可产生稳定的可供区分的PCR谱带。Ehsan等(2011)应用DAF技术对分离到的25株牛隐孢子虫进行亚型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25个虫株分属于为3个不同的亚型。MP-PCR是以AP-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Ma等(1996)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短串联重复序列,又称微卫星DNA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真核生物基因组中SSR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约每隔10~50kb就有1个SSR。SSR位点最常见是双核苷酸重复,即(CA)n和(TG)n,每个微卫星DNA的核心序列结构相同,重复单位数目10~60个。MP-PCR的引物是与SSR位点互补的二聚或三聚核苷酸重复序列,如其引物序列可是(TA)10或(CGA)6,扩增的是SSR之间不同长度的DNA序列,将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根据分离片段的大小决定基因型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Dawson等,2013)。MP-PCR克服了AP-PCR引物的不确定性,增加了PCR产物谱带的稳定性和针对性,该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物种分子标记、基因***谱绘制和基因差异性分析等方面(Tian等,2014;Ding等,2014;Wei等,2014)。

3.3AP-PCR与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联用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是将基因组DNA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Rikalainen,2013)。针对AP-PCR结果谱带核苷酸同源性无法确定的缺点,Tan等(2011)将AP-PCR与AFLP进行联用,利用2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在对可能含有未知病原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以实验室确诊的登革1型病毒为阳性对照,首先用AP-PCR对有限的样品基因进行随机扩增,然后使用AFLP技术对进行扩增从而得到样品稳定的DNA多态性标记。此方法克服了AP-PCR的同源性不明问题,同时比单独使用的AFLP方法进行检测的灵敏度提高100倍,在临床样品的检测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高通量的测序技术也被称为下一代的测序技术,其与AP-PCR技术的配合使用,让AP-PCR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Hang等(2012)首先使用锚定随机引物P17N8(5′-GTTTCCCAGTAGGTCT-CNNNNNNNN-3′)进行RNA反转录,在通过锚定随机引物P17N8和P21(5′-CGCCGTTTCCCAG-TAGGTCTC-3′)同时进行AP-PCR扩增,再通过高通量的测序技术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对得到的基因序列进行拼接处理,从而得到了奥罗普切病毒和卡拉帕鲁病毒L片段完整基因序列。vanderHeij-den等(2012)利用序列非依赖性病毒基因片段扩增方法与Roche-454测序技术联用,成功的从患急性肝炎病犬的肝脏组织检测出犬Ⅰ型腺病毒基因,研究结果表明AP-PCR技术和下一代的测序技术联合使用的方法在获得病毒完整基因序列和检测病原等方面的实用性。

4、AP-PCR技术在动物医学中的应用

4.1在传染病流行病学和病原遗传学分类中的应用AP-PCR由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兽医传染病学和病原遗传学分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Leh-marn等(1992)用此技术对念珠菌属的分离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菌种的不同菌型间呈现出DNA长度的多态性;此带型***在同一菌种的不同菌型间,其相似程度远大于不同种的菌株,这也说明每种菌的随机引物PCR带型极具特征性。Louie等(1996)用2种引物检查15株李斯特单核菌相关流行分离株和36株不相关流行分离株。经扩增后的带型分析,将其分为9个型,每个型中又分有不同的亚型。Zadoks等(2000)在牛***样品中分离到2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AP-PCR鉴定1~8株属于Ⅰ型菌,9~20株属于Ⅱ型菌,其余3株分别属于Ⅲ、Ⅳ和Ⅴ型菌。Butler等(2001)应用该技术对3次牛霉形体暴发流行菌株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发生在其中2个养牛场的流行病原菌具有一致的指纹***,引而具有相同的感染来源,而在另一牛场分离的菌株间则显示了指纹***谱的显著异型性,说明它们具有多个感染来源。王雪敏等(2011)利用多组随机引物对副鸡禽杆菌10个国际标准株、血清C型***苗株和4个国内分离株进行AP-PCR扩增,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可分为11个谱型,聚为4类。划分的11个谱型可和现有分型方法中的不同亚型一一对应,提示这种方法可区分不同血清亚型。AP-PCR作为寄生虫遗传学分类鉴定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克服了传统分类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Macph-eson等(1993)应用AP-PCR技术区分来自不同宿主的7种艾美尔球虫,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引物可对7种球虫进行鉴别。张伟信等(2003)应用该技术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地理株的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株间及同一地理株亲代与子代间均存在DNA多态性差异,其中不同地理株间种内变异程度较大,同一地理株子代与亲代间也发生遗传变异,但变异程度较小。

4.2在病原差异基因分析中的应用

AP-PCR技术进行RNA指纹***谱分析不仅能鉴定基因的表达差异,而且能显示低水平表达的基因差异。Nicho-las(2000)应用此方法鉴定了丝裂霉素C诱导下鼠伤寒沙门氏菌SOS调控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丝裂霉素C诱导后21条基因谱带出现表达水平的上调,其中20个基因片段对应的是可辨识的基因序列,15个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基因序列无同源性,被确定为新的表达序列,6个基因片段与SOS基因编码的调控蛋白有关。Diana等(2005)应用AP-PCR技术对苄硝唑作用下克氏锥虫基因表达差异多态性的研究,结果发现对苄硝唑敏感和对苄硝唑抵抗种群之间系统指纹***谱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可能存在克氏锥虫对苄硝唑拥有抗性的表达机制,虽然抗性种群在苄硝唑作用下系统指纹***谱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敏感种群间的系统指纹***谱却有着明显的变化。AP-PCR技术为鉴定基因差异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4.3在未知病原检测中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病呈现出复杂性和***型性等特征,普通的临床诊断方法很难确定病原的种类,这种情况下使用传统PCR方法检测临床样品的效率不高,而且存在漏检可能。AP-PCR技术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快速和灵活的检测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全基因组的检测(姚四新等,2010)。Djikeng等(2008)使用DNase-SISPA技术在牛的血清中分离到牛鼻病毒基因。Clem等(2007)利用改进的AP-PCR方法,从血液样品中检测并获得了3种***病毒的部分序列,即腺病毒17、卡萨奇病毒A7和呼吸道合包体病毒B。周斌等(2004)在研究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时,发现其种毒可能受到污染,随后挑选4条随机引物对其进行反转录PCR扩增,共扩增出3条基因片段。克隆测序的结果表明,与禽腺病毒(鸡胚致死孤儿病毒)基因组部分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99.5%、99.6%和99.5%,从而确定了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鸡胚尿囊液种毒受到禽腺病毒的污染。黄欣梅等(2011)采用DNase-SISPA对导致鸭、鹅产蛋下降的病原基因进行扩增,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成功的扩增出新型鹅黄病毒JS804毒株基因。

5、小结

AP-PCR技术由于其简单、高效、实用等技术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未来,AP-PCR技术的发展可能朝着2个方向行进:①通过其本身的技术进步和完善,包括各种随机引物的开发、反应成分的优化和反应程序的标准化等措施,克服试验结果过度复杂和重复性差等问题;②通过与其他技术方法的联用,如与AFLP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配合使用,利用其技术优势,避开其缺点,拓宽应用领域。目前,AP-PCR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动物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相信随着其技术的发展,应用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必将成为动物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动物医学论文篇5

正是适应新形势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进行的探索与实践,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构建了“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在学校专业知识学习和一年企业生产实践。校内三年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校外一年企业生产实践以上岗实习为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并在学校与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以此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2.1成立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2009年成立由龙岩学院领导及下属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相关高校和企业的主要领导共同组成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结合“预防兽医学省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改革原有教学计划,适当压缩理论课时,部分实践教学在企业实习中完成,优化主要课程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企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证,并一致认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2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校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的优势,加强与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合作,提升校外合作教育基地的层次和联系紧密度。到目前为止,已有福建龙岩闽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汕头德兴种养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服务连锁机构等20多家企业成为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同时,还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50多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单位雄厚的实力为我院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专业实际,加强实践环节的认识和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平台,为“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2.3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虑到部分学生要考研,为了更好复习功课,增设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为校内实践基地。考研前他们在校内实习,考研结束后再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动物医学研究所自2002年成立以来,掌握闽西、闽南及周边省份的最新***情动态,每年有700多例次的病例,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现场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的现场教学,学生可以在学校跟着老师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病诊断,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到实验室诊断的全过程,同时掌握最新***病防治技术,为学生的实验提供新鲜而又丰富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2.4对部分课程进行优化改革动物医学专业实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所以部分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比如在家畜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突出猪和禽的解剖胚胎,省略大家畜的内容,突出了地域性和特色。还有外科学和产科学,这两门课程有一些内容重叠,合并后,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这样可以节省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兽医传染病学,改变原先的教学模式,现以动物医学研究所为平台,部分课程实行案例教学,在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后,可以依附动物医学研究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典型案例讨论。通过介绍案例的发生,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循序渐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另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疾病诊断开始应用到动物医学临床,课程设置中增加分子生物学、现代兽医诊断技术和动物行为学等新课程。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基础课程,开设了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达到了资源共享,创新性强。另外,为了更好把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0年邀请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和其它高校相关专业教授、专家作为评委,进行“3+1”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2.5实习安排及制定实习内容首先对学生根据实习志愿由实习单位负责人进行面试,择优录取后安排实习单位。整个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以专业实习为主,后半年以专业轮岗实习为主,轮岗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实习单位之间相互轮岗,同时学生可以根据将来就业意愿,回原第一阶段实习单位进行就业实习。实习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企业生产开展,主要包括各种养殖场、饲料厂、兽医院(宠物医院)、兽医站、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根据动物医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制定了实习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实践内容。如到猪场实习,要熟识养猪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猪病的防治方法;到养禽场实习,要熟识养禽生产的全过程并掌握常见禽病的防治方法;到宠物医院实习,要熟悉兽医院日常工作的内容及常用的临床技术;到检***局(包括屠宰场)实习,了解肉品卫生检***的工作流程及相关的方法;在动物医学研究所实习,熟练掌握动物医学专业的实验室常规技术并应用临床诊断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各个实践环节,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对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的感知水平。

2.6召开实***验交流会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与学院的联系,强化实践基地对学生实习方案的落实,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对学院学生实习的认同,讨论和解决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实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我们都要邀请各实践基地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召开实***验交流会。各实习基地的代表就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开展的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对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享,同时也对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剖析。实习基地代表一致认为,建设教学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实习意义重大,是互利双赢的,它既是企业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与学校一道在共同为社会培养人才。

3“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3.1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学时数从改革前的一个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以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理论课时达1827学时,实验实践课时达1391学时,其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时为720学时(为期1年,以30周计),占总实验实践课时的51.8%。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加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建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兴趣,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今后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都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3.2提高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推行新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教师必须亲自带队到生产实践一线指导学生实习,这就使中青年教师有了接触动物医学临床的机会,极大丰富了实践经验,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既有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水平能力,又有技师或工程师的实践技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在生产实践中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激发科研灵感的过程,增强了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将收集的大量丰富的养殖场病例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学素材,更形象更生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3.3大大提高就业率,增强了社会的影响力实施“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实践动手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3年来共培养了198名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五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安心基层、脚踏实地;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强;三是创业能力强;四是适应能力强;五是综合素质高。动医专业考取研究生20人,考研率达10.1%,录取的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反映了毕业生适应面广、综合素质好、能力强。一些学生在企业发展迅速,有的仅一年多时间,就成为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影响力。

4结论

动物医学专业“3+1”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打破现有的大学生完全在校学习的培养模式,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训和就业平台,又为企业后备员工的储备和后备技术员的挑选提供了广泛的人选,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赢。项目改革了传统的兽医课程体系,压缩了部分课程,增加了一些新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的实施成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动物医学专业提供参考,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动物医学论文篇6

1 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 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文秘网!

1.2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 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 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 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 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 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 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

、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观察项目及指标要分别列出,特殊的检测指标及方法要详细说明。描述统计学方法,并说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动物医学论文篇7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某种疾病,对***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动物医学论文篇8

攻略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攻略2 选题的基本方法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攻略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某种疾病,对***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动物医学论文范文精选

学习

浅谈税收大数据时代的金税三期工程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税收大数据时代的金税三期工程,内容包括金税三期对个人税收的影响,最新税收基础知识。[摘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金税三期工程中,对实现经济、税收和纳税人全面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就金税三期工程优势亮点

学习

Campion团队有效性模型研究

阅读(27)

[摘要]团队是一种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企业逐渐采用团队作为主要的运作方式,团队管理也成为组织行为学和企业实际管理的热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中国发电企业班组管理为视角研究Campion团队有效性模型,并从改模型的五个

学习

关于水工建筑物地震主动动土压力计算的商榷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水工建筑物地震主动动土压力计算的商榷,内容包括边坡挡墙抗倾覆时水压力怎么计算,水工建筑物渗透压力的计算。在水工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过程中,地震主动动土压力计算问题较复杂,在工程实际中计算方法一不。通过总结各种计算

学习

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内容包括王佐良翻译风格浅析,王佐良的文化翻译观。【摘要】本文探讨了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翻译思想。第一,分析了他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翻译思想的影响;第二,王佐良的翻译思想是一种文化翻译观;第三,他

学习

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意义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农民工实名制管理意义,内容包括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实施细则,农民工实名制网上怎么查询。背景:我国当前的建筑行业是以施工企业工程总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作业主体进行。农民工作为建筑市场的主要劳动力,有其自身的特点,譬如劳动

学习

中华医史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中华医史,内容包括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典全文。马王堆医书的解剖知识杨仕哲,YANGSu-Tso论占布拉道尔吉对蒙医药学发展的贡献包哈申,BAOHa-shen全国首届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班王曦明,刘崇晏,黄吉赓,程家正整体护理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学习

春季宜多喝降火汤力荐十大清热去火汤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春季宜多喝降火汤力荐十大清热去火汤,内容包括春季适合吃什么降火汤,春季去火汤的做法大全。春季为什么容易上火?中医认为,春主肝,肝主生发,生发过了会化火,而生发不出,郁在体内也会化火。再加上春天风沙大,气候干燥,人体内的水分容

学习

浅谈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内容包括浅谈如何在教育中体现美育,浅谈美育的作用。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深刻体会到美育对于学生的重要作用。我国一直提倡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美育以情动人,受过良好美育教育的人可以树立正确的

学习

经典鱼香味素菜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鱼香味素菜,内容包括素菜如何做出鱼香味,鱼香味的素菜都有哪些。鱼香,是四川菜中一个深受食客喜爱的味型,其特点是成甜酸辣兼备,姜葱蒜香气浓郁。下面介绍几道用普通蔬菜烹制出的具有“吃鱼不见鱼”的鱼香味菜肴。一、鱼香

学习

浅谈信息加密和解密新技术――量子密码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信息加密和解密新技术――量子密码,内容包括密码技术与加密算法分析总结,目前常用的信息加密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人工业务被网络电子业务所取代,如网上银行,网络报税,网络证券等业务的兴起,预示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

学习

淡季蓄势拉动旺季营销

阅读(59)

本文为您介绍淡季蓄势拉动旺季营销,内容包括旺季营销虽结束但是天天是旺季,旺季营销蓄势工作思路。国庆节、中秋、春节、元宵节等,加上泊来的圣诞节和情人节,我国的节假日可谓是丰富多彩。在一个接一个的节日面前,休闲食品基本上就进入了销

学习

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乾隆形象(之五)“五福五代堂”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乾隆形象(之五)“五福五代堂”,内容包括五代乾隆,乾隆在世时有没有五代同堂。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的故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皇帝,总给人以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的形象,但

学习

~ 黑龙江省干旱状况分析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 黑龙江省干旱状况分析,内容包括黑龙江干旱现象原因分析,黑龙江干旱少雨的区域。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以CRU数据为基础,通过干旱指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干旱状况。结果表明:黑龙江省50年来的干旱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全省的西

学习

讲好新闻故事

阅读(110)

本文为您介绍讲好新闻故事,内容包括讲新闻故事,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我是学新闻的,记得当年在大学第一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上,老师为打消我们的顾虑这样说到:学新闻其实很简单,只要你会讲故事,就会写新闻。20多年过去了,新闻实践进一步告

学习

传奇非洲 动物大迁徙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传奇非洲 动物大迁徙,内容包括非洲动物大迁徙国语版,非洲百万动物大迁徙。推荐理由:每年7月,非洲草原上将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百万头的角马,数十万计的斑马、羚羊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

学习

动物中的数学“天才”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动物中的数学“天才”,内容包括动物中的数学天才原文,动物中的数学天才文章。许多动物的头脑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愚钝,它们不仅聪明,懂得计算、计量或数数等,而且甚至是数学“天才”.丹顶鹤飞翔时队形神秘莫测,它们迁移飞行时

学习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22卷主题索引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22卷主题索引,内容包括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是核心期刊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投稿要求。[说明:(1)本索引按主题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2)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主题词,按其后的汉字拼音顺序排列;在

学习

解读《刺猬的优雅》中的动物隐喻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解读《刺猬的优雅》中的动物隐喻,内容包括刺猬的优雅动物隐喻,刺猬的讲解。法国著名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的第二部小说《刺猬的优雅》,以法高级住宅区的一栋公寓为故事背景,描写两个性格“带刺”的女主角迥异的生活环境和相同

学习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人人有责,内容包括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的倡议书,保护濒危动物人人有责翻译。大自然气象万千,生机勃勃。自然界与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制约,保持着生态平衡。随着人类生产活动

学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内容包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英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以表彰他们发现了“RNA(核糖核

学习

SELEX技术医学论文

阅读(19)

1SELEX技术简介1.1筛选过程SELEX技术依据分子生物学的原理,首先人工构建一个随机寡核苷酸文库,随机核苷酸序列的长度为20~40bp左右,库容量为1014~1015个寡核苷酸,所包含的不同种立体构象,几乎可以涵盖自然界存在的所有种类的靶分子。将靶标物质

学习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30卷)主题索引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第30卷)主题索引,内容包括华西口腔杂志英文版,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怎么订阅。使用说明1.本索引按《中文医学主题词表光盘版(2006年版)》标引主题。2.主题词按首字汉语拼音字顺排列。3.主题词之后“-”为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