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的故事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皇帝,总给人以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的形象,但乾隆皇帝却是一个非常注重感情的人。作为儿子,他是一个大孝子,母亲赐予他生命,而他让母亲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后半生。作为丈夫,他是一个痴情的人,虽然同样拥有庞大的后宫,尤以风流倜傥而著称,但是早逝的结发妻子是他一生的挚爱,在他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作为父亲,五世同堂的幸福又是何等弥足珍贵。乾隆皇帝一生的家庭生活虽然也经历有丧妻废后、幼子夭折的苦楚,但能拥有“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五福五代堂的乾隆无疑是皇帝之中的幸运者。
《胪欢荟景***册》记录了清朝鼎盛时期乾隆朝的几次歌舞欢腾、普天同庆的宫廷庆典筵宴,此***是其中的一开,描绘了乾隆皇帝率众妃嫔及王公为其生母崇庆太后祝寿的场景。放大画面局部,可以看出皇太后面方耳阔,脸色红润,精神矍铄,乾隆皇帝双手举觞恭祝太后圣寿。乾隆皇帝的生母钮祜禄氏是满洲镶黄旗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参加选秀后被指婚给皇四子胤,初入府时只号“格格”,即地位较低的侍妾,康熙五十年(1711年)钮祜禄氏诞下弘历,她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彻底改变,雍正元年钮祜禄氏被封为熹妃,八年晋封熹贵妃,乾隆登极后尊生母为崇庆皇太后。乾隆是个十足的孝子,对于母亲可谓以有言必遵,以天下之力而养之,平日晨昏定省,左右不离,秋巡幸时更是携母亲同行。每至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皇太后生日,乾隆都要为母亲举行隆重的圣寿节庆典,太后六十、七十、八十的整寿庆典更是极尽奢华铺张。特别是在皇太后八十寿辰时,身为一国之君且年已六十的弘历还仿二十四孝衣娱亲的典故亲自为母亲舞蹈祝寿。崇庆太后一生体健安康,又享尽世间富贵荣华,最后以86岁的高龄寿终正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太后。
《心写治平***》又名《乾隆帝及后妃***卷》,为乾隆皇帝、孝贤皇后及十一位妃嫔的肖像画,通过乾隆肖像右侧“乾隆元年八月吉日”可知画中乾隆是25岁时形象。孝贤皇后富察氏不但是乾隆的原配妻子,更是他挚爱一生的女子。富察氏的家族世代簪缨,雍正五年(1727年)时15岁的富察氏被指婚于17岁的弘历为嫡福晋,二人婚后生活十分幸福,可谓“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山亭水榭间,并辇同舟所”。不幸的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后在随驾东巡回銮的途中,在德州崩世,皇后突然离世,让弘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失去了爱妻,这位极度自信的皇帝甚至感叹“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乾隆为孝贤皇后写了近百首的悼念诗,每首都情真意切,是诗文中的上乘佳作。尽管富察氏去世后,乾隆皇帝又新继立了皇后,娇儿新妇不断充掖着他的后宫,但是他对孝贤皇后的思念却终其一生,从未间断。
秋色正浓中,乾隆皇帝策马张弓,一箭正中鹿身,乾隆身边一女子骑马相随,只见她右手执缰,左手将一支箭迅速递与乾隆,《威弧获鹿***》整个画面充满了狩猎时的紧张和动感。画中女子唇红面白,高鼻梁深眼窝,其相貌特征与宫中其他妃嫔的画像有明显区别,具有西域女子的特征。这位女子就是乾隆后宫中最富传奇色彩、来自***族的容妃,也是传说故事中香妃的原型。容妃和卓氏,名伊帕尔罕,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回部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伊帕尔罕的叔叔和哥哥配合清***平叛有功被分别封为辅国公和一等台吉。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和卓氏入宫封和贵人,次年十月晋容嫔,三十三年(1768年)六月晋封容妃。伊帕尔罕在宫中一直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乾隆尊重她的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在宫中专设了***族厨役,以保证她的特殊需要,赏赐给她的西北贡品也常优于其他妃嫔,除此之外容妃还多次陪同乾隆出巡,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55岁的容妃去世,入葬清东陵之裕陵妃园寝,乾隆特别命人在容妃的棺椁上用阿拉伯文写上《古兰经》中“以真主的名义”等字样。与香妃小说中悲怆凄凉的情节大相径庭的是,现实中乾隆与容妃的联姻,恰是谱写了一段民族团结、家庭和睦的佳话。
《弘历雪景行乐***》描绘了乾隆皇帝与众多皇子新年在宫苑中赏雪的情景,此***作于乾隆三年(1738年),画中款署:“臣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合笔恭绘”。***中人物皆身着古装,两位年轻俊秀的宫眷站在乾隆身后,乾隆皇帝面色愉悦地看着皇子们在庭院中玩耍,有的烧火盆,有的点爆竹,有的堆雪人,有的则端着一盘寿桃向乾隆献寿,还有的抱着一捆芝麻秸扔在地上“踩碎”,整个画面洋溢着温馨而轻松的天伦之乐。乾隆一生有十七子十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春,伴随着玄孙降生,乾隆已是五代同堂的老人。乾隆皇帝认为他的一生已经享有《尚书》中所说的人生五种幸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玄孙的降生令他的人生更加圆满。乾隆因此特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方玺来表达他对于子孙满堂、五代同堂的自豪和满足。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馆员)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代宫廷绘画中的乾隆形象(之五)“五福五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