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弦是一件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起源于中华大地,最初是从一件重要的伴奏乐器发展起来的,之后,逐渐向乐器化发展。近几十年来,三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除了为曲艺、戏曲伴奏外,自身也逐渐完善起来,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有了一席之地,近现代的一些作曲家在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上也非常重视三弦。作为一件特色乐器在乐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发展成为一件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活跃在当今乐坛。在教学研究中,三弦专业有了系统的体系。出版了大量的教材、专著。三弦能有今天的发展,必须要提到的就是乐器改革。三弦的前辈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艰辛的努力,对三弦做了很多合理有效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多成绩。现在所使用的三弦,无论是在音质上,还是在实用性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三弦;乐器改革
中***分类号:J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99-01
一、定弦的统一
三弦的定弦一直都不统一,定弦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三种。正调(合四工)是里弦与中弦是二度关系,中弦与外弦是五度关系。这种定弦不是很常用,但使用起来还是很有特点的,现在演奏一些传统曲目的时候还使用这种定弦。如《天津八板》、《风雨铁马》等。常用的是平调“软中弦”(合上六),越调“硬中弦”(上六上、合尺六)两种。“硬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五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软中弦”是中弦与里弦为四度关系,外弦与里弦为八度关系。
由于三弦大多都是给说唱音乐伴奏,定弦的音高都是随着演唱者的嗓音条件而随意调整的。50年代以来,三弦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进入民族乐队以后,没有固定的音高是不行的。广大三弦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摸索,不约而同的将定弦固定在G、d、g。实践证明这种定弦是最合适的,三弦的琴弦张力适当,琴弦振动与琴鼓共鸣较好,充分保持了三弦的基本音色,左手按弦手感好,也便于右手技巧的发挥。统一这种定弦以后,三弦的转调变得很方便,能演奏所有常用的调。
二、琴弦的改革
三弦的琴弦在过去一直使用丝线,这种质地的琴弦首先音量不够大,不能满足大舞台的需要。其次音色不够明亮,余音太短。后来大家开始尝试使用钢弦来代替丝弦,一开始把三条弦都换成钢弦,音量比以前大大提高,一弦的音色很清脆,而二、三弦的音色却非常硬,不够浑厚。后来,有了尼龙缠弦,二、三弦使用起来音色非常好,余音变得更长。
三、琴杆的改革
在琴杆方面的改革一是缩短琴杆,传统大三弦的有效弦长是82公分,随着三弦演奏技巧的发展和定弦的统一,这样的长度显露出许多问题,琴杆长意味着左手演奏起来很困难,影响速度,音准也不好掌握。定弦统一在G、d、g以后,这个长度又使琴弦的张力过大,弦变得很硬,对右手技巧的发挥也有很大的限制。所以,经过不断地实践,现在的三弦琴杆比原来缩短了11公分左右。这样一来,既保留了三弦的特性又解决了演奏上的困难。二是延长指板,老式三弦指板约离鼓面5公分处就开始随琴杆背面的弧形而逐渐远离琴弦,这一段的高音就无法演奏。将指板延长与鼓面接平以后,可以扩展一个八度的高音区。通过对琴杆的改革,三弦的演奏难度降低了,音域扩展了,可以达到四个八度。
四、鼓腔的改革
鼓腔是三弦的共鸣箱,它对音色的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为了得到更好听的音色,在鼓腔的设计上需要进行改革。一方面是扩大鼓腔,加大共鸣箱。 共鸣箱小是三弦音色欠佳的主要原因,但也不能一味的扩大,那就又丢掉了三弦音色的本质。所以在适当的扩大鼓腔以外,另一方面是从鼓腔内部着手,改革内部结构,使之能起到更好的共鸣作用,让三弦的音色能够做到低音浑厚,高音清脆。
五、改革成果
(一)60型与80型大三弦。中国音乐学院的肖剑声教授改制成功的。 60型大三弦是1960年改革成功的,在传统三弦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多改进,主要有:鼓子采用传统三弦中较大的尺寸,在鼓腔内部进行改革:1、木料减薄,加大共鸣箱。2、鼓腔内部和外形一样是椭圆形,可使声音在鼓内回旋不致过早消失。3、鼓腔内挖一拢音槽,槽内打光,既加大了共鸣箱又起到拢音的作用;缩短琴杆;山口下移等等。
(二)加弦三弦。中央音乐学院王振先教授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研制,于1988年改革成功的,并获得了1988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的三等奖。顾名思义,加弦三弦在三弦的里弦和中弦之间加了一根弦,使演奏更加方便。加弦三弦以减少换把来降低三弦的演奏难度,能很好的演奏调性、技巧复杂的现代作品。加弦三弦还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不对称坡形鼓腔的研制,对鼓腔做了较大的改进:将等称结构的鼓腔改为根据高低音不同共振需要的不等称坡形鼓腔;适当扩大了鼓腔面积;适当向低音一侧偏移鼓腔中心线,使琴马实际上偏向高音侧位置;改为不等称鼓帮壁厚;改为不等称内壁弧度;适当增加鼓腔背面蟒皮的紧张度。经过这些改进,三弦的音质有了显著地提高,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丰满,低音雄浑厚实。增加了高低音的对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