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中的“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篇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文化,一方面强调个体的道德完善永无止境,因此必须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却又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即外在的社会规范和伦理纲常是不可改变的,而这些规范和纲常大部分都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的成法。因此表现为一种鲜明的复古倾向。对这个“变”与“不变”,本文试***展开论述。
【关键词】维新;规范;复古
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也叫百日维新。什么叫维新?维新就如同《大学》的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叫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使明德复明的意思。人的德本明。本明之德在后天的生活成长中,可能受了一些环境的污染,自己没有小心去维护它,于是就沾了很多灰尘污垢,暗淡了。明就是要把这些灰尘污垢去掉,而使原来的明德复明。如同用磨刀石去打磨一把光辉暗淡的锈剑,使刀重新变得雪亮。在亲民,相当于新。新,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日复一日不断的进步,就是新。新,是去旧的意思。这不是一次完成的,是永无止境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然是个很古老的邦,其命,这个命是说天命。代表天来统治这个国家,统治人间。但是后来却取商而代之。周得到天命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周文王能够维新。维新,其实是赞颂文王能够有志新之德,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维新两个字的本意。去旧,把旧的东西去掉,革物鼎新。这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精神,这一点在个体道德上极端重要。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实也等于维新。我们通常说中国人民坚忍不拔,在近代以来遭受很多苦难,但是我们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也等于新。周易乾卦的系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是一种刚健有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维新也可以理解为永不间断。变,以新胜旧。
我们一方面强调个体的道德完善永无止境,要日日求新并且从不间断。但是另一方面又强调,我们的社会规范,我们所认识到的天,天本身是不变的。天,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指代的是什么呢?由我们所思考出来的义理,总结出的形而上的规律,就是天。当把许多的道德价值条目上升到所谓天的范畴的时候,把这些东西等同于天。事实上,对中国人起真正作用的,倒不是自然的天。不是头顶这个自然的苍天,而是当我们把一些实际的人伦关系,一些社会制度,我们以为它就像天一样,是不可超越的,是永恒如此的。
《周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是形而上?形而上是从一件具体的事或者一个具体的物,产生的一个抽象的普遍的思考。这个思考的结晶,在中国文化中就变成了天。而这个天就被认为是不变的。这个不变,有巨大的稳定性。在这个层面上看,就带有一种保守的成分。而这种保守的成分,为了增强它的权威性,自然变成了一种圣论。这是从过去到现在到将来都不会变的。这样的话,我们的文化中,就有一种鲜明的复古倾向。这种倾向,是中华文明的一种典型的特殊性。总是设想,古代的人比我们今天的人聪明,古代的制度比今天要美好,古代的人比我们今天活得要幸福,古代人的道德水平比我们今天的人要高。以古非今,是中国文化一种普遍长期的现象。从秦汉至于明清,中国社会总是在谈论三代,三代寄托了中国古代的***治社会和经济理想。但真正来说,实际情况夏商周一定更好么?不一定。如果以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水平,三代与秦汉至于明清在很多方面很落后。然而中国文化并不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以智力的开发为美。相反认为,生产力的开发,智力的提高,这些都是技,小玩意。这些东西的开发和运动会导致人心涣散,追求外在的感官欲望,这会导致人民难以管理,社会秩序混乱。人们互相之间彼此算计,于是世风日下,道德败坏。
一个人沉溺于技,在我们的文化中看来,这实际上就是使人长了小聪明,从而欲望膨胀。洋务运动中,顽固派与洋务派也有争论,顽固派反对洋务派的就是技术问题。时间的推移改变了问题的实质。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改变中国长久以来的根本。守旧派反对维新派是根本的指针到底指向哪里的问题,应不应该变法。对于洋务运动来说,主张更具体,而后者是古与今的问题。中国文化历来是主张复古。这一切,往往为后世,主张面对实际,主张实事求是的人,拿出一套改良办法的人,是一种阻碍,构成一种难以挑战的外部规范。使得这个民族变得非常保守。在古代,想改变什么的人,大家都会觉得这么做最后结局一定是不好的。以至于社会变成一种像巫术统治状态。改革,把这个东西说成是天以后,把这种社会制度,把这种伦理形态说成是天经地义的,是自古以来如此的,是经过无数验证的时候,要想改变这种保守的习性,就很难。
个体道德的永无止境和自我完善,你的出路是什么?顶点是什么?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不是在将来而是在过去,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一个经验的事实。这一点不同于基督教文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中国文化里不是进化论的思维,认为今一定胜于古。我们可以在个人道德修养上说不要故步自封,要天天向上。但是,在社会规范和制度设计,在思想和伦理上,我们却认为存在着一些不可改变的循环。这是我们文化中鲜明的特点。这两者之间其实是有鲜明冲突的。对于所谓先王,圣人的这种崇拜,在一定层面上,对社会而言,起到了思想禁锢和理论约束的作用。
现在,高高扬起变法的大旗,不变就会亡国,就维持不下去。这就要求中国文化在新的历史和时代,要做出调整了。历史的证明,也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尽管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三年以后,1901年-1911年,清***府进行了十年的新***。这十年新***,实际上把追求要实现的东西基本落实了。
【参考文献】
[1]周孚***.“天不变,道亦不变”新解[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
[2]傅静.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山东大学,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探析维新派与守旧派“要不要变法”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