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旗袍成为女性衣橱中的重要品类,作为传统女性服饰的苏派旗袍也在现代社会需求的影响下,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将江苏民间艺术之南通蓝染与苏派旗袍进行风格研究与设计实践,以促进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关键词]民间蓝染;苏派旗袍;研发实践;民间艺术;现代设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要求“各级***和***府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了响应和落实***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江苏省的学者们和企业家们经沟通协商,拟对中华传统服饰之旗袍做深入研究,并以“苏派旗袍”为核心点,做辐射性发散延展,采取多种方式,对苏派旗袍做深入的研究。
一、旗袍品类特征与研发意义
(一)旗袍的历史与特征
旗袍的前身是清代满族的袍服,因满族人又称旗人,所以旗袍的名称由此而来。袍服作为旗袍的最初造型,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样式十分保守,可用“宽腰直筒”四个字概括。现在通常所言的旗袍,其实指的是“新式旗袍”,也叫“改良旗袍”。20世纪初期,辛亥***爆发,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传统旗袍受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造型向立体结构转化,由宽腰直筒变为收腰收省的合身结构,成为“新式旗袍”,受到女性的广泛喜爱。到了20世纪20年代,其与中山装并称为“国服”,由此,旗袍成为中华女性形象的代表性服饰。在“新式旗袍”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女性对其给予了深厚的情感,这是旗袍作为文化的情感因素;旗袍含蓄的立领、精致的盘扣、玲珑的腰身、美丽的饰边、潇洒的开衩,其独特的款式符号成为旗袍作为文化的符号特征。
(二)旗袍的发展与研究意义
旗袍极具中国特色,它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也象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旗袍作为我国女性的传统服饰之一,深受女性的青睐,时常出现在重大社交场合中,展现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自信。旗袍作为中国女性着装的典型标志,以自然简单的造型展现典雅、端庄的品质,凸显女性的身材,给人以美的感受,将具有东方特色的装饰手法融入其中,因此在旗袍的设计中充满浓郁的东方美学,体现的是一种含蓄、内敛、婉约的美感,若隐若现,欲说还休。如今,旗袍在设计师手中不断地改良创新,在保有东方特色的基础上,浸染了时尚的现代气息,使二者相得益彰。如此优美的服饰,造就了如此美好的文化,对它的研究、保护和发展,每一个中国人都责无旁贷。
(三)苏派旗袍
江苏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传承地之一,几次重要的中华文明南迁历史,如西晋末年士族的衣冠南渡、唐92末安史之乱后的南迁、北宋靖康之耻后的南迁、明末士族南迁等,使江苏取代中原,成为延续中华优秀文化之地[1]。江苏是近代旗袍的发源地之一,“苏派旗袍”以其优质的丝绸面料、精湛的制作工艺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遐迩,与京派旗袍(北京)、海派旗袍(上海)一起,形成了中国旗袍的三大流派,各旗袍流派各具特色,深受广大旗袍爱好者喜爱。苏派旗袍立足于南京,南京是民国旧都,也是旗袍成为国服、被定制的发源地;另外,苏派旗袍依托于人杰地灵、民间艺术丰盛的江苏省,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缂丝、苏绣以及南通蓝染,都为苏派旗袍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二、南通蓝染
(一)南通蓝染的历史与特征
民间蓝染是以自然界中自然成长的蓝草为染料的,由于独特的气候、土壤与历史因素,江苏南通普遍种植蓝草。民间蓝染始于秦汉时期,荀子《劝学》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记载[2],曹操的《短歌行》中也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蓝染在唐宋时期开始盛行,到了明代,南通已经成为中国蓝染的主要产地,以“衣被天下”而闻名于世。南通蓝染以蓝草为染料,用石灰等合成防染灰浆,经过刻板、刮浆等工艺制成,色彩以和谐的蓝、白为主,***案素材来自民间,如吉庆有余(鱼)、五福(蝙蝠)捧寿、鲤鱼跳龙门等,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吉祥喜庆,反映了民间文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南通蓝染的工艺与分类
根据不同的蓝染工艺、手段,可以将蓝染分为蜡缬、绞缬、夹缬、灰缬等不同种类。[3]夹缬工艺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状态,它是将木板进行纹样雕刻,再将土布夹在有雕镂纹饰的木板之间,绑紧后放在染液中浸染,这样木板间突出的纹样部分没有被染色,其他地方被染液染色,形成***案花纹。蜡缬就是俗称的蜡染,是在土布上画出***案,用蜡密封住不希望被染色的部分。之后浸入染液,封蜡部分没有被染色,没有被封蜡的部分就着色了。也可以在封蜡后轻掰封蜡层,出现不规则裂痕,这样染色后会形成如冰裂纹一样的痕迹,很有特色。绞缬也叫扎染,是将土布按照一定的经验,用绳线进行捆扎,之后浸入染液,没有被捆扎的地方被染色了,被捆扎紧的地方没有被染色,形成斑驳的规则或不规则***案。灰缬就是蓝印花布,是提前做好***案型版,用俗称“灰药”的豆粉、石灰混合成糊状物进行防染,灰药通过型版漏印到土布上,形成***案纹样,之后土布浸入染缸中浸染,晾干后去掉“灰药”的部分是白色***案,其他地方是蓝色***案(如***1)。
三、南通蓝染与苏派旗袍设计实践
自六朝以来,以奢华精致和俊朗野逸为特点的“魏晋风度”成为千年来中华民族推崇的审美风格,也成为江苏特有的苏派旗袍保持和追求的风尚。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苏绣、缂丝等精湛的工艺透出的华丽,构成了苏派旗袍高雅秀美的“大家闺秀”风格;而南通特有的蓝染应用于旗袍上,呈现出来的朴实无华、烟火气、亲民风,又是苏派旗袍另一种“小家碧玉”风格。
(一)南通蓝染与苏派旗袍设计实践一:“云中精灵”
“云中精灵”蓝染旗袍是对传统苏派旗袍的创新设计,选用南通蓝染和蓝印花布的组合,并依据中国传统纹样“云纹”进行设计,依据合身结构制作的“云纹旗袍”。立领高度3.5cm,舒适度高,领下为水滴形状,领口下连接横胸省为一条顺滑曲线,从左肩下连接右腰省,再连接到左开叉,又是一条顺滑曲线,在此曲线基础上融入“云纹”元素,分别在左胸上和前片裙摆中央。袖子以袖原型作为基础进行切展,形成波褶。旗袍左右两侧处都有开叉,便于行动。领口水滴处设有盘扣,可打开,便于套头穿着,腰右侧设有隐形拉链,方便穿脱,避免了传统旗袍解扣若干盘扣的不便(如***2-4)。
(二)南通蓝染与苏派旗袍设计实践二:“云之舞”
“云之舞”蓝染旗袍整体设计灵感来源于天上飘浮的白云,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进行组合创新,选用非传统的牛仔扎染和白纱的组合,依据合身结构制作而成。上身合身的设计与大下摆产生对比,再用白纱点缀,给人营造一种轻飘飘的视觉体验(如***5-7)。四、结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今天,挖掘民间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将江苏南通的民间艺术蓝染应用在苏派旗袍的设计中,只是一种尝试,但它既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带动了民间艺术产业的兴旺,也使旗袍这款广为中华女性喜欢的服饰,在风格上得到更丰富的尝试,民间艺术和实用的衣物共生共济、相得益彰。在未来的设计天地里,应用民间艺术元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宋湲,刑晓刚.基于***像学视角的江苏文脉***像符号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8(4):43-46.
[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278.
[3]刘道广.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宋湲 董斗斗 单位: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民间蓝染与苏派旗袍研发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