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印象:梵净山是“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印江县、江口县、松桃县三县边境,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4、5、6、7月雨水比较多,主要是晚上下雨。9、10、11月雨水较少,1、2月梵净山山顶会出现冰冻、下雪。山顶无夏天。
清凉温度:18℃
对于梵净山的向往,起于2008年一位从梵净山回来的朋友,她对我说:“你一定要去梵净山体验一下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包括金顶的单程8000步台阶呀!……”没想到,这个体验于我而言三年后才得以实现。
旅游线路:梵天佛地――棉絮岭――黑巷子――接引佛――新金顶
梵天佛地
通往山上的路开始比较平缓,半个小时就到了山门,即卖门票的地方,50元,人,再往前走,就完全是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了。路不宽,多是“之”字形,但全是柏油路。上午九点半我们来到了著名的护国寺。护国寺是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很开阔,也很热闹。近看又有一道山门,上书“梵天佛地”四个大字,黑底黄字,十分醒目,马上就有了一种置身佛地的感觉。从这里到棉絮岭还有7.5公里的陡峭公路。
棉絮岭
站在棉絮岭上,东边山峦上一道长长的云雾跳入眼帘――真的是“跳入”,它既宽厚又博大,这时太阳刚好照在云雾之上,顶层部分云卷云舒,白得发亮,气势磅礴;边缘处似云似雾,似高大汹涌的海浪,中部往下的颜色渐深渐喑,好像使了好大的劲,努力支撑着上面的汹涌,那个美呀{真是难以言表。只能把摄像机、照相机对着它一阵猛拍,立此存照了!之后就开始从步道的起点处作8000步艰难的徒步爬行。听当地人讲,西线的8000步比东线的8000步平缓轻松得多,此时的我还是在怀疑自己能否走得上去又走得回来,我们近几年的体能锻炼经得起今天的检验吗?
黑巷子
我们边走边看,没想到梵净山的植被这么茂盛,首先是太讲客气的迎客松,它们长在山脊两旁,高大挺拔,迎风招展,伸出双臂欢迎我们的到来:其次是铁杉、冷杉、高山杜鹃等,太多了。特别是杜鹃,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粗的细的,仿佛漫步于杜鹃画廊之中。据资料介绍,梵净山的杜鹃品种很多,有大叶杜鹃、绒毛杜鹃等,其中很多是古老的子遗物种,为梵净山原始森林特有。其数量也多,每年的四、五月间,遍山的杜鹃花,汇成杜鹃花海。我们喘着粗气,不知不觉走到了一个叫
“黑巷子”的地方,只见两边的高大古树错落交互遮盖古道,行成了一条幽幽的巷子。两旁的古树奇形怪状,青苔缠绕,连理成阴,展现着原始的生态。
接引佛
在艰难的徒步中,终于看见山顶不远的平路了。在一块不大的平台上,集聚了很多人留影,其他游客告诉我,这里叫“接引佛”:前面有块石头,就像一尊古佛像,阿弥陀佛的化身,据说只要口中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会到路上迎接真诚的朝山客。
沿着平路走了十几分钟,就到了梵净山顶部的高山草甸层。左边是高高的山崖,是梵净山的古老地层,形成有大约十多亿年。因为光光的石壁在晚上月光的照耀下,会发出明晃晃的光芒,照出很远的地方,因此,梵净山又被称做“月镜山”。高高崖壁,上去百米已经到顶部,却终年滴水,大珠小珠永不间断,正所谓“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查了资料才知道这里叫“滴水崖”,这时候正好太阳西晒,我用摄像机把这光与影的绝妙景色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红云金顶
虽然雾大,还是决定登红云金顶,行至山腰“灵官岩”,险处才真正开始。据资料记载,若是像这次这样的茫茫雾天,无边海阔,如蹈空行;如遇晴空万里,万丈深渊,不敢移步。意不专心不静者,难免惊慌失措。至“顶胸石”,一幅巨石横空覆压,横阻于前,人须贴石穿缝而上。过了这关,即到“观音洞”。观音洞处在绝壁上,从前,非修行有数者不能至,后人悬空架一石屋,信佛者至此必入内礼拜。我们也不例外,赶快进去拜了观音。
又爬了一段路就到了金顶的分叉处,也就是“金刀峡”了。峡底有石径通顶,援石级而上,恍若登天梯。峡中仰观,顶端有飞桥相连,在雾中时隐时现,云飞雾卷,似风雷将至,心里悬着呢!绝妙的是,金刀峡悬壁上有一泉眼,涓涓细流渗出,约有一勺,恰够人抿一口,边饮边生,终年不枯不溢,人称“定心水”。据说,这线神水由燃灯古佛点化而来,专供释迦、弥勒饮用,以断其凡欲,定其妄心。我继续往前,一个之字拐上了右边的绝壁,一条铁链直达顶部,一手抓铁链,一手拍录像,终于到了海拔2497米的金顶。
天仙桥
环顾四周,远处还是什么都看不到,只能听到从雾中传来的笑声、喊声。近观眼前,两顶之间人工修了一座精致的天桥,桥东头树了一块石碑,上书“金顶天桥”四个大红字,两边的栏杆上插满了迎风飘扬的五彩旗,非常壮观!传说此桥是由中国神仙之一的铁拐李提供的铁拐作拱架,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作料石修砌而成。天桥修成后,诸佛众仙来此踩桥庆贺,场面热闹非凡,后人又才称此桥为“天仙桥”。天仙桥的修建,在于连接金顶释迦、弥勒二殿。绝妙的是,人们从峡口而上,唯一路径先通左顶释迦殿,再过天桥方达弥勒殿。释迦是现在佛,弥勒是未来佛,人们往往先拜现在佛,再拜未来佛。如此攀登路径之绝和天桥设置之险,正好启迪人们获得现在不简单、到达未来不容易的道理。
古佛道场
左边的释迦殿,三面可行走,一面是绝壁:右边的弥勒殿四面都可行走,稍宽一些。据史载,两殿始建于明代万历初年。由于两殿孤峙重霄,罡风激烈,所以殿宇均用方块料石浆砌而成,顶上铸铁瓦盖之。殿堂呈正方形,大概就30平米吧,殿前各立一座屏风,挡风遮雨;两殿后各耸一座石台,天然生就,分别称为“说法台”和“晒经台”。每年五六月朝山开始,上山拜佛者络绎不绝,殿内因此木鱼声声,香火缭绕,佛钟长鸣,与山麓的镇国、承恩二寺上呼下应。如此空前繁盛的佛事活动,使梵净山在明代就被称作“古佛道场”,也被皇帝赐予“众名岳之宗”的殊荣。后因兵乱延及梵净山,两殿一度被毁,今人按古制修复,朝山日盛,热闹如前。
下山途中,回头望去,金顶还是被大雾笼罩着,不能从近处看到它的伟岸,只好怏怏地往回走。几分钟的一段小坡就到了“蘑菇石”下面的一段平路上,不死心地想回头看一眼金顶。这一回头不要紧,很可能是了却了一辈子的遗憾!就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紧锁金顶的大雾不知什么时候飘散净尽,把整个金顶完完全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真如佛光普照,万里青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梵净山:梵天净土,古佛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