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把关角色的弱化,造成了虚假信息泛滥、垃圾信息成灾以及网络暴力等现象的出现,影响了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本文分析探讨了网络编辑把关人责任缺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引起的原因和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有效减少和杜绝各种不良现象,净化社会舆论环境。
近几年来,网络新闻传播在呈现出越可喜的发展势头的同时,也经常出现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及网络暴力等不良报道现象。从根本上说,这都是网络编辑责任缺失造成的。网络时代的新闻“把关人”,是新闻资讯与服务的重组者、链接人和平台。①作为“把关人”的网络编辑在保证作品面世时的文化质量的同时,还要有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的责任。
一、“把关人”概念
“把关人”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最早提出的,传播学者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②这个概念表明了,在大众传播领域中,传播过程的每一步都有“把关人”在进行着信息的取舍、选择和加工,决定哪些信息最终会呈现给读者,并产生一定的传播效果。
从广义概念来看,“把关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③然而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人人都有可能在网上传播信息,“把关人”传播信息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被大众所分享,这种权利的分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把关人”权利的削弱。
二、网络把关弱化造成的不良现象
网络传播把关功能的弱化致使一些不良报道现象时常发生,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虚假信息的泛滥
假新闻一旦传入网络,由于其复制快、传播广、求证难等原因,使其很难得到有效管制,从而促使网络成为假新闻的重灾区,并在社会上引起负面影响。
2、冗余信息的传播
在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有很多是过时的、雷同的、甚至是无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即对有用信息的传播产生干扰,还浪费了人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3、网络暴力的蔓延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信息传播中混淆是非,扰乱受众视线,并将这种影响延续到现实生活当中,给当事人造成极大的伤害,其“暴力”后果不可忽视。
三、网络把关弱化的原因
在网络传播状态下,网络把关功能较传统媒体有所弱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传受合一”致使把关权分化
在网络传播领域,传播权力被大众分享,网络媒体的把关力量大打折扣。在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的泛化使得议程设置等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表现的比较微弱。④
2、海量信息、传速迅捷,弱化“把关人”作用
传播信息的海量化,使得媒体把关比较困难。信息空间容量的急剧膨胀也使得网络编辑对信息的控制权、优先权被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编辑在短时间内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并呈现给受众是不现实的。
3、立法与技术滞后,“把关”作用无所依凭
网络发展快而立法滞后,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难题。一旦出现侵权、违法行为,发帖者很难被追究。目前,网络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网民可以通过多种手段避开“关键词”屏蔽,或是对某些信息进行修改,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把关人的“弱化”甚至“缺失”。
一些网站为了追求点击率而降低把关的力度,网络编辑的素质差异造成了网络传播在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方面的差异。
5、过于追求商业利益而忽视社会利益
在“眼球经济”的指挥棒下,网络编辑的文化定位被迫让位于经济定位,思想和文明的把关者也让位于低级趣味的追逐者和拜金主义者。⑤
四、网络新闻把关的新特点
网络新闻的把关呈现出与传统新闻把关不同的新特性。
1、网络新闻的把关程序比传统新闻减少了许多
传统新闻一般由记者、编辑、责编、总编层层把关,而网络新闻只有网络编辑进行把关。传统媒体的多层把关使得新闻质量更高,同时也造成了传播权的垄断和部分信息的流失。网络新闻的把关使得传播具有开放性,但由此带来的新闻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不可避免的。⑥
2、把关人规范性相对较弱
目前我国的新闻网站还没有形成传统媒体那样规范的组织,我国网络管理法规的不完善,导致把关人所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较少,这一方面造成网络新闻不良信息较多,另一方面也使得传播环境较为开放。
3、能力要求更高
网络编辑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治素质、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还应当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新闻鉴别力、信息整合能力、舆论组织能力以及技术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专业水平,同时也应该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以便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更好地把关。
学者刘哲和董天策曾撰文表示,网络编辑应从“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向“网络舆论领航员”的角色推进。除了保证各方观点的呈现,还应利用其统观全局的视野和不偏不倚的中立身份对网络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推动舆论的清晰明了和深化扩大,引导舆论走向健康公正的方向。⑦
5、网络把关人的作用更加凸显
网络将信息分得极细,加速了受众的细化,这就要求把关人“把”出精而全的新闻,因此把关人的作用也更加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编辑作为“意见领袖”,最先形成的看法和观点对受众会产生深远影响,并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以促使虚拟世界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⑧因此,在这个网络信息爆炸的世界里,把关人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五、强化把关职责,塑造健康信息环境
由于网络传播的发展尚不成熟,尤其是在网络把关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应该通过多个方面不断加强把关职责,使信息传播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网络编辑作为最重要的网络“把关人”,应该不断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以强化网络把关。
(1)专业水平的提高。第一,提高信息整合力。面对庞大芜杂的信息世界和网络的快速性,网络编辑必须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选出好信息。第二、提高新闻判断力。真实性是媒体形成自己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石,也是新闻的第一属性,这就要求网络工作人员培养自己的新闻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第三、提高舆论组织能力。由于网民的立场、心态、表达方式复杂多样,加上网络空间的隐蔽性、虚拟性,因而呈现在网络上的舆论形态大多零散杂乱,这就需要网络编辑时刻提高警惕,用理性战胜情绪,正确履行导向职能。⑨
(2)知识素养的提高。编辑人员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文学语言知识、外语知识、网络知识、出版法规知识、编辑知识等。编辑不仅要有杂家式的渊博学识,更应该成为某种专门学科的专家。否则就不能了解前沿的信息,也无法把握所要传播的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职业道德的提高。一味吸引眼球而放弃了网站的社会责任、放弃了编辑的文化职责,置社会道德底线于不顾将给媒体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最终将危害网络媒体的长远发展。因此,应尽快把网络编辑人员职业道德的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4)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编辑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会使用网络新闻技术,掌握对文本、***片、音频、视频的编辑与,制作精美的网页等等。
2、网民的自我把关
首先需要网民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做到不盲从;其次论坛版主应自己承担起意见领袖、议程设置和引导舆论发展方向的责任;第三是需要提高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更多地掌握网络传播的技术。⑩
3、加强制度建设
网络法制把关是对网民和网络编辑把关的一种补充,它起着最后一道强有力的关卡作用。
(1)制定相关法律。由于目前对网络侵权违法行为的界定还很模糊,对相关责任人的惩处往往不到位,这就使得一些违法行为大行其道。应该及时制定相关法律,对这些行为做出严厉打击,对博客、论坛等网络载体做出严格的规范。
(2)建立公众评议制度。公众评议制度是指通过发动群众的办法来进行监督,从而达到及时发现、遏制虚假、垃圾信息的传播的目的。
(3)媒体问责制。网络编辑工作在网络“把关”和信息管理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态度、方法和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网络“把关”的成效。对于产生严重恶劣影响的虚假事件,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只有责任到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网络传播中的一些负面现象。
作为思想的坚守者和文明的把关者,网络编辑应坚守传承优秀文化、启迪民智的角色定位。只有网络编辑、传统媒体、广大网民都建立了“把关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网络信息传播问题,营造积极向上、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①唐艳林、李新文,《“不良报道”与网络“把关人”的责任》[J].《传媒观察》,2009(11)
②张笑、张国荣,《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③刘路悦,《角色变异:网络传播挑战“把关人”权利》[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5)
④陈红梅,《“艾滋女”事件折射网络新闻编辑的把关功能》[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
⑤杨佳于,《论网络媒体中编辑的文化定位和角色缺失》[J].《东南传播》,2009,(3)
⑥杨梅、何苗苗,《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的角色变迁》[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⑦刘哲、董天策,《从信息把关人到舆论领航员――网络编辑如何引导网络论坛》[J].《新闻实践》,2008(1)
⑧闫东艳,《网络编辑把关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编辑之友》,2009(11)
⑨潘顿、姚启慧,《网络编辑的社会责任》[J],《新闻前哨》,2009(5)
⑩刘翠英,《浅议网络公共舆论和舆论场把关――以“崔真实自杀事件”为例》[J].《青年记者》,2009(1)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编辑把关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