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莱姆文艺复兴象征着美国黑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创作了具有独特种族特色的艺术,黑人文学逐步由边缘文学进入到主流文学。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哈莱姆文艺复兴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非裔美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黑人女性文学遭受了种族和性别两个层面的双重压迫。左拉・尼尔・赫斯顿和内拉・拉森都曾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文坛上耀眼的新星,但都一度被历史埋没。赫斯顿和拉森这两位杰出黑人女性作家在创作背景、人物塑造、叙事风格三个方面形成鲜明对比,从不同叙事视角探讨了种族双重性和边缘化对黑人女性以及黑白混血女性的影响,刻画出她们在极其狭隘的社会生存空间对于身份的艰难寻求。
关键词:赫斯顿;内拉・拉森;哈莱姆文艺复兴;黑人女性文学
1.引言
哈莱姆文艺复兴象征着美国黑人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创作了具有自己种族特色的艺术,黑人文学逐步由边缘文学进入到主流文学。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哈莱姆文艺复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创作了质量和数量都很惊人的文学作品,然而传统的非裔美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没有予以她们的作品以足够的重视。鉴于此,黑人女性主义作家和批评家们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黑人女性创作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高度评价她们为“哈莱姆的荣耀”。在《哈莱姆的荣耀:1900-1950年黑人女性写作》这一作品集中,该书编辑们在序言中写到:“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哈莱姆文艺复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被普遍认为是黑人艺术天赋史无前例的绽放时期,但那个时期的记述仅仅涉及了几个少数女性的贡献。活跃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这一时期的非裔美国女性作家的创作,成为一方没有被探索的疆域。”(Roses & Randolph, 1997:1-2)
在那个时期黑人女性作家遭受着种族和性别的双层压迫。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和内拉・拉森( Nella Larsen)都曾是耀眼的文坛新秀,但一度都被历史埋没,以至后来默默无闻。其中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1937)曾被湮埋了几十年,直到60年代的民权运动才被学者重新发掘,重新被视为非裔美国文学经典。
“小说的批评家通常把小说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背景、人物塑造和情节。……不用说,这三个构成要素是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韦勒克 & 沃伦,2010:245) 赫斯顿和拉森这两位杰出黑人女性作家在创作背景、人物塑造、叙事风格三个方面形成鲜明对比,从不同叙事视角探讨了种族双重性和边缘化对黑人女性以及黑白混血女性的影响,刻画出她们在极其狭隘的社会生存空间对于身份的艰难寻求。
2.赫斯顿和内拉・拉森的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一、创作背景之比较――南方乡村描写与北方城市书写
背景是文学描写的重要要素。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很多黑人学者指出,一个种族的作家有必要表达自己种族的种种热望,任何民族的文学都有一种土生土长的品质,黑人文学是民族特征及种族特性的产物,任何外人都无法仿制。黑人作者一直都是模仿白人,他们呼吁黑人作者不要再去模仿白人,而是要“探索自己生命的深处,它是元初的模样,尚未被勘探过;在这儿发现的尚未得到利用的素材将使他(她)在伟大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盖茨,2011:194)
《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个文学传统的语言学在场,这主要得益于赫斯顿社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工作背景。赫斯顿的家乡伊顿维尔(Eatonville)位于南方的佛罗里达州,是1863年《***黑人奴隶宣言》颁布后最早成立的全黑人城镇之一;是一个黑人自治、相对***的黑人小镇。评论界认为赫斯顿一直努力将“伊顿维尔转变成小h。”南方黑人群体的生活体验就是她自身成长的经验,是早已存在于她血脉中的记忆。她早年生活的黑人小镇不仅直接哺育了其创作,而且成为她独特审美追求的原动力。
自我分析家埃米尔(H.F.Amiel)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韦勒克 & 沃伦,2010:252)对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著名作家来说,南方尤其是偏僻的南方乡村被思念家乡的美国黑人赋予了浓郁的文化意义,常常被等同于美国黑人文化之根的所在地,而仍然生活在那里的黑人群体就和精神家园守护者联系在一起。在1927至1935年这八年时间里,赫斯顿重返南方并进行了几次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工作。这些学术调查研究使她积累了丰富的阅历和大量的创作素材,对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
而内勒・拉森(Nella Larsen,1891-1964)的文学功绩则是开创了另一种新的文学传统。拉森笔下的人物角色多是城市中(如纽约、芝加哥等)的中产阶级黑人群体,这代表了非裔美国女性文学的曾被忽略的部分。她发表的两部小说――《流沙》(Quicksand, 1928)与《越过种族线》(Passing, 1929)最具有代表性。自二十世纪末以来,学者开始对拉森的小说产生浓厚兴趣,视其为非裔美国文学中的经典。拉森小说中有几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其中包括种族、性别等身份建构;拉森特别关注黑白混血女性的身份建构。这两部小说都探讨了黑人女性在一个充满种族岐视与性别歧视的社会环境下寻求个性和自由、建构文化身份的艰难历程。
赫斯顿和后期的爱丽斯・沃克把乡村黑人视为美国黑人历史的承载者和黑人文化的维护者,而拉森却把城市中的黑人女性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表现了她们在种族和阶级的漩涡中的生存状况,20世纪后半叶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更是传承发扬了这一传统。
二、人物塑造之比较――黑人新女性与黑白混血女郎的命运沉浮
“塑造人物的方式有很多种……人物塑造有静态型的,也有动态型或发展型的……” (韦勒克 & 沃伦,2010:249)在以往的非裔美国小说传统中,对黑人女性的刻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善良和气的保姆形象,充当不光彩角色的情妇形象和命运悲惨的混血女郎形象,这些“静态”的黑人妇女形象几乎都是反面或消极的黑人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