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孩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除了自己的龙凤胎宝贝儿外,其他的孩子在我眼里也是特别可爱的。我会耐心、温柔地跟他们说话,不管他们的话语多么幼稚无聊,我都觉得很有趣。
我虽然喜欢孩子,但不代表对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除非孩子有特殊情况,如生病或受了委屈等,我会非常敏感细心地探究实情,并努力找到解决的办法。否则,正常情况下,我是非常“粗心”的,甚至不愿过多干涉孩子在做什么。我希望与孩子的相处模式轻松一点儿,只要他们不出格、没危险,至于他们喜欢做什么,我才不管呢!
在育儿方面,很多父母常处于焦虑状态,一边抱怨失去自我,一边又在拼命挤时间,恨不得马上培养出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孩子。他们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累并抱怨着,甚至陷入一种疯狂状态,就像一架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紧紧地追随,时刻准备对孩子进行照顾、监督和指导。这,就是所谓的“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的说法源自美国。这些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太过“无微不至”,他们有的会专门给孩子购买防过敏袜和防烫伤的火炉把手套;请家庭教师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在孩子被桌子磕破膝盖后把桌子换掉……除此之外,他们甚至还会购买婴儿爬行护膝及绑在成人和孩子手上以防孩子走失的腕带。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位市长,就曾迫于一位母亲的压力而下令砍掉三棵古老的胡桃树,理由仅仅是,掉进游泳池的胡桃会让她偶尔在池中游泳的孩子感觉不自在。
而中国的“直升机父母”的表现也不甘落后,他们非常愿意帮助孩子去“生活”“做事”“学习”,并乐此不疲。本该由孩子***完成的事,他们一一代劳,让孩子错失了一个个学习、成长的机会。“直升机父母”还会过度忧虑孩子的安全,虽然现在社会治安越来越好,犯罪率不断下降,可他们的恐惧感与焦虑感却在持续增长。其实这是一种过度教育,已经偏离了正常教育的轨道,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害无益。“直升机父母”将大量的金钱、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对他们寄予厚望,却让孩子倍感压力,变得紧张、焦虑和忧郁。
我虽然爱孩子,喜欢跟他们在一起,但我不是“直升机父母”。因为,我有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爱好。对于我来说,照顾、教育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逐渐长大,需要自己慢慢体会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我不能越俎代庖。为了让孩子“跑”在其他孩子前面,我也曾尝试让他们学习根本没必要掌握的东西,但是,看到他们无辜的眼神和眼中泛起的泪花,我知道,我错了。与其向孩子灌输没必要或不能理解的知识,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快乐。
“直升机父母”内心都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担心他们得不到良好的照顾,也不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面对失败,更不想看到他们摸爬滚打的拼搏……于是,这种恐惧衍生出的便是不停地给孩子布置任务:外语要学,特长班要进,竞赛要参加……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是,父母心力交瘁,孩子压力重重。
怎样才能避免成为“直升机父母”呢?我以自己的体会提出三条建议:
设身处地,改变立场
其实人无论多大,内心都像孩子,比如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去做,不喜欢的东西会抗拒。夜晚静下心来,我会感到体内有另一个我,偶尔跳出来帮我分析问题,使我不至于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所以,面对孩子,我会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他。试想,当我感到有压力或厌烦时,孩子会不会也有相同的感受?换位思考后,可能就会豁然开朗,做出冷静而公平的决定。对孩子来说,他们更需要体会被尊重的感觉,适时、适度的关心,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放手也是一种育儿方法,放手并不是不管孩子,而是在寻求一种更轻松快乐的育儿之道。有时,父母的“不去管”常是激发孩子自己努力的源动力。
对于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会交待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处理。除非他们求助或遇到困难,否则,我不会出手帮忙,而只起监督作用。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而我,也获得了自己处理事情的时间。
科学育儿,信任支持
育儿是讲究理念和方法的,“直升机父母”往往太以孩子为中心,忽略了科学的育儿原则。任何关系,如果太亲近或被关爱过度,都会有窒息的感觉。尊重彼此拥有的空间,试着给予对方自由、理解、支持和关爱,轻松、惬意的相处方式才是维持良好关系的基础。
过度教育还会让孩子感受不到信任的力量。如果决定让孩子单独做某事,就应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到。否则,不断指点、监视会让孩子心生厌烦,失去做事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这样又会导致父母的“直升机行为”更加频繁,好似离了父母,孩子什么都做不了。所以,请学会信任孩子吧!把行动的自由交给他,同时给予他正面的能量。你需要做的,就是在他成功后给他肯定与赞许。而当他真正需要帮助时,你伸出的援手,才更有价值。
成长是需要孩子自己实践、体验的,很多“直升机父母”在或多或少地剥夺孩子的这种权利。孩子很小时,父母的“直升机行为”还可以理解,但如果孩子已经逐渐长大,父母仍不放手,对孩子的成长就非常不利了。学会放手,以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在爱的天空下,让孩子自由成长,是父母最应该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不做“直升机父母”的三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