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广告中常出现这样的画面:几个老人兴致勃勃地拍着篮球;几个年轻人则显得既没精神,也没体力。广告画面配音则是这样说的:60岁的年龄,30岁的心脏;30岁的年龄,60岁的心脏。这样的广告画面和配音,听起来确实有些玄:60岁人的心脏怎能和30岁人的心脏比?但一次专项调查却显示了这样的结果:老年人越活越年轻,青年人越活身心越疲惫。专家们不得不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人:日子长着呢,千万要放松自己!
“无官无职一身轻,退休赋闲真自由”。现代的老年人,由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了基本的保证,加之他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再没有工作任务挤压他们,也不必费尽脑汁地考虑怎样处好和领导、同志之间的关系,这使他们仿佛获得了另一种新生,到了一个随心所欲的自由天地,于是,越活越年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有记者调查了上千名老年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5岁。但许多人的心理年龄却在29~30岁之间。在天津市的几所老年大学里,老年人在练习书画,做健身操,跳交际舞,认真作着服装模特表演。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们还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学起了英语,摆弄起电脑。他们还绘声绘色地谈论着中国的入世、中国的奥运。许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一本正经地说,等着看2008年奥运会没问题。看他们的精神头儿,就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不光是天津的老年人越活越年轻,北京和其他省市的老年人也越活越有滋味。一位30多岁的青年人每天骑车经过市区一些较宽敞的地方,都会看见披红戴绿、脸上涂粉、发上插花的老年人在锣鼓的伴奏下,兴致勃勃地扭着秧歌。他感慨万千地说:“老年人太幸福了,真盼着早点退休!”
与老年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年轻人身心疲惫,呈现了未老先衰的趋势。现今的年轻人面临的第一挑战是生存竞争。老年人工作的那个时代,基本是“大锅饭”,每个人挣的钱都差不多,更没有今天百万富翁和下岗职工这样悬殊的差距。一般来说,干活累不死人,而精神上的压力往往致人于崩溃之地。为了不下岗,为了多增加收入,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顾长远利益,不计后果地透支着自己的生命。武汉市一家医院的医生说,原来糖尿病人都是40岁以上的人才得,而现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也得了这种病。他还说,不久前,一位年仅18岁的小伙子竟因心肌梗死死在了这家医院,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天津市的一些心理咨询部门的大夫们发现,许多年轻人都不认为自己年轻,他们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心态:“我每天奔波忙碌,觉得一天就老去五六岁。”“我才20多岁,可我觉得已经老了,没有精力了。”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女性,她们将妆化得很浓重。她们说,不化浓妆,就觉得自己衰老了。在工作中奔波,在家庭中忙碌,我们很快就会变老。一些男性咨询者则说:“每天顶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还担心下岗不下岗的问题,心理负担真是太重了,每天好像老了几岁,完了,身体真是快顶不住了!”
人既要竞争,也要勇敢地快乐地活着。那么面对现今的时代,年轻人怎样才能青春常在呢?南开大学的田立刚教授说:“心理年龄是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年龄的年轻或老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的心理暗示所决定的。心理上认为自己年轻,精神上就愉快,身体也有活力。心理上认为自己老了,那么身心就会老。所以年轻人应像老年人那样,学会放松自己。”当然了,年轻人也可以采取一点“精神胜利法”来战胜自己的高度紧张、高度忧虑的情绪,也就是“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全然不着急”,相信只要我努力,那么就“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有人不无诙谐地说:“钱太多了,就是纸。房子再多,也只能住在一间屋里,睡在一张床上。”这样的精神法或许有些道理,否则,人总是想不开,总是拼命劳作,可能既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还将身体搭进去。人如果没有了好身体,即便是百万富翁,又有何价值,又有何乐趣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老来少”与“未老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