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笃十六世的退位绝非心血来潮式的“抽疯”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利弊权衡之后的理智行为。
20世纪的天主教会业已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尝试和转型,如1929年《拉特朗条约》的签订,使得存在上千年之久的“教皇国”灰飞烟灭,那个被“牛虻”亚瑟所仇恨切齿的“教皇国”从此永远被定格在文学虚构的世界里,梵蒂冈从一个拥有世俗权力的国家脱胎换骨为一个以纯粹传播为宗旨的特殊***教合一共同体。
1962~1965年召开的“梵二”大公会议,更是教会全方位回应现代社会和自身危机的一次更新之旅,并把日后教会的整体发展推上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敏锐的快速转盘;1978年,出身波兰的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则出人意料地打破了天主教会400多年来被意大利人把持教会普世墨守的成规。
事实上,天主教会在20世纪的华章,在进入21世纪之后并没有成为余音绕梁的绝唱。2013年初,即位近8年的现教皇以令人讶异的辞职行为,又一次点燃了全世界上自***府***下至平头百姓的末梢神经。2月11日,教皇本笃十六世在御前会议上正式对外宣布:由于过去几个月来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使之意识到其体力已无法完成上主所赋予的福传和管理教会之使命。
按照相关安排,2月28日晚8时起,教皇将正式辞去教皇职位,以“前教皇” 或“荣休罗马主教”的身份进驻罗马郊区的夏宫――冈多尔福城堡,并在那里逗留两个月,静待教皇枢密选举会议选出新的教皇,而后一俟梵蒂冈内的慈母圣教院修缮完毕便可正式搬入,以度残年。
共有八位教皇退位
综观天主教会历史,共有八位教皇主动选择弃位他去,而本笃十六世则是近600年来的第一位离职教皇。其他7位分别是:克莱蒙特一世,92~97年担任教皇;波提亚诺,230~235年担任教皇;西尔维奥,536~537年担任教皇;本笃九世,1033~1045年担任教皇;格利高利六世,1045~1046年担任教皇;塞莱斯廷五世,1294年8月29日~12月13日担任教皇;格利高利十二世,1406~1415年担任教皇。
历史上教皇退位的原因不一而足,而人们的评价也大相径庭,如塞莱斯廷五世,在即位5个月零8天之后,就愉快地退位了,这一退隐曾被同时代的“诗圣”但丁视为怯懦、逃避之举,并在其千古名作《神曲》地狱篇中为其量身定做了一套“经济适用房”。
而最近一次教皇退位的企***则发生在1943年9月德***占领罗马之后,当时有传闻称德国纳粹将把教皇庇护十二世投入集中营,在此潜在威胁下,教皇庇护十二世做好了引退的准备,以防德国人以戏弄和侮辱普世天主教会领袖而自炫。
事实上,以顽强著称的若望・保禄二世在晚年罹患帕金森症之后,也曾有人质疑其是否选择退位,但保禄二世表态说自己绝不当逃兵,而是要效法圣保禄,打一场舍身为主的“完美战役”。
显然,现教皇对退位一事选择了与前教皇截然不同的态度。他的退位声明看上去既理性又谦卑,无论教皇的退位引发何等揣测,或身体、心理的虚弱或敌手“阴谋的逼迫”,也无论其退位对教会的发展导致何等影响,在笔者看来,这一突破成规的方式未始不是天主教会将在21世纪持续自我革新时推倒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本笃十六世的退位绝非心血来潮式的“抽疯”之举,而是一个深思熟虑、利弊权衡之后的理智行为。早在2010年,教皇本笃十六世就在书中透露,如果未来身体、心理和精神状况均不足以管理教会时,他将不惮于成为最近600余年来首位主动退位的教皇。
那么,到底是何种真正原因引发了教皇“突如其来”的引退决定?
事件:压垮教皇的稻草
2005年4月19日,继罗马教皇若望・保禄二世荣归天乡之后,原枢机主教团团长、信理部部长、德籍枢机主教若瑟・拉辛格在西斯廷小礼拜堂的一缕白烟之后,被普世天主教会教皇选举会议宣布为天主教会第265位教皇,自号本笃十六世。
拉辛格于1927年4月16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农民家庭。1962年,他以科隆总主教福林格斯枢机的神学顾问身份,出席“梵二”大公会议而一举成名,当时年仅35岁。
同前教皇众口一词的溢美相比,本笃十六世常常不幸沦为舆论攻击、调侃的对象,即便在教会内部,信徒们对其评价也不过尔尔。对发展中国家的教友来说,他显得过于激进,而对发达、富裕的西方世界的教友来说,他又保守得有些跟不上时代。
这还不算,任内他还数度因风波缠身而疲于辩护。2006年9月12日发生在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演讲风波,导致了***世界的强烈抗议;2009年3月17日的一次演讲,又因鼓吹“不能解决非洲的艾滋病问题”,而招致西方国家在内的诸多***府和机构的批评;其对同性婚姻的不宽容,引发了众多同性恋团体的丑化和攻击;而欧盟在世俗化道路上的狂奔也让其痛心不已。此外,对节育的抵制、对授予妇女圣职的死不松口以及教会内部对其忽略发展中国家教友的需要,都无一不代表了他不可救药的家长制作风和向传统低头的保守态度。
更为要命的是,在其任内,还爆发出起码数百起控告神父性骚扰或儿童丑闻,这几乎令天主教会兢兢业业、苦心经营的清名毁于一旦。而2009年浮出水面的马西勒神父丑闻,则是其中最骇人听闻的耻辱。
马西勒神父于2008年1月30日去世一周年之后爆出性丑闻,据悉,马神父曾前后和两位妇女育有三个孩子,而最为骇人听闻的是,这三个孩子均遭到自己亲生父亲的。另有西班牙媒体报道说,马西勒还与另外一个妇女育有三个孩子,目前母女均居住在瑞士。而美国《哈特福德日报》和《美国天主教周报》报道更表明,马西勒的娈童行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已涉及多达30多个受害者。
除臭名昭著的马西勒神父之外,普世天主教会也因多位枢机因试***掩盖神职人员儿童丑闻而备受媒体青睐,其中除了试***掩盖百余起儿童事件而在丑闻枢机中拔得头筹的美国前洛杉矶总主教罗杰・马奥尼枢机外,还包括爱尔兰枢机布兰迪、比利时枢机丹尼尔斯、加拿大枢机奥伊莱,以及此次竞选新教皇呼声甚高的美国纽约总主教杜兰枢机,上述枢机都因有意隐瞒或与神职人员儿童丑闻有关而被媒体死盯不放,并有可能引发抵制其参加即将举行的教皇选举枢密会议的行动。
此外,苏格兰枢机奥布伦更因遭四名修士控告其性骚扰而不得不于2012年2月24日取消了原定当日在爱丁堡的弥撒,巧的是上述四位修士向教廷驻英国大使控告奥布伦的时间正好发生在教皇发表退位声明前一周,天知道奥布伦大人的东窗事发是否犹如最后的一根稻草,压垮了教皇这头早已不堪重负的骆驼?
内斗与腐败
于本笃十六世打击最严重的还有梵蒂冈泄密事件和教廷腐败与权力内斗。2012年5月24日晚,梵蒂冈宪兵捕获一名非法携带教皇机密文件的教廷工作人员,此人后被证实为教皇本笃十六世的贴身大管家加布里埃莱。
梵蒂冈这一突如其来的警觉应该与意大利作家努齐此前几日面世的著作――《教皇》有关。该著披露了大量有关教皇本人的私密文件从而令梵蒂冈方面狐疑顿生,开始紧急清理萧墙之叛。自布里埃莱被捕后,次日,梵蒂冈最财大气粗的人物――“宗教事业研究院”主任、意籍银行家泰德斯基旋被解职。所谓的“宗教事业研究院”实则为“梵蒂冈银行”,属梵蒂冈的核心要害部门。
对布里埃莱的突击审问,挖出了多达20人左右的同谋犯。布里埃莱被指控向媒体披露多份教廷内部机密档案,内容涉及教廷内部权力斗争、教廷财务管理的混乱以及内部所建立的反洗钱机制,而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内幕则是所谓声称教皇或于一年内遭暗杀,给现任米兰总主教斯考拉枢机让路的信件。
2012年12月17日,负责调查泄密事件的三位枢机主教在给教皇提交的报告中盖棺定论说,事件当事人主要违背了天主十诫中的第六、七诫命:不奸***、不偷盗。也就是说,事件涉及性丑闻、机密文件失窃和洗钱。而报告更显示,泄密事件并非个体性的犯罪而是集体性的有组织犯罪行为。由于三位专案枢机给教皇的报告尚未正式公开,因此,我们只能从有形可见的事态上加以推断。
与梵蒂冈泄密事件紧密相连的,乃是梵蒂冈内部的权力斗争,而权力的目标往往锁定在金钱上。梵蒂冈的财***大权紧握在梵蒂冈二号人物、教廷国务卿贝尔托内枢机及其亲信手中。据多家媒体透露,贝尔托内为人报复心极重,与其作对的几位枢机大佬,无一不受到排挤;曾担任梵蒂冈城国秘书长的维嘉诺总主教也因为写信向教皇告发梵蒂冈内部腐败问题,于2011年由贝尔托内打发至万里之遥的美利坚合众国担任宗座大使。
无论如何,教皇本笃十六世的主动退位,绝不是一位教皇出于个人安危的自怜式表达,此举既反应了教皇面临挑战的事务之巨,也说明教皇愿意寻求年富力强的继任者以继续未竟之业。教皇的退位或许是一次个体事件,但却有可能引发天主教会在21世纪的深度改革,它既可能促发迄今为止金字塔式教会等级制顶端的钻石――教皇制的改革,也有可能推动罗马教廷的功能转化和管理模式的探索,即从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向一个辅助教皇进行传教的服务者的角色的转换,并进一步揭开天主教会民主管理的序幕。如果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的化,则其意义势必同1929年延续数千年的教皇国在法理上的消失一般影响深远。
抽文
更为要命的是,在其任内,还爆发出起码数百起控告神父性骚扰或儿童丑闻,这几乎令天主教会兢兢业业、苦心经营的清名毁于一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被丑闻压垮的天主教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