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红瓦、红窗户,三层、尖顶、大烟囱,内嵌阳台、弧形装饰线、“苏式”风情……在武汉青山区林立的高楼间,挂着“××街坊××门××号”的“红房子”是一道特别的风景。这一栋栋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武钢第一批职工宿舍,曾是红色钢城荣光的象征。历经半个多世纪,“红房子”老了,在城市建设大干快上之时,红房子走到了去与留、废与立的关口。
红房子,老古董
青山“红房子”始建于1955年,集中分布于红钢城片和红卫路片,有十六个街坊。新城市总体规划将其列为武汉市10片历史地段之一。
从青山建设七路往北,走过红钢三街,便是武钢最早兴建的八、九街坊。从空中看,这一片区的红房子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喜字。“第一代红房子建设基本照搬苏联***纸,由管立青看***,参与施工。”青山区***府工作人员莫难介绍,虽然当时条件艰苦,原料不足,但房屋设计成熟,管道建设完善,滞水少,且外观精致,雕栏画栋。红房子处处洋溢着苏联风格:每12栋“红房子”为一个组团,排列成矩形,中央是绿化带。分布有学校、幼儿园。
每一栋“红房子”有三层,每一层住三户人家。30年前,张鹤清(化名)从河南来武钢,今年他72岁,早已退休,单位分配的红房子是他在武汉唯一的家,像他一样从外地来的武钢职工有许多。
新中国成立之初,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于是,“共和国长子”武汉***兴建。曾是沼泽密布的青山区,迅速建成为共和国第一钢都。据记载,10多个省的干部、工人当年被调到这里,几乎囊括东北三省炼钢炼铁的能手。如今的武钢已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位,跻身世界500强行列。
居住在红房子内的大多是老人,他们早已习惯这的居住环境。院落的设计使居民之间的交流很方便,不同于现在的单元楼,街坊邻居间的人情味很浓。闲时大家在院里聚集,聊天、下棋、打牌,院中有凉亭、石凳。社区内绿荫浓郁,中间庭院中栽着各式花草,幽静怡人。
老人们对红房子有感情,“拆了挺可惜的,但房子严重老化,不安全啊。”张爹爹说,上个月,房间天花板石灰块下掉,全摔碎了。“幸亏屋里没人啊,想起来就后怕。”随后,他喊厂里房产科来修,他们把外层的白石灰打掉,重新抹平。红房子修建之初,由于水泥等建筑材料紧缺,为将最好的材料用于建设钢铁厂,住宅区砌墙用的仅是石灰砂浆掺合少许水泥。
在那个困难年代,建住宅楼舍不得用钢筋做骨架。在红卫路红房子的拆迁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红房子预制板和房屋横梁,房屋内部隔墙等处,使用的是木条或竹条结构。只有跨度较大的横梁,以及易受潮湿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才使用了少量钢筋。
据青山区相关部门介绍,类似的“竹筋楼”,青山区红卫路街、红钢城街、新沟桥街等多个街道的老式街坊中,均有分布,粗略估算,有近2000套房屋。这种 “竹片代替钢筋”施工法是由管立青发明的,在红房子建设中广泛使用。管老说,由于物资紧缺,“红房子”建造遵循了“最大化节省原料”的原则,设计标准仅为25年。他也认为,红房子被取代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红房子普遍存***路老化、抗震能力差、外墙风化严重等问题。安全因素令红房子的住户提心吊胆。同时,由于房子是按苏联寒带气候设计,围合式的布局也是以保暖防风为目的,室内采光和通风条件极差。
目前,红钢城片区10街坊的红房子已经拆迁原地还建。住在9街坊市民郜先生为此十分苦恼,自从10街坊改造盖起高楼,他家便再也照不到阳光,冬天来了住得更不舒坦。“红房子啥时候搬迁啊,不能再住啦。”9街坊的陈女士拨打区长热线,言辞恳切。住户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而住户中退休老人占70%以上,这些第一代武钢的老工人,大都没有经济能力搬离,只能寄希望于***府拆迁改造。
拆难,拆多少更难
红房子的房主愿意搬,但对搬迁条件也存迟疑。“我们的房子70平米,不算公摊面积,但现在换的新房会算公摊部分,那我们实际居住空间就小了。”刘爹爹50多岁,武汉人,在武钢工作了一辈子。他打听了红卫路片区的拆迁补偿办法,并不满意相关方指定的方案。如果换个与现有房子面积一样的房子,就得加钱。“现在的房子太贵了,一平米均价6000元,买不起。开发商拆房子,建高楼,赚大钱,给我们的价不该比成本价高太多。”
听说可以选择动迁安置房,免土地出让金,每平米3000元,他不愿意,称这是让出中心地带,被赶到郊区。而住在一冶大院里的莫先生选择了去偏远一点的动迁安置房,他的红房子30多平米,每平米估价4700元,加补助共6000元,最后拿到手18万,在青山区***府工作的他每天骑电动车上班。
居民们对拆迁补偿问题议论纷纷,传言近一两年就会搬迁,但青山区***府否定了这种说法,事实上,***府这几年来对于红钢城的红房子并无动作,近期也无动工打算。而作为唯一一片反映建国初期武汉市建设成就和历史脉络的地段,早在2008年,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对红房子片制定了保护性规划,但出于经济发展及资金筹措难等原因,所在地青山区***府则要求削减保护面积……
“开发红房子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进行棚户区改造。”莫难介绍,06年,区***府向市***府打报告,希望在棚户区改造基础上推进旧城改造,而开发红房子可以为此提供资金。“棚户区破损程度比红房子严重,改造任务更急迫。”上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云集青山,支援武钢建设,有的住进红房子,有的则住进临时工棚。06年,武汉市决定实施青山棚户区改造,采取***府主导、银企联动、市场运作、滚动发展的模式,顺利解决了4万多贫困居民的住房问题。“青山棚户区改造模式”的成功,也为我国城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与棚户区不同,红房子属于工业遗迹,需要保护。2007年,武汉规划设计院经过实地调查,对红房子片制定了保护性规划。该院设计师说,青山红房子片区是人类居住区发展史上“街坊―扩大街坊”这一重要环节的真实历史遗迹,起到“标本展示”的作用。“因此,将八、九街坊和红卫路一冶大院及小八栋等约4个街坊保护起来,是比较恰当的。如果保护面积再少,就起不到标本作用了。”
但青山区则难以完全认同规划部门的说法,他们认为上述4个街坊处于规划中滨江区核心地段,保护面积达数十公顷,保护资金难落实,并特别申请调整保护计划。青山区的理由是红房子已属危房,企业职工迫切要求改善住房状况;青山区土地匮乏,保护区占地过大难以承受。青山区委书记秦***表示,如保留一两个街坊,集中保护、开发作为旅游项目,其它的开发利用,开发的资金可以安置居民。
而为了争取完整保护这些地段,武汉市规划院则适当提高了滨江商务区的容积率。规划专家称,据测算,提高容积率而增加的收益,完全可以弥补青山因保护“红房子”所受到的损失。
但青山区知情人士告诉《鄂商》记者,这一办法并不能马上获取急需的保护资金。他透露,武汉市有能力的房地产企业都来曾来考察该项目,算完经济账,都退缩了。“搬迁成本高,***府保护要求高,居民心理预期高,初步测算,保护资金过亿。”
目前,16个街坊除规划要求保护的4个街坊外,其他均已列入青山滨江商务区规划开发范围,部分街坊拆迁工作已经启动。
如何保护是关键
除保护面积外,***分歧主要在于如何保护。设计师洪旗说,历史文化建筑的原真性改变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对保护对象的处置应十分科学和慎重。她建议,以关联开发方式保护“红房子”:将保护项目与有关联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打包”,比如将“红房子”片保护性开发的商业服务项目、休闲娱乐项目,与住宅房地产项目进行关联建设,根据保护面积,减少住宅房地产项目需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并将这部分面积转换成容积率奖励到商品住宅房的建设中。
有专家提出借鉴上海新天地旧民居改造经验,发展餐饮、酒吧等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原貌,导入新的使用功能,维护修缮老建筑,改造成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身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使本已走向历史文物的石库门焕发历史文化魅力,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新天地建成后也带动了周边楼盘的大幅增值。
“红房子和新天地所享有的地域优势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莫难坦言,上海石库门地段繁华,人气足。但青山区是工业区,消费层次低,交通也不便,未来无地铁规划,吸引不来人气。市场培育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首先要发展相关配套设施。
“酒吧属于高层次消费,更多是供有钱有闲的人享受,在青山区尚无发展氛围。这边晚上七八点就比较安静,十点后街上人就很少了,大家也没有夜生活的习惯。”他说现在青山区想要发展的是现代服务业,如五星级宾馆,银行、电信的总部,商业购物等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把人留在青山区。
对于“把红房子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建写字楼(供工业设计者办公)”的建议,他指出红房子容积率低,而技术人员需要的是现代化服务,交通便捷方便外出,一般在繁华地商业大厦中租几间办公室,不需要红房子这样的环境,成本高。 其实,武汉市规划设计院也提到“根据当地的消费水平、地域文化来进行理性规划”。青山建区为武钢,优先发展工业,服务大企业。武钢的税交国家,金融危机对企业冲击也大,青山地方财***吃紧。痛定思痛,经济结构的缺陷亟改正。“我们不能只顾发展大企业,而忽略老百姓生活质量,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莫难给《鄂商》记者提供了今年1-4月份武汉市经济发展数据,在七个主城区中,青山区工业总产值排第一,固定投资却排最末。伴随着白沙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武汉火车站的顺利竣工,“三桥一站”已初具规模,青山区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如今青山区正进行滨江开发,建高层住宅和商业街区,地源紧缺,资金也不足。
沿着和平大道、武青三干道一路走去,许多与“钢”字有关的住宅区或地名,钢花新村、钢洲花园、钢都花园……高楼大厦在昔日的老城区平地而起。“红房子”老了,在青山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已走到去留关口,保护计划已搁置四五年。争论或将持续,以审慎、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终会打破僵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山“红房子”废立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