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94~147年),东汉人,字子坚,汉中城固人,司徒李之子。历任议郎、荆州刺史、太山太守、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等职,是享誉千古的忠直耿介名臣。李固在同以梁商、梁冀父子为首的外戚势力作殊死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凛然正气、坚定决绝和义无反顾,彪炳史册,震烁千古。
一、力劝梁商交出权柄
东汉王朝是“娃娃的天下”――从第3位皇帝汉章帝刘到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全是娃娃。其中,除刘是18岁登基、第6位皇帝汉安帝刘祜以及第11位皇帝汉灵帝刘宏是12岁登基外,其余7位皇帝登基时都在10岁以下,最小的汉殇帝刘隆登基时年仅百日,在襁褓中做了8个月皇帝便小命呜呼。皇是世事未省的娃娃,皇太后就有理由援例临朝称制,朝廷大权自然旁落到外戚和宦官手中,从而衍生出东汉***坛的一道独特风景:“临朝者六后”――先后有窦、邓、阎、梁、窦、何6位皇太后临朝称制。
梁商的姑母,是汉章帝刘的贵人、汉和帝的生母,死后被追封为恭怀皇后。梁商以外戚的身份步入仕途,一路顺风顺水,先后任郎中、黄门侍郎,袭封乘氏侯。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梁商的女儿被册立为皇后,妹妹被立为贵人,梁商随之又身价倍增,加“特进”(赐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会时位仅次三公,得自辟僚属),拜执金吾,不久,又升任大将***。按照当时官制,这个大将***外统摄三***,内镇抚百官,是事实上位在三公之上,总揽国家******大权于一身的最高长官。
汉顺帝刘保,是个10岁登基的小皇帝,梁商身负大将***要职,以皇后父亲的身份辅***,可谓权倾朝野,威震天下。
正当梁商坐在权力的宝塔尖上呼风唤雨,享受着弄权带来的甘美而得意忘形之时,意外地收到了一封劝他自觉放弃权柄的来信,不由腻味异常。更令梁商不能容忍的是,写信人不是别人,竟是自己向朝廷推荐提拔的从事中郎李固!据《后汉书・李杜列传》记载:“固欲令商先正风化,退辞高满,乃奏记曰:‘……明将***望尊位显,当以天下为忧,崇尚谦省,垂则万方。……夫穷高则危,大满则溢,月盈则缺,日中则移。凡此四者,自然之数也。天地之心,福谦忌盛,是以贤达功遂身退,全名养寿,无有怵迫之忧。诚令王纲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踵伯成之高,全不朽之誉,岂与此外戚凡辈耽荣好位者同日而论哉!固狂夫下愚,不达大体,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受顾遇而容不尽乎!’”
一句话:梁商,你作为皇亲贵戚,位高权重,无以复加,千万别嗜权如命,别学那帮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的外戚的样子,痛痛快快地辞退高位,做个表率吧!我可是为报答你的知遇之恩才说这番话的!
一番话语将梁商的鼻子都气歪了:好你个迂腐之极的李固,劝人交出权柄还口口声声要报答“知遇之恩”!
怎么处置这个“恩将仇报”的李固呢?梁商伤透了脑筋。不收拾他吧,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可倘明火执仗地整治他,这小子声望忒高,弄不好会遗患无穷,何况还要背负挟嫌报复的骂名。梁商思来想去,无可奈何,只好任命李固为荆州刺史,调出京师了事。
权且眼不见心不烦。
二、力阻梁冀立娃娃皇帝
汉顺帝永和六年(141年),梁商病死,他的儿子梁冀继父职为大将***。这时候的梁家真可谓鼎盛空前,满门紫衣,“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后汉书・梁冀传》)
李固主***一方,先任荆州刺史,又调任太山太守,为官一任,振兴一方,***绩卓然,深受百姓爱戴,声誉更隆。朝中有识之士将李固视为扭转颓局振兴朝纲的希望,呼吁李固重返朝廷,发挥更大的作用。顺帝汉安年间,李固奉调回京,任将作大匠,后迁大司农。
公元144年,年仅30岁的汉顺帝刘保驾崩。顺帝一死,立谁为帝成了李固与梁冀之间斗争的焦点。
在梁冀的把持下,两岁的刘炳被立为皇帝,是为冲帝。梁皇后改称太后,临朝称制。李固与梁冀参录尚书事总领朝***。哪料想这个冲帝运强命不强,在位不到半年就夭折了。
李固与梁冀又回到了斗争的焦点――立谁为帝。
李固主张立清河王刘蒜。理由是选皇帝须选年长有德者,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选出的皇帝才高尚明达,从谏如流,能亲自处理***事,国家也才有希望。在皇裔贵胄中,唯清河王刘蒜,德高才厚,众望所归,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
梁冀坚决不同意李固的主张。原因很简单:弄一个一大把年纪、有德有才又阅历丰富的人坐到龙椅上,我这个大将***还怎么专擅朝***?
双方争执不下,争来争去,李固依然不是梁冀的对手,最终按照梁冀的主张,迎立8岁的刘缵即皇帝位。这就是汉质帝。
令梁冀始料不及的是,小小质帝***臭未干,但却聪慧异常,把梁冀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一次朝会上,质帝看到梁冀那副飞扬跋扈、横行无忌的凶相,实在忍无可忍,便目指梁冀对群臣说:“此跋扈将***也。”年幼的质帝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惹下了杀身之祸。“冀忌帝聪慧,恐为后患,遂令左右进***。帝苦烦甚,促使召固。固入,前问:‘陛下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饼,今腹中闷,得水尚可活。’时冀亦在侧,曰:‘恐吐,不可饮水。’语未绝而崩。”(《后汉书・李杜列传》)李固伏尸恸哭,哭罢,召侍医,盘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李固的这番举动,使梁冀大为反感,担心事情败露,对李固更加怀恨在心。
李固与梁冀的斗争第三次回到了问题的焦点――立谁为帝。
李固依然主张立清河王刘蒜。
梁冀则主张立15岁的蠡吾侯刘志。这除了因为刘志年少便于掌控之外,还因为刘志即将迎娶梁冀的妹妹。
李固联合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给梁冀写信,言辞恳切,陈说利害,发出“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的感喟。梁冀看罢书信,召集三公、中两千石官员及列侯开会,商议拥立人选。“固、广、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后汉书・李杜列传》)
双方各执己见。
梁冀见无法说服更无法压服对方,自知理亏,索性撕下面具,凶相毕露,声言这个皇位非蠡吾侯刘志莫属。《后汉书・李杜列传》记载:“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汹汹,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令。’而固独与杜乔坚守本议。冀厉声曰:‘罢会。’”
面对梁冀的嚣张气焰,满朝文武都噤若寒蝉,诺诺连声,唯有李固与大鸿胪杜乔仍然坚持立清河王刘蒜为嗣君。
李固再次给梁冀写信,极力谏阻梁冀立娃娃皇帝。
梁冀明白,只要李固头上那顶乌纱帽还在,自己拥立娃娃皇帝专擅朝***的梦想就别想顺溜,于是,便串通妹妹梁太后,先罢免了李固的太尉职务,随后拥立蠡吾侯刘志为皇帝,这就是汉桓帝。
三、与虎谋皮身遭戮
李固在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始终坚定不移地为一件事奋斗不息:劝说坐在权力宝塔尖上的大将***梁商交出权柄,拦阻史上最跋扈将***梁冀拥立娃娃皇帝。
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与虎谋皮的李固谋来谋去,不止一次“谋”掉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然而,端掉李固头上的乌纱帽,远不是梁冀的最终目标,他急不可耐地要端掉的是李固乌纱帽下面的那颗脑袋。因为,梁冀清楚,只要李固一息尚存,自己的“娃娃皇帝木偶戏”就会麻烦不断。
他在等待一个可以掩人耳目的借口。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终于,机会来了――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甘陵的刘文与魏郡的刘鲔合谋拥立清河王刘蒜为帝,事发被捉。这件事虽然与李固毫不相干,凑巧的是要拥立的人选都是刘蒜。梁冀以此为借口,诬陷李固与刘文、刘鲔结***谋逆不轨,不容分说,即刻将李固逮捕下狱。
李固的下狱,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举国上下,民怨沸腾,渤海人王调给自己戴上脚镣手铐到朝廷为李固喊冤,河内人赵承带领数十人各带刑具到朝廷为李固辩诬,声言如果不放出李固,我们都情愿戴上镣铐进去陪李固坐牢。梁太后明了事情真相,害怕如此闹下去局面不好收拾,不得不赶快出来打圆场,急急忙忙赦免了李固。
李固出狱,京城大街小巷百姓欢呼雀跃,山呼“万岁”。
梁冀闻之,不由心惊肉跳。李固的声望竟如此之高,岂不令人不寒而栗!遂命人罗列上奏李固的“罪状”,匆匆将他杀害,与杜乔一同暴尸于城北。
四、品评
为挽救东汉王朝的危局,扶大厦之将倾,李固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与梁氏两代大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致杀身之祸。以李固的聪明睿智,他不会不知道与虎谋皮的艰险与代价,不会不知道老虎不仅会吓人、踢人、咬人,还会吃人,然而,李固依然迎着风险,一路前行,万死不辞。即使是被逐出京师、被贬谪、被罢黜、被关进监牢,直至被砍掉脑袋,也从无半点退意,愈挫愈勇,历久弥坚,誓将与虎谋皮进行到底!
这使我们想起一句响彻千古的名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大意是:子路在鲁国都城门外夜宿,早晨进城时,守护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啊?”子路回答:“从孔子那里来啊。” 守护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道行不通却还是仍然要去做的人吗?”
一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意味深长。我们切不可望文生义,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就是明知某事做不到偏偏硬着头皮去做,其内涵是指――人们认准了某事的价值或锁定了某个目标,便铁了心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无论结果如何,困难多大,也无论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都百折不回,勉力为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张岱《四书遇》)何谓圣人?就是像李固那样,不为事功成败所困,不为功名利禄所绊,不为任何干扰所动,一个心眼为崇高的信仰、信念和理想而奋斗终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所谓使命感,即人们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对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其使命感越是强烈,他的人生希望也越强烈,工作的激情与生活热情以及人生的责任感也越强烈。亘古以来,倘谁都不情愿去做一颗铺路石,至今也不会有人间通衢连九州;倘谁都“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至今也不会有人间广厦千万间;倘没有数不清的先贤时彦肩负神圣使命忘我奋斗,至今也不会有今天的人类文明。与虎谋皮的李固是这种神圣使命感的人格化。希腊神话中为人间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滚石上山的西绪福斯,中国神话中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历史上 “克己复礼”的孔子、“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都是这种神圣使命感的人格化。
逝者如斯。作为血肉之躯的李固虽然早已逝去1800多年,然而作为与虎谋皮扭乾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高尚精神人格化的李固,却永垂青史,光耀千秋。
(作者系西安通信学院教授,全***优秀教师,总参谋部信息化部教学名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代名臣李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