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公汪华,字国辅,一字英发,又名世华。生于陈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日,殁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三日,古歙州登源里人(今绩溪县大庙汪村),史称吴王、越国公、汪王、汪公大帝。
(一)
越国公汪华出生于贵胄和官宦世家。其先祖为西周著名的***治家、***事家、思想家,西周***权的主要缔造者周公姬旦;其始祖为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一位国君鲁成公次子姬汪,又名满,封上大夫、颖川侯,史称汪侯;其江南始祖为汉末龙骧将***汪文和,于建安二年率***渡江南下,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其徽州始祖为汪道献,晋元帝时期任黟县令、晋惠帝时期任歙州令;其高祖为汪叔举,南朝时期任齐***司马;其曾祖为汪泰,后梁时期任伐魏将***;其祖父为汪勋明,南齐陈武帝时期任会稽令,历仕两朝,封戴国公;其父为汪僧滢,陈文帝时期任海宁令,后任稷州长史,袭封戴国公。
越国公汪华在少年时代因朝代更迭和时代变迁,加之父母早亡,家道中落,沦为孤儿,无奈寄居在歙县郑村舅父家。相传汪华幼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有王者之气。九岁为舅父放牛时,站在一块巨石上指挥一群小伙伴列队布阵,俨若一名将帅。为了犒劳这群小伙伴,他将舅父家一头牛宰杀烧烤分而食之,并将牛尾埋在山这边,牛头埋在山那边。当舅父问起这头牛时,他指着牛尾说钻进山里了,不信你去看。舅父无奈地摇头,再也没有追问。十五岁长得广颡方颐,庞眉准隆,美髭髯,身长九尺,乡里人非常惊异,认为今后必成大器。十七岁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学习武功,诵读经史;后又跟随从父、隋朝大将汪宝欢学习兵法,修炼武功,文韬出众,武略高强。学成回来后以勇仁闻名乡里,并广泛结交当地豪杰和外地英雄好汉,行侠仗义,为乡里人打报不平。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婺源山寇四起,社会动荡不安,郡兵平寇屡战屡败。受新安郡刺史招募,汪华带领郡兵和结交的英雄好汉一举平定了山寇,立下大功,被授予裨将。从此,汪华走上了一条与隋唐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繁荣的轰轰烈烈的经世治国之路。
(二)
隋朝末年,朝纲不振,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群雄纷纷起义称王、称帝,如太原李渊、洛阳王世充、瓦岗***李密、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等等。江南也危机四伏,战乱不断。他深忧民生,为保境安民并为众所推,毅然率***起义,带甲十万,先后攻占了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等江南六州,建立吴国,建号吴王。在全国战乱不休、百姓生灵涂炭的情况下,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十多年不见兵革”,“富庶一方”,“远近莫不羡慕”。他统治江南六州二十多年,为***宽宏,并采取了安抚、怀柔和融合的***策,促进了古山越族与中原南迁世家大族的融合与和谐,***清人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在唐初全国行将统一的时代,他以天下为己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放弃王位,于武德四年九月遣史上表朝廷归唐称臣,使长江两岸人民免于一场战争灾难,使国家免于一次民族***,以身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唐高祖李渊赞其义举,授予方牧、上柱国、越国公,爵位从一品;诏任歙州刺史,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诸***事,食邑三千户,为一方封疆大吏,位列王公贵族高位。在大唐贞观之治的时代,他于贞观二年奉诏进京,任左卫白渠府统***,参掌宫廷禁***;贞观十七年晋升为忠武大将***,任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为大唐王朝的宫廷警卫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的四年多里,他诏任九宫留守、辅朝***,官至从一品,其在世的四位夫人赐五花冠、诰一品服。他更是忠心勤***,殚精竭虑,事必躬亲,直至病逝于任上,为大唐贞观之治做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回朝嘉其“忠勤”,在其病重期间派太医***并赐药,病逝后赐金银绸缎、东园秘器,并委派丞相褚遂良等文武大臣代为祭奠,谥号“忠烈王”。1400多年来,徽州暨江南六州的黎民百姓爱戴他,怀念他,崇拜他,祭祀不断,香火不熄;唐以来历朝皇帝肯定他,褒扬他,先后有9位皇帝15次下诏加封他,16次下令保护他的墓祠和王庙。历代达官显贵、文人雅士敬仰他,参拜他,题词、写诗颂扬他,其中有:唐玄宗、宋徽宗、宋宁宗等三位皇帝,赵普、周歆、苏辙、汪伯彦、赵汝愚、文天祥等七位丞相,李纲、崔鹦、汪藻、罗汝楫、范成大、朱熹、陆梦龙、护都答儿、汪泽民、辽肃王、程敏***、胡富、汪志伊、许承尧等几十位大臣,和刘光、汪襄、罗愿、戴复古、李遇、方回、汪宗臣、何坦、许楫、千秋鉴、姜丹书、赵玉森等一百多位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综上所述,越国公汪华是中国隋唐时期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伟人,是古徽州一位传奇而又传神的历史伟人,是古徽州的开拓者、奠基者,是古徽州第一伟人。
越国公汪华的历史功绩是:保境安民,六州太平。他“乱世据六州”,“半壁东南资保障”,“四方骚乱六州安”;“天下鼎沸,六州太平”;他“保据勋高,大启尔宇”,创造了隋末唐初江南六州“多年不见兵革”,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局面。建吴称王,造福一方。他建立吴国,建号吴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江南六州人民免遭战争灾难;他“干戈竞免群生难”,“受李崇封为保民”;“谁拯东南涂炭苦,至今仍竞说汪王”;他执***为民,“镇靖一隅”,造福一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古徽州在宋、元的崛起和明、清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国一统,弃王归唐。他“闻说真人起晋阳,六州***籍便归唐”,“地拥六州甘效顺”,“契与皇唐反掌间”;他“表忠先例开吴越”,“卓识何曾让窦融”,为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李唐王朝***权的巩固和国家的强盛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忠心勤***,历朝褒扬。他“唐诰表忠垂宇宙,精忠耿耿贯日星”;他“文皇当年伐辽东,授钥忠勋留禁中”,“留守九宫声赫赫,流芳千古德巍巍”;他“振国之才,社稷之寄”,“威震华夷,功揭天地”,被唐以来历朝皇帝不断加封,成为中国历史上为官为***的千古楷模。
(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三大显学――徽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深入,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越国公汪华身上。在全国多次召开的历史和徽学研讨会上,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纷纷提出越国公汪华,充分肯定他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徽州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丰功伟绩。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唐力行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越国公汪华其实是归顺唐朝的隋末地方割据势力的领袖,对巩固唐王朝***权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徽学泰斗、广东省社科院叶显恩教授指出:“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汪华顺应民心,起而据保歙、宣、杭等江南六州,行融合之策,免人民兵革之苦,继而上表归附李唐,为中华统一大业作出重大贡献。汪华功德卓著,声名显赫,深得六州兵民拥戴,诚为古徽州第一伟人。”著名徽学专家、黄山学院方利山教授在《隋唐歙州汪华平议》中指出:“在徽州历史人物研究中,人们公认隋末歙州的汪华是徽州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名人和伟人”,“他对江南六州的历史贡献和对唐王朝大统一的历史作用,特别是由此而衍生的影响深远的‘汪华文化现象’,不仅是徽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之现实意义。”“有人甚至认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汪华就没有徽州,没有徽州又何来的徽州文化?”中国著名徽学专家、安徽省原旅游局长张脉贤则进一步指出:“越国公汪华是古徽州的人文初祖。”
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是:一心为民。他率***起义,保障了江南六州人民的安全;他开创了古徽州民族融合的先河,促进了古徽州各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他为***宽宏,使江南六州黎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徽州的繁荣和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切为国。他主动放弃王位,纳六州版***归于李唐王朝,避免了一场南北战争和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史上维护国家大统一的千古功臣。清代内阁中书张应昌在《瞻礼汪钱二公祠,敬成一律》中赞道:“保障东南有二王,归唐归宋说钱汪。独全民命离汤火,能识天心罢斧戕。史传详略虽有阙,湖山祠祀并升香。两家福报云初盛,吴越千秋爱不忘。”为国为民,鞠躬尽瘁。身为吴王,他治国有策,使江南六州安定、和谐、富庶,“国人莫不羡慕”;身为将***,他治***有方,尽职尽责,忠心勤***,出色地完成了大唐王朝宫廷警卫的任务;身为大臣,他辅***尽瘁,执***忠勤,为大唐贞观之治作出了重大贡献。
越国公汪华去世已经一千三百六十多年了,当翻开重重的中国历史,特别是在读完《大唐越国公汪华颂歌》和《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之后,我们就会看到越国公汪华这个伟大的形象永远屹立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徽州的历史上,他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他的精神遗产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充分肯定越国公汪华的历史地位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弘扬越国公汪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遗产,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更加富裕、幸福的小康社会;对于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特别是反对、、等民族***势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都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汪承兴,总参谋部四部原***委,黄山市汪王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联系电话:133660716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唐越国公汪华的历史功绩及其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