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学生证,一张身份证,自己和父母的联系电话,无需本人到场,也不必签字“画押”,在校大学生就可以贷款几千甚至几万元。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德幸以28名同学的名义在14家校园金融平台贷款近60万元无力偿还的绝望中跳楼之后,大学生贷款平台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贷款程序简单
这些平台的贷款程序简单得令人惊讶。
“只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按照上面要求依次填写,就可以贷款”,一秒通大学生金融贷客服刘先生这样说。
按照他的解释,在校大学生想要贷款,只需提供身份证号码、学生证号码及个人所在学校、学院、班级信息即可。此外,所有操作全部是线上的。“大家都会用微信,操作很简单”。但是,刘先生也告诉《经济》记者,申请贷款的学生,必须将父母中的一人作为“第一联系人”。
为什么要留下父母的联系方式呢?
“公司平台的系统会随机抽查贷款人身份,抽到后与其父母电话联系,核实关系”,刘先生这样解释。可是,既然申请人已经提供了身份证和学生证,证明身份已经不成问题,即便留下父母联系方式,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经济》记者随机抽取一些大学生贷款平台调查发现,它们一律要求留下至少父母之一的联系方式。有些平台的服务人员直接告诉记者,学生不能准时偿还贷款的时候,公司会安排人员联系其父母。但该人士也表示,除非逾期不还款,否则父母不会知道。当记者问到平台既然承诺替学生保密,不让其父母知道贷款事项,又如何做到核查关系呢,上述客服则表示这是公司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自己不太了解。
实际上,“联系父母核实关系”有太多方式可以糊弄过去,而平台本身也只是走过场,对电话另一头的真实身份并不关心。
走访中,记者发现,有些贷款平台会假借学校身份,取得学生父母信任,从而完成核实身份的工作,而有些平台,只是电话里问一声“你是某某父亲(或母亲)吗”便完成任务。而曾经有过平台贷款经历的学生李***(化名)甚至告诉记者,完全可以留下同学或朋友的电话,私底下与其沟通,请对方到时候帮忙假装是父母。
所以,许多大学生申请贷款,家人是完全不知情的。不过,许多学生或家庭是幸运的,即便他们接触过校园贷款平台,却没有负债累累,也没有在债滚债的绝望中结束年轻生命。郑德幸通过大学生网络贷款平台贷款的时候,其父亲郑怀凯不断接到陌生人的电话,对方一般自称是孩子学校的“老师”、“同学”,声称因开展实践活动需要核实身份。等到事发之后,郑怀凯才明白之前的电话意味着什么。
利息或高过本金
程序很简单的校园网络贷款代价很高。
《经济》记者梳理,大学生可以贷款的平台,来源有三:第一种是特别针对大学生贷款的平台,提供消费资金或零花钱,比如上面提到的一秒通大学生金融贷;第二种是P2P平台,具有为大学生提供助学、创业的贷款项目,比如宜人贷、名校贷;第三种则是网络购物平台提供的消费信贷服务,比如淘宝上的蚂蚁花呗。
然而不管哪一种,其贷款利率,与同期银行信用卡相比,都较高,有些甚至可以归为高利贷。
网络信息显示,“速溶360”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高达15000元贷款,最多可分期12个月,借款月利率为1.30%;“拍来贷”最高可提供5000元贷款,可分期12个月,月利率为1.16%;《经济》记者查找的贷款平台中,相对月利率较低的为“贷先生”,分期12个月的月利率为0.75%。而银行系统内,以交通银行为例,信用卡分期,24期月利率为0.72%,3期则为0.93%。
有些平台在设置明面上的月利率外,还增加一定比例的服务费和押金,押金从贷款中扣除,而一旦逾期不能还款,违约金与罚息的比例也非常高。比如,名校贷每天会收取贷款金额的0.5%作为违约金,趣分期则每天要收取贷款金额的1%,还有少数贷款平台会收取贷款余额的7%至8%作为违约金。因此,即使最初的贷款数额并不很高,如果出现不能按期偿还的情况,最终本金加上利息、罚息、服务费和违约金就可能成为一大笔钱。
据悉,河南的郑德幸就有一笔贷款为8000元,但是两个月就连本带利滚成了12000元。当然,这不是唯一的例子。在2014年“双11”期间,一名赵姓大学生通过趣分期在网上商城购买一部卡西欧单机自拍器,价格为8522.1元,分为18期,每月还款473.45元。然而该学生在还款3期后就停止还款,并且商城无法和他取得联系。后商城在2015年11月,要求归还欠款7101.75元,滞纳金24216.97元,再加上违约金,共计3万余元,大大超过最初的消费金额。
时至今日,诸多已经证实的消息显示,郑德幸之所以卷入高额贷款,不仅有个人开销缺乏节制的原因,也因其一度迷上。但对于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来说,这些自由且管制宽松又能够避免父母约束的贷款平台,为他们提供最多的是提前消费的机会。
“有时候家里给的钱不够,有些东西想买,所以就贷款了,以后的几个月省吃俭用就可以了”,“网购很方便,有些衣服会打折,就顺手先买了以后再付钱,但也不会总这样”,“偶尔会有急用钱的时候,跟家里解释起来比较麻烦,就在网上申请”。走访中,上述是一些接触校园贷款平台的学生给出的理由。
为什么没有向银行申请贷款?至少银行更安全,利率更合理。
“银行可以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但是单纯的消费行为,是不可能的,即便助学贷款,也不是所有地区都有。目前银行对一些偿还能力很好的人发放贷款都保持很谨慎的态度,更不要说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了”,中国建设银行华北石油分行工作人员王珂这样告诉《经济》记者。
监管太过缺失
细说起来,很多事情都有缘由,显得很靠谱,可是出现了悲剧,大家就莫衷一是了。一个失去生命的学生,一个破碎的家庭,和一些收不回资金的平台。说到底,竟不知道是谁的错。
2004年9月,各大高校开学之际,金诚信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名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此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连续跟进,一时间,大学生信用卡火了起来。随后,各种问题暴露出来。
为规范行业秩序,2009年7月,证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附属卡除外);向经查已满18周岁无固定工作、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学生发放信用卡时,需落实第二还款来源,且第二还款来源方应具备相应的偿还能力。
2014年10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印发《银行卡业务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指引》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在发放学生信用卡之前发卡银行必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取得第二还款来源方,即父母、监护人或其他管理人等愿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并确认第二还款来源方身份的真实性。
上述规范在短时间内取得效果如何另当别论。但网贷平台走进校园,却几乎没有任何约束管理规范。父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替子女偿还贷款?同学之间互相冒名贷款,平台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冒名贷款人本身是否应该受到法律制裁?一系列问题都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记者曾多次就网络贷款和P2P平台问题请教专家学者,借贷平台不属于金融机构是公认的,因此它不在银监局的监管范围内。此外,网络贷款平台现尚无准入门槛,只需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并在工信部备案即可,加之该领域几乎没有自己的行业组织机构,要以“三无”概括也不过分。
即便如此,“网络贷款平台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是合法的”,北京亲民律师事务所主任、资深律师李志在接受《经济》采访时这样说,“但却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李志解释,逐利心态让很多平台急于跑马圈地,贷款程序十分简陋。“有些人拿别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贷款,或者用复印件造个假身份证”,平台随便一看,到时候贷款人不能还款,或者有些人被冒名贷款,平台就应为此自担损失。而那些不经他人同意,盗用他人信息贷款的,“涉嫌诈骗,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那么到底谁来还钱呢?“理论上,贷来的钱,谁用了谁还,可是有些学生可能还未成年,即便成年,在校生没有足够的收入,父母难免卷入其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生贷款平台坑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