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诗词墨客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中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之豪情壮志之辞,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还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哀时世伤民生之音……其情真挚动人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
而古代诗词远离当代生活,语言的跳跃性又大,要真正领悟其中浓郁的情感,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鉴赏能力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更是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何让学生把握这浓浓的诗词情呢?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与研究,在这方面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见拙识。
一、抓关键、品情词、味情句
所谓抓关键、品情词、味情句,就是抓住能直接抒情的关键字词句,直观把握诗词情感。
1.把握直接抒情的关键词
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诸如“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直接抒情的字眼。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给我们明确的信号,只要抓住了诗句中的直接表达情感的感情词,就能够迅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例如:
李煜《相见欢》的上片“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无言”“独”――孤独寂寞的身影。“寂寞”――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锁”“清秋”――锁住的不只是清冷的秋天,更是人内心的凄凉、冷清。
再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惊心”一词,不仅用词新鲜,而且抒发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即离别思聚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即悲凉之意,你看老杜悲离家万里,悲常年漂泊,悲年老多病,悲孤苦伶仃无限悲愁之绪,尽在“悲”字之中。
2.分析直抒胸臆的句子
诗是诗人情感的外露,关键句恰好是表露诗歌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写作意***、思想情感。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抒写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
再如: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句展现了词人亡国被囚后心头无法解脱的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表达了他亡国之愁、离别之恨。
二、寻找情感载体、透析意象内涵
古诗词往往是借景抒情的,诗人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一定的,为人所共识的内涵。这一物象因包含了诗人的感情而形成意象。这些意象作为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情感的融合与统一,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类意象,就能把握诗人感情,破解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如:鉴赏李煜的《相见欢》一词时为掌握“西楼”“ 残月 ”“ 梧桐”“ 深院”几个意象的内涵,搜集了很多包含这些意象的古诗词句子,深入地分析了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即:如何理解这些意象?
(1)残月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所以,“残月”往往被寄寓悲离之愁。
(2)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宋・晏殊《清平乐》“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抒写孤独寂寞的心境,此情难寄的惆怅,末二句点明景物依旧、伊人已逝的相思之意。
宋・周邦彦《浪淘沙慢》“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这是离别相思的怀人之作,写离别后寂寞凄清的伤感与割不断的相思之情。
上述诗词大都抒发作者的离愁别绪,写离别后孤独寂寞凄清的伤感之情。故“西楼” 多代表了孤寂、凄凉、思念、离情。
(3)梧桐: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叶落透悲意。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这两句写秋雨打梧桐,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
所以“梧桐”多象征了凄凉悲伤和离愁。
(4)深院: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幽深者,庭院也,更在词人孤寂的心灵。
古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意象比较多,常见的还如:
“月亮” 寄寓思乡念亲之愁,“流水”寓人生苦短、命运无常之意, “松”多喻坚贞,“兰”多喻高洁,“菊”多喻隐逸、高洁、脱俗,“梅”多喻傲雪、坚强、不屈不挠,“松柏”代表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竹”代表气节、积极向上, “柳”代表送别、留恋,“折柳”惜别怀远,“子规(杜鹃)”代表悲惨、凄恻,“(孤)雁”代表相思离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登高、凭栏”代表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伤,“吹笛、吹笙”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杏花春雨”即为江南美景,而“大漠长空”则是塞外风光;而 “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沧桑变化的巨大等等。
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遇到这类意象我们就要立刻联想到它们的类型化的情感内涵,从而迅速把握诗人词人的内心情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平时还要善于积累,要厚积薄发。
三、知人论世鉴赏法―了解作者、背景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知其人,方能解其言,悟其情”。
例如:同为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和《声声慢》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却大不相同。《如梦令》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境界优美怡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声声慢》则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的是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声声慢》则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如果不了解诗人的这种不同时期的处境、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很难真正理解这两首词的。
通过摸索与研究,我们应该对古诗词情感鉴赏的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要注意分析作者所选取的能直接表达情感的的字词、句;更要深入分析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古诗词情感基调;最后联系作者身世,结合全篇深入全面地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此情绵绵无绝期”,要真正领悟远离当代生活的古代诗词意境,进入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把握古诗词中浓郁的“满于山,溢于海”之情,除要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外,还要有一定的意象积淀与人、世积累。善于积累,厚积薄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