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形象地将生态足迹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这一概念既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也包含了可持续发展机制:即当地球所能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时,其上的城市、工厂、人类文明就会失衡;如果这只巨脚始终得不到一块允许其发展的立足之地,那么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将最终坠落、崩毁。
水足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同生态足迹概念相似,可以说是由生态足迹理论衍生而来的。生态足迹强调了人们对于土地资源的占有,但其模型缺乏对水资源足迹的测定,不能反映出水资源的紧缺程度。而当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因子之一。因此,水足迹概念应运而生。
应运而生的新概念
水足迹的概念是由荷兰水资源专家Hoekstra等人在2002年率先提出的,2003年他又与合作者通过对这个概念进行的广泛评估,将水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这里所指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人类生活所必须的食物、各种日用品、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
水足迹概念是一个与消费相关的水使用指标,它不仅包括在一个特定国家所有商品的消耗水,还包括境外水(出口商品的消耗水)。水足迹由两部分构成:国内水资源的使用和境外水资源的使用。为了给水使用一个完整的画卷,水足迹包括了蓝水和绿水的取用。其中,蓝色水指赋存于江、河、湖泊及含水层中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为区别于蓝色水,一位瑞典水文学家提出了绿色水,它是指赋存于土壤非饱和含水层(包气带)中的土壤水,以蒸发的形式由植被利用。
为什么要研究它?
先回顾一下虚拟水这个概念。虚拟水是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以“看不见”的形式蕴藏在产品中,当人们消费这些产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以虚拟水的形式使用了这些水资源。虚拟水消费量是水足迹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由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就可以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的自给率,以反映该国或地区水资源的自给程度。如果自给率等于100%,表明该国或地区水资源的需求全部由本地区供给。如果自给率接近于零,则表明该国或地区严重依赖于虚拟水的进口。
在全球贸易日趋频繁,贸易额不断扩大的今天,通过实物而进行的虚拟水的交换量也越来越大。因此,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生活用水总量并不能正确反映它对全球水资源的真实占有量。开展水足迹研究具有重大而现实意义:
一、水足迹概念的提出将实物形态的水与虚拟形态的水联系起来,为分析和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对水资源的真实占有和消费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水使用提供了一个耗用的基础指标。
二、水足迹涵盖了蓝色水和绿色水,拓宽了传统水资源评价体系的外延和内涵。传统的水使用的数据基础包括:居民取用水、农业用水及相应的工业部门用水三部分,当评价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需求时,往往是将这三部分累加起来,而水足迹概念扩大了原有水资源需求概念的内涵。
三、在水资源领域提供了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生活消费类型与水资源利用定量关系的新方法。从消费的角度,计算商品的需水量,将其生产制造中各个环节的耗用水量都累加起来,商品本身所包含的水量比其消耗的水量要少很多。
最后,通过水足迹向人们说明虚拟水的含义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水的忧患意识。
我国水足迹的现状
1999年我国水足迹达到13,040×108m3,在区域上,南方和北方地区各占50%。人均水足迹为1049m3。这一计算结果与900m3的全球人均水足迹比较接近。
由于动物性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要高于植物性产品,因此,膳食结构的差异显著影响了水足迹的量值。据有关学者的初步估算,以动物产品为主的西欧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等国人均水足迹较高,量值约在2000m3左右;以素食为主的东亚和中美州国家人均水足迹约在1000m3,左右;人均水足迹较低的国家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量值在500m3左右。中国的人均水足迹与日本、韩国等国家大致相当,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中间位置。尽管我国目前的人均水足迹仅为1000m3左右,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特别是动物性产品的摄入量增多,我国人均水足迹将会有显著增长。
从区域上看,我国北方地区的人均水足迹高于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气候条件的差异,北方地区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大于南方地区,二是北方地区农产品出现了较大剩余,本文中将农产品的剩余量以存量形式直接计入国内总用水量中。
一般而言,水资源丰富地区水的自给率应该较高,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则更应该依靠虚拟水的调入来缓解区域的水资源紧张态势。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全国看,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水自给率达到了99%。虽然1999年我国有90×108m3的虚拟水净进口,但仅占国内总用水量的1%。从区域看,北方地区实现了完全自给,尽管华北地区自给率仅为66%,但该地区的虚拟水调入来自北方的其他地区。南方地区的自给率只有90%,其中东南地区的水自给率只有69%,华南地区不到80%。说明这些地区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虚拟水的进口。我国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资源区域匹配条件不理想,农业生产力布局中对水资源因素考虑不足,以及传统的以满足供给为原则的水资源规划管理模式是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水足迹带来的思考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用水量基本保持在5600×108m3左右,自1980年以来人均用水量大体维持在450m3,南、北方人均用水量大体相当。但从应用水足迹概念进行重新计算的结果看,我国国内总用水量和人均水足迹均高出国民经济取水总量和人均用水量一倍以上。国民经济取水量、人均用水量这两个指标仅反映了我国蓝色水的使用情况,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对水资源的实际消费。
通过国内总用水量的计算,可以看出我国国民经济所消耗的水资源量近60%来自于土壤水(绿色水),而这部分水量是以凝结在农产品中的虚拟水的形式存在。由此可见绿色水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国内总用水量和人均水足迹区域分布显示,北方地区明显高于南方,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北方地区其对水资源的实际消费要高于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这种对资源的真实消费与对资源的实际占有呈反比,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关系和气候条件决定的。
将虚拟水纳入水资源核算体系,能够真实反映人对资源的真实消费与使用,也能够澄清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由于水足迹的研究中,目前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造成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的北方地区的水足迹量较大。若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工业及服务业领域,所得的结果就会有很大不同。同时,由于产品种类繁多,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比较复杂,产品贸易数据获取难度较大,虚拟水含量、贸易量、水足迹的准确性、计算方法还有待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