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的语篇分析往往对及物性比较侧重,但仅仅是单纯的分析及物性,无法对某些语篇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而作为对及物分析的补充和延伸,作格分析对某些语篇的深层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作格是语言类型家提出的术语,具有动词的特征,而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也具有作格的语言特征。本文重点对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作格结构现代汉语语法辨析
现代汉语的传统语法中,常常将这种类型的句子,如“水开了,工作完成了”看做是“无标记被动句”,而这种观点仅仅是对语义考虑,而不考虑句法。准确地说,这类句式应该被称作为“作格结构”,在转换生成语法时,我们再研究作格结构,往往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以“特征核查”作为手段,从最新的“最简方案”理论出发,可从全新的角度解释现代汉语作格结构的语法生成。
一、现代汉语的作格结构和“无标记被动句”辨析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句子,诸如:
(1)作业完成了。
(2)门开了。
(3)被子淋湿了。
(4)雪融化了。
(5)玻璃打碎了。
以上这些句型,从表面上看,这种结构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结构。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主语都是客体或受事,都代表一种被动的意味,仅仅是“被”字没有出现在句子中而已。因此这些句子被一些学者看做是被动句,并被视为“没有标示的被动句”或者是“没有被字的被动式”,但对句式的同一性,判定的依据仅仅是从语义出发,并不是恰当的。首先,作为被字句,都有主动的对应形式,如:
(6)日本人炸了那座桥。
(7)那座桥被日本人炸了。
(8)妈妈打了小明。
(9)小明被妈妈打了。
如果说做为一种显性标记,“被”代表着被动,那么在例(1)~(5)中,有的句子并没有被动句形式与之对应,有的句子中不能插入“被”,有的却可以插入“被”,并有着与之对应的变换句,如:被子被淋湿了;玻璃被打碎了;作业被完成了”。这种现象只能从“被动”的语义出发,而不是仅仅考虑句子的句法,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和合理的解释。
在(1)~(5)中,句型的结构并不是被动结构,而属于汉语的作格结构,本文从转换生成语法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这类结构的语法生成。
二、现代汉语的作格理论研究
作格结构是和非作格结构相对的一种概念,又称非宾格结构。1978年,Perlmutter将不及物动词分为两类,即非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从传统意义上,非作格动词也叫不及物动词。深层结构中外部论元是其主语,而深层结构中的内部论元是其非宾格动词的唯一论元。1981年,Buriz吸收了这一研究成果,并通过进一步转换,而生成语法的管辖约束理论,由此Burizo定律诞生,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动词不能对主语位置的题元角色进行指派,也不能赋格给其内部论元,反之亦然。用公式可做如下表示:外部题元角色宾语格位。这个定律的运用,可分离出不及物动词的作格动词。显然,可通过句法推导,将非宾格结构的显性主语由论元位置上升为外部元位置。
自从提出了Burizo定律之后,一直争论不断。因为格理论和题元理论归属的理论要件不同,若混在一起,必然会有很多问题产生。同时在一些语言中,语言学家还找到了与该规律相违背的例子。但后期通过研究证实,将格(Case)的等级要素和投射条件(EPP)进行扩充,会造成Burizo定律出现这种现象。
针对汉语的作格动词,如何才能进行正确地确认呢?2006年,曾立英以作格动词的进入句式为立足点,提出了一种新的鉴定标准,对汉语作格动词进行鉴定,这个标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动词中是否具有“NP2+V”和“NP1+V+NP2”等同义句式的转换;
(2)在“NP+自己+V了”的修饰中,是否有动词出现;
(3)在“使+NP+V”的句式中,是否有动词出现;
1994年,Rappaport和Levin提出,以语义和词汇为出发点,对“及物化”及“致使化”两个不同句法和词汇层面的操作进行考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对汉语中的作格结构进行鉴别。
根据动词的含义,2006年,曾立英将作格动词分为四类:
(1)对状态变化进行表述的动词,如:改革、改善、改进、改变等;
(2)对心理状态变化进行表述的作格动词,如感动、感慨、震动、震惊等;
(3)作格动词兼有形容词功能,如:稳定、破坏、方便、繁荣等;
(4)能够对自身变化做出反应的作格动词,如:暴露、化、开、关等;
三、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研究
分析上述几个人的观点能够看出。曾立英所提出作格动词可进入“致使替”,及物性是其最基本的用法,由动词构成的及物句可对由外部致因所引发的事件进行表达。下面的一组例子就是“致使替”的对子:
(1)门开了。
(2)小明开了门。
在这对句子中,例(1)是作格句,而例(2)是及物句,表明致使性事件的发生。
在国际语言学上,目前的一种主流理论就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它对研究作格现象,优势非常强。可从该理论的“最简方案”为立足点,合理解释汉语中的作格现象。通常观点为:在作格的句法上,由功能语类Pr引入外部致因论元,是事件句法表达最上层的构成部分。由动词V和内部论元构成了表达事件状态或结果的部分,并由一个轻动词v*联系上下两层。在事件语义上,v*可对“致使”的涵义进行表达。这样在逻辑结构上,能够被分辨出来,如例(2)。但这些动词只能对事件中状态改变的结构进行表达,其不及物动词的对应形式,只是一种最下层结构,由动词V和内部论元构成,如例(1)。
利用作格句、及物句和“致使替”的生成推导,对内部论元活动范围的划定,应以v*为界,协约操作在及物句中在v*层实现,经过核查内部论元的格特征后,即在[Spec v*]位置被冻结,所以这个范围限定了狭义句法运算的第一个语段。而作格结构中,没有v*存在,所以无法核查Pr层的内部论元的格特征,它所处的状态依然活跃,此特征的核查需要在Pr层语段进行,因此在推倒形式上,两种句型差别非常明显。
四、结语
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作格概念,同时指出了现代汉语中作格结构和“无标记被动句”的区别,并进一步对现代汉语作格的语法结构进行了研究。关于现代汉语的存现动词句能否被看做是作格结构,目前学术界中众说纷纭,看法不一,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和探索,本文对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进行研究,旨在对今后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探宙.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文,2009(02):110-119.
[2]王全智,徐健.念的延伸及其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1):55-59.
[3]赵霞.构及其概念框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6):10-13.
[4]秦德娟,袁毅敏.析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36-139.
[5]曾立英.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7(04):424-432.
[6]曾立英,杨小卫.“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J].汉语学报,2005(04).
[7]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04):291-301.
[8]罗先群.英汉动词及物性认知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244-244.
[9]孙英杰.被动式与动词的及物性[J].北方论丛,2006(02):70-7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