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旅程,始于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著作。这部在2002年获得著名的曼布克奖的小说被誉为近10年来出版界的大事件之一。马特尔的原著故事奇幻瑰丽、内容丰富而意义深远。笔者在文中试着从发掘小说的深刻内涵的角度来解读小说故事。
2001年出版至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翻译成42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畅销,并囊括了英国布克奖、德国***书奖、亚洲太平洋美洲文学奖等在内的多项大奖。自著名导演李安将小说拍成电影,更是把这个奇幻的故事推向顶峰。马特尔这样概述派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的故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故事以中年派的回忆方式叙述:派是一位印度人,少年派家里经营着一个动物园,在他16岁时候,因为生活变故,为维持生计,父亲决定船把动物远航到加拿大变卖并举家随船远航,移民加拿大。在航海路途中遭遇大风暴,夺走了派的家人。风暴之中,派爬上了救生艇,同时得救的还有鬣狗、猩猩、斑马和一头被他名为理查德.帕克的成年孟加拉虎。在接下来的227天海上漂流的日子里,派和动物们在狭小的救生艇上共处,他目睹了鬣狗先后吃了斑马和猩猩,后来鬣狗又被理查德.帕克吃掉的残忍一幕。派不得不和理查德.帕克在绝望的境地中与之斗争又相互依赖中共存,派慢慢驯服了老虎,一路上,他们经历了食人岛,目睹了大乌贼食鲸,直到船漂流到墨西哥海滩,他被渔民救起而朝夕相伴的老虎理查德.帕克头也也不回对他毫无眷恋地进入了丛林。正是因为故事太过奇幻,日本保险索赔调查员对此将信将疑。于是派又讲述了另一个关于厨子、水手、母亲和派之间的故事版本:即一个和之前经历的充满阳光和信仰的海上历险故事截然不同的地狱般恐怖的人吃人,人杀人的凶残故事,故事最后中派愤怒中杀死了杀母仇人,靠食人肉度过海上漂流劫难。两个故事的呈现让小说更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耐人寻味。而奇幻丰富的故事中有一条隐线,即是主人公派的成长经历。海上的奇幻经历的过程中实质上就是人内心各种时刻表现出来的的强烈的在现实梦境中体现出的信仰和人性的博弈。从派的人生经历而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实际上展示的是每个人在成长中的恐惧和不安,最好的方式就是,抱有信念,与恐惧同行。
一、故事背景和主人公派的宗教观
小说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展现了童年时的派对宗教的痴迷,这恐怕要从少年派生活背景说起。派出生在1970年代印度的朋迪榭里,曾是法属殖民地,后来在英法战争中不断易手,直到1954年才由印度接管。殖民者的强势入侵让印度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汇集的 “民族博物馆”。多种民族和宗教共存。朋迪榭里还有一个以建立无国界、无论为宗旨的黎明之村。正是这种背景使得少年派有机会接触到多种宗教,正如派所言“那里有33万个神在印度regilion我怎么不知道其中几个。”派的身上渗透着这些地缘背景对他的影响。派在童年时就对宗教表现出极大的虔诚和好奇心,沉浸在被宗教“诱惑”的幸福感之中,对上帝和纯真世界充满了向往,于是他同时信仰了三种宗教即印度教、基督教和***教。印度教是受母亲影响,基督教是在和兄长打赌的前提下受神父点化决意信教,受***教信徒跪拜场面感染他又选择了***教。同时选择三种宗教的事情尽管受到兄长的嘲讽,派仍然坚信上帝的存在。对上帝虔诚而入迷,在做“Salah”祷告时感到“头触碰的地面也仿佛成为了冬青(Holly)地面,内心发现了一种宁静的和兄弟般的感觉。”他坚持在餐前祷告,坚持食素。但在面对海上漂流的时候遇到的诸多磨难和危机的时候,神没有向派伸出援手,正如在暴风雨来的时候派跪地长啸对神质疑:“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事实上答案早在教父点化中出现
二、派的家庭背景分析
父亲在故事里是理性的代表,父亲是位开动物园的商人,更重视对利益的追逐,这种带有实际目的和功利性的思考方式代表着当时处于殖民统治背景下的西方理性和现代性。正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做出了远航加拿大的决定,也就有了后来的故事。他没有,当他看到孩子们对宗教充满好奇和向往的时候说:“不要让故事和美丽的谎言所骗,宗教是黑暗的。”看到小儿子派同时对三种宗教产生痴迷时,他说“同一时间相信许多事就像不相信任何事”。父亲引导派要理性理性思考对待身边事而并非盲目接受宗教的教义。派的母亲是一个有,精神至上的女子,为了爱情不惜背离家人,嫁给了派的父亲。在信仰的问题上,父母之间都能彼此尊重。包括对派同时信三个教的包容。但是童年的派虽然是宗教的信徒,但是对宗教深刻教义认识是表面的。比如和动物一起长大的派相信能找到和动物沟通的途径,派天真地认为能从动物眼中发现灵魂,并拿着一块肉伸手试着向笼中凶猛的老虎示好,在老虎慢慢靠近Pi的时刻,父亲及时出现,救下了危险中的派。父亲接着用老虎扑食活羊的场面向孩子证明老虎的凶残,认清恶的存在。正如父亲所说:“你认为老虎是位朋友,它是动物,不是玩伴。动物们不像人一样思考问题,有些人忘了,所以被杀了,你注视它眼睛时,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的情绪。”经过父亲的教育,派身上的思维和心智渐渐趋于理性。
三、派的的心理变化
派家境殷实,家庭和睦而温馨,父亲希望派能有颗纯洁的心灵,所以带他去Piscine Moliitor游泳池游泳,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所以为他取名为Piscine,名字刚好和英文中排泄一词同音,面对同学的取笑,派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证明自己,在语言课、地理课数学课上重复的介绍自己,扭转大家对自己的认知。派用超常的记忆力把圆周率后面的N多位背下,一数不差地背下来,轰动校园,成功丢掉“小便”的头衔。派通过用努力证明并挽回自尊。伴随着动物长大,派的内心纯真而善良,对动物充满了怜悯之心,在在漂流的最初3天,目睹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让派的心中痛苦不已。但即便如此,派的内心始终怀着悲悯之心,他也从未有过杀死老虎的念头,在老虎险些落水的时候,本打算用锤子阻止老虎上岸,但最终还是没下手,反而救上了老虎。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派承受着巨大的煎熬。派的身上体现出人性的善,但是在生存的威胁下,派已经抛弃了自己的信仰,释放内心的恶,在本能面前,派也无从选择。他开始吃杀生鱼肉,表现出强势的一面取得了在他和老虎之间的主导地位。派一方面认识到老虎的凶残会威胁自己的生命,派必须与之斗争。另一方面派对动物园的老虎理查德.帕克有感情,这种感情变成了孤独的航海漂流中的某种慰藉。最终选择与它一起漂流,在这漂流的7个月里,他收集淡水、捕鱼捉虾,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用口哨为信号驯服老虎,在浮岛上欣慰地看着老虎饱餐...... 在绝境中,人都会因陷入绝望,意志消沉,同伴的安慰甚至提供威胁,都会使人提起精神,走得更远。而此时,派的人性和兽性分界线已经渐渐模糊。仿佛凶恶的老虎已然成为了童年时想象中的伙伴。再次遭遇风暴时,饥渴难耐的派在绝望之中朝天大喊:”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一切,你还要什么?”此刻他精疲力尽地派搂着奄奄一息的老虎,不断哭泣,质疑骨子里他信仰的上帝。而故事的伏笔已在派童年时到教堂里与神父的对话中展现,派问神父,神将自己的儿子派到世上,让他为人类受尽了苦难,这叫爱吗?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是,他爱我们.”经历过诸多磨难的派渐渐明白:上帝指引着他脱离了自相残杀的苦海,一步步消除兽性,这就是上帝的爱.直到老虎头也也不回对他毫无眷恋地进入了丛林。他在失望和痛哭中回忆起父亲说的话:“老虎是动物,动物不像我们一样会思考,有些人忘了,所以他们被杀了,老虎不是我们的朋友。”派终于领会了父亲的话语。人与虎和谐相处,派依靠智慧和信仰战胜了困难,在经历艰难的漂流的磨难之后惊奇发现这一切是坚持信仰的馈赠,是人性善的故事。派在漂流中到过亦真亦幻的神秘食人岛,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以至于他想在这个岛永远生存下去,然而当黑夜来临,他看到了湖水开始吞噬鱼类,摘下一个仿佛莲花似得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的竟然是人类的牙齿。远远望去,岛屿就是毗湿奴的化身。白天和黑夜,馈赠与索取,吃和被吃。这就是此岸。这就是人类,这就是生存的残酷。人类心中的信仰即在现实中引导人类的无形的神。既***于人类,又是人类的一部分。人类在很多时候抛弃了信仰,却又在关键的时刻接受信仰的指引。
四、孰真孰假,梦幻与现实
派对记者说起了两个故事,两个故事实际上代表了人性的善和恶的两个极端,尽管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残酷事实,在讲述第一个故事发生的过程中已经数次暗示我们,第二个故事才是真是发生的。作者讲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个是“一人一虎,海上漂流”而第二个故事趋势凶残的人吃人的故事。作家的解释给了我们清晰的再现:厨子是鬣狗,水手是斑马,妈妈是猩猩,少年派是老虎。 鬣狗杀死了斑马和猩猩,老虎把鬣狗杀死。故事中老虎名字理查德.帕克正是历史上真实的吃人船难故事主人公的名字。1884年Migononette号沉没,四位船员被困南大西洋,理查德.帕克是一位17岁的男仆,他被其他三位成年男性在饥饿和绝望中残忍的杀害肉被分食。三位成年船员得以生还,因此这个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恶的故事。日本记者宁可相信残酷的故事,传达出的也正是这种人性中的邪恶具极强的讽刺意味。从心理学说,当人们在听别人讲述时,会与个人价值观作对比进行判断。当对方的讲述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时,更倾向于相信对方的讲述,而当对方的讲述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挑战时,更倾向于不相信对方的讲述。从这一层面来说,个人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结论已很明显。
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深刻内涵发人深思,人类为了文明和生存,必须牺牲或压抑本体的欲望和冲动,选用理性和秩序主导人生。但是矛盾和欲望不会化解,它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带来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正如:“我们怀疑所有的美好,又拒绝承认现实的残酷。”
参考文献
[1]徐彤彤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后殖民解读,[J].现代语文, 2013.4,
[2]黄卫平,游走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从精神隐喻的角度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J].安徽文学, 2013, 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