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

摘 要:自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至今,近两千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开创了西方理性伦理学的先河,同时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疑问。我们将追溯这一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具体内涵,并针对这一命题的缺陷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苏格拉底;德性;知识;善

中***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27-02

虽然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曾经留下了许多疑点,后来的亚里士多德针对这一命题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批评,但这些批评又引起了犬儒派和斯多亚派的强烈的反批评,推动了后来长达数百年的探讨。

一、“德性即知识”提出的历史背景

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大多把探索的目光放在人以外的自然界。从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始,到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这一完全抽象的概念,再到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把“人看做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关注的是对世界本原的本体论探讨。而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的主题变为了认识人本身,而不再是天上的和人之外的自然事物。他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理解哲学,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受其影响,在他之后相继产生了柏拉***、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等许多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了希腊化罗马时代。

虽然说研究主题向人自身的转变从智者学派就开始了,不过在智者心中的人还只是感性的人,但其价值观也是相对主义的。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对于存在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不存在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①一切以人的感觉为判断存在与否的准则,进而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智者们把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作用,这在传统宗教盛行的古希腊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苏格拉底正处于这一过渡时期,他完全认同智者们把人作为哲学的研究中心的主张,在他看来,那些“完全忽略了人类事务而研究天上的事情的人是愚妄的”。

但苏格拉底同时又指出,智者们其实并没有认识人自己,他们对人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人的感官的欲望和知觉的水平上,然而人之为人,并不在于他具有特殊的感望和知觉,而在于他有思想并追求普遍的善。对于智者来说,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事实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②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和评判标准,道德规范存在与否,应当根据“人这个尺度”。

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相对主义的价值观特别不满,他认为,价值标准必须从人的价值肆意性中脱离出来,追求客观的、普遍的道德理性。苏格拉底通过关于人的本质的重新界定以及价值观客观性的追求,使得智者学派在那里丧失的道德标准和善恶尺度重新得到关注。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人应当做一个理性的人,要追求正确的知识以达到真正的善。“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对于“什么是善的生活”和“如何过善的生活”的长期思考的答案。

二、“德性即知识”的具体内涵

苏格拉底之所以提出“德性即知识”,是因为他认定人首先要做一个理性的人,要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以后,便要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求知,这一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认识自己、寻求真知的过程中,对德性的执着、完善和实践,就是获得、积累知识的过程;而所有的这一切行为都源于人自身对于善的向往和追求,善是最终的目的。

(一)善是目的

苏格拉底把“善”,也就是追求好,作为人的一切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他的“德性即知识”所追求的目标。因为人所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不是为了自己好的。愿意自己好并得到益处,永远是所有人的本性。由此,苏格拉底推出了“无人故意为恶”这一结论。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做了坏事的罪人,我们也不可以认为那是因为他愿意做对他是坏的事情,而只能认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善,没有关于善的真知。因此,苏格拉底认为,问题不在于人要不要善,那是人的本性,任何人不可能违反,就像几何学的公理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是否对“善”有着科学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一个城邦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对他的好坏善恶,而是以恶为善,那么他必然走向错误、罪恶、灾难和毁灭。所以,“善”总是目的,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最要紧的是要对什么是善有真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善。

在伦理学上,希腊人争论的比较多的问题就是人的本性是追求善还是追求快乐?智者学派认为是快乐,是感官欲望的满足。苏格拉底则认为这是错误的,他强调: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乐,而不是为了快乐而行善。①

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善”和“快乐”是不可混淆、不可等同的。尽管他并没有在善的含义里排斥快乐,但是他强调二者顺序不能颠倒,“善”才是最终的目的。苏格拉底同智者的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整个希腊化罗马时代。正是通过这些讨论和不断研究,提高了人自身的尊严和意义。

(二)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本性是知识,“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的人也决不可能将它们付诸实践。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就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②苏格拉底把当时希腊人注重的除了智慧以外的正义、自制(节制)、勇敢、友爱、虔诚等五种美德都归结为知识。

根据苏格拉底的理解,对德性知识的追求过程,也是对德性普遍定义的追求。人的德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而对于其内在、本质的把握,就是对德性知识的把握。追求德性的知识首先在于“认识你自己”,关于“自我”的知识既是真理又是道德。他说:“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对自己合适,能够分辨自己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③ 相反,那些不认识自己的人,就会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而招致恶行的错误”。④ 因此,“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善”的真正知识,那么他也就拥有了美好的德性;如果他懂得了在任何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善”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拥有美德的人。

从根本上说,苏格拉底论证的主要依据首先在于认定人是由理性做主宰的存在物。情感虽对人的行为有作用,但情感不仅是可对可错的,而且它本身并不具有关于对错真假的判断能力,因而就无法正确支配情感自身,不能保证行为的善和有美德。情感的这种不足,只有靠理性才能解决。唯有追求善和真的理性具有判断和选择对错真假的能力,它才能分析和检查人的一切思想、情感和行为,用确切的知识来纠正其种种错误和偏差,使人得到真正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支配人的行为,使之正确合乎美德。

与此同时,这一命题的成立还需要靠“知行合一”来实现。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⑤需要指出的是,苏格拉底的知行合一是以“知”为中心的。因为既然德性就是知识,那么实现德性、成就德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求知”的问题。

三、对“德性即知识”的批判

苏格拉底将道德哲学的主题规定为人的灵魂和行为的善,认为人是受理性支配追求真正关于善的知识的。然而人们会质疑:德性究竟是不是知识?通常,中外古人大都倾向把道德视为一种智慧,认为它同一般所谓的知识是不同的。道德是关于善恶的,而知识是关于真假的,两者虽有关联,却不是一回事。最明显的就是许多有知识的人未必善良,甚至有人会专门用知识来作恶,而许多知识不多的人却可能有高尚的品德。关于这一点,其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美德只是一种认识的话,那么认识便不一定会导致行为。理论上对德性的认识不一定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对德性的践行。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提出这一命题,是因为他忽视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做出不应只遵从人的理性,而应是理智和情感即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苏格拉底忽视了其中非理性的一个方面,因而其观点只能说是片面的。

在《大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直言:“苏格拉底把德性当成知识,这是不正确的”,“在知识方面,一旦一个人知道了知识的本性,就会推出他是有知识的……但是,在德性方面却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如果其人知晓了公正的本性,并不立即就是公正的,在其他德性方面也是这样。”在《欧德谟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又一次强调:“以美德而论,重要的并不在于认识它是什么,认识它从何而来才是最可贵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知道勇敢是什么,而在于做勇敢的人,也不在于知道公正是什么,而在于做正派的人,正如我们希望健康、并不希望知道健康是什么,以及希望身体安泰、并不希望知道安泰是什么。”

对于苏格拉底的这种批评是不无道理的。他过于强调作为类概念上的人,强调人的价值、理性,人与物的区别,却忽视了人也是受感性影响的。他将人的情感和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因为其在人身上的种种不同表现而将其剔除出去,但却忘记了,这些不同之中隐藏的大同,即情感、意志和个性都是人所普遍具有的。同样的,苏格拉底在“德性即知识”的命题中把知和行完全等同起来,把由知到行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必然的决定性关系,也是片面的。因为有许多知识的人未必会在行为上表现出良好的德性。

我国古代的荀子也曾经说过,“闻之也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⑥ 这就是说,认知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践行。认知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理解、认同和接受,这是道德的内化的基础性条件。因此,我们的道德认知不仅仅指认识层面或知识层面的认知,个体还应当在内心认同某一合理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真心诚意地在生活中按此道德规范践行。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2] 柏拉***.苏格拉底的申辩[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

[3] 李***,周平会.论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1):61-63.[责任编辑 杜 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

学习

活力之美就是生命之美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活力之美就是生命之美,内容包括生命活力之美,生命活力之美书法作品欣赏。(一)我们的周遭总在响起关于教育、关于成长、关于明天的尤怨和叹息,甚至因欣羡他山,选择了逃离,选择了放弃。抱怨总是很容易。情绪宣泄之后,便是惶然和无力

学习

我国低收入群体的现状及增收对策分析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我国低收入群体的现状及增收对策分析,内容包括低收入人群增收路径,低收入群体创收增收行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严重,国家统计局发表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数字,1990年

学习

发生在公交车里的故事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发生在公交车里的故事,内容包括公交车上发生的故事作文,公交车里的故事续写。近些年,外出授业,没少和公交车打交道,遇到过一些奇闻趣事,缅想起来,颇有意思。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初秋,每天早晨我都要带着lO个毕业班学生乘公交车

学习

徐寅咏史诗

阅读(39)

怀古咏史是我国诗歌的传统题材,在晚唐五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咏史诗更加繁盛。诗人们漂泊乱世,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照历史兴衰,使这时的咏史诗融汇着对现实的讽喻和对个人身世的感慨,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此时的徐寅写了一系列咏史诗,这

学习

足球场草坪养护管理

阅读(60)

本文为您介绍足球场草坪养护管理,内容包括总结足球场草坪的养护措施,足球场草坪养护培训。本文介绍了足球场草坪的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力求做到依据足球场的运动功能特点和草坪的生态习性进行科学养护。关键词:足球场草坪;养护伴随着我国经济

学习

鼠年话说鼠曲草

阅读(41)

鼠曲草,为《本草拾遗》所载之名,又称鼠耳草、鼠耳或鼠鞠草,因其叶形如鼠耳而得名。各地命名也很多,有称其为天青地白,因其叶面为青色,叶背为白色:有称为清明草、清明蒿,因在清明时节其生长旺盛,常采集入药,而且形如青蒿;有谓黄花白艾、黄花果、黄花

学习

皇家雪兰莪:四代传承经

阅读(46)

在中国大部分家族企业还在“富不过三代”的怪圈中挣扎时,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皇家雪兰莪(音同“鹅”)却已经传承至第四代,正在挑战“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古语。皇家雪兰莪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锡镴精品制造商。其创始人杨堃为中国古代著名潮州商

学习

审美与审丑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审美与审丑,内容包括审丑与审美作文,审丑文章全文。这是一个审丑胜利的时代,“丑”在当代艺术中大行其道,人们看到了丑,接受了丑,欣赏丑,甚至喜欢丑,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是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生活中的丑越来越多;再者从尼

学习

简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

阅读(91)

本文为您介绍简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内容包括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评价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却依旧性情乐观。但从其作品的主题来看,貌似简单的自然景观描述,却藏着深刻的悲剧

学习

关于管道冲蚀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管道冲蚀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讨论,内容包括如何防止管道冲蚀磨损,管道汽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摘要]冲蚀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局部腐蚀现象,它比单纯的腐蚀或者单纯的机械磨损严重得多。管道壁厚由于腐蚀变薄,压力过大就会

学习

释析东北方言词“咋”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释析东北方言词“咋”,内容包括嘎啦哈东北方言啥意思,东北地方方言大词典。[摘要]“咋”是多种方言共有的一个方言词,在东北官话中十分常用,由“咋”构成的词语,也大量存在于东北方言中,并得到广泛应用,在特定语境中,具有丰富的语

学习

广元 千年蜀道的历史印记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广元 千年蜀道的历史印记,内容包括千古蜀道大美广元,千年蜀道壮美大广元。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蜀道之难也早已变成历史。而承载蜀地与中原地区主要交通作用的古蜀道,也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更为先进、宽阔的道路所取

学习

以优势学科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以优势学科为着力点 全面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内容包括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是什么,产学研一体化培养的大学。总结了长江大学产学研合作办学的经验,提出了通过“三个创新”构建跨学科的产学研创新团队、造就一流的学术大师的人

学习

木舟·童年

阅读(42)

友情。就像一只木舟。上面坐着童年。――题记我翻看着小学的同学录,目光停留在一张熟悉的照片上:宽宽的额头,巧克力色的皮肤,明亮的眼睛……那样的熟悉,仿佛就在昨天刚刚相见。望着书桌上摆着的一只小木舟,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到了小学,飘回到了

学习

健康知识有奖问答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健康知识有奖问答,内容包括健康知识有奖问答题目及答案,职业健康知识微信有奖答题题库。《农村百事通・健康一点通》已经半岁了,为了回报广大读者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本期特推出“健康知识有奖问答”。我们将从寄回的正确答卷

学习

企业搜索,知识引擎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搜索,知识引擎,内容包括最好用的搜索资源引擎,企业搜索引擎方案。近年来,中国企业级搜索引擎市场增长迅速,2004年约有1400万企业用户,其中媒体解决方案用户占据主导。目前企业数据每年以200%的速度增长,其中80%的数据以文件

学习

知识产权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知识产权,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法最新版全文,知识产权保护法全文是什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是一项专门的有关知识产权的协议,加入世界贸易组

学习

知识共享与协同工作平台解决方案探讨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知识共享与协同工作平台解决方案探讨,内容包括知识共享组织运行机制,协同创新的知识共享模式。【摘要】如今是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新事件、新情况、新形势层出不穷,社会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支持和鼓励创新;人们要努力跟

学习

深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深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文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1国内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现状1.1国际发展现状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像劳动力、土地等一样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新兴资本形态。

学习

大学生教学礼仪知识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教学礼仪知识,内容包括大学生礼仪的基本知识,大学生课堂礼仪知识大全。1、什么是礼仪?答: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2、什么是礼貌?答: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

学习

从《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看儒道两家的哲学智慧

阅读(42)

本文主要从儒道两家的相关思想对《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在体味主人公米尔曼非凡的传奇人生的同时,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儒道两家的哲学智慧。关键字:孔子;人文精神;老子;不争;转化《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书讲述

学习

Ontology及其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阅读(68)

本文为您介绍Ontology及其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内容包括ontology构建笔记,ontology签订技术战略协作备忘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组织的技术手段也逐渐趋于丰富,Ontology就是一种新型的知识组织方法工具。对Ontology的概念、构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