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至今,近两千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开创了西方理性伦理学的先河,同时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疑问。我们将追溯这一命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具体内涵,并针对这一命题的缺陷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苏格拉底;德性;知识;善
中***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227-02
虽然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曾经留下了许多疑点,后来的亚里士多德针对这一命题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批评,但这些批评又引起了犬儒派和斯多亚派的强烈的反批评,推动了后来长达数百年的探讨。
一、“德性即知识”提出的历史背景
在苏格拉底以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大多把探索的目光放在人以外的自然界。从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始,到巴门尼德提出“存在”这一完全抽象的概念,再到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把“人看做是万物的尺度”,人们关注的是对世界本原的本体论探讨。而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的主题变为了认识人本身,而不再是天上的和人之外的自然事物。他以一种崭新的方式理解哲学,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受其影响,在他之后相继产生了柏拉***、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等许多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了希腊化罗马时代。
虽然说研究主题向人自身的转变从智者学派就开始了,不过在智者心中的人还只是感性的人,但其价值观也是相对主义的。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对于存在的东西就是存在的,不存在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①一切以人的感觉为判断存在与否的准则,进而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智者们把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作用,这在传统宗教盛行的古希腊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苏格拉底正处于这一过渡时期,他完全认同智者们把人作为哲学的研究中心的主张,在他看来,那些“完全忽略了人类事务而研究天上的事情的人是愚妄的”。
但苏格拉底同时又指出,智者们其实并没有认识人自己,他们对人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人的感官的欲望和知觉的水平上,然而人之为人,并不在于他具有特殊的感望和知觉,而在于他有思想并追求普遍的善。对于智者来说,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事实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②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和评判标准,道德规范存在与否,应当根据“人这个尺度”。
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相对主义的价值观特别不满,他认为,价值标准必须从人的价值肆意性中脱离出来,追求客观的、普遍的道德理性。苏格拉底通过关于人的本质的重新界定以及价值观客观性的追求,使得智者学派在那里丧失的道德标准和善恶尺度重新得到关注。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人应当做一个理性的人,要追求正确的知识以达到真正的善。“德性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对于“什么是善的生活”和“如何过善的生活”的长期思考的答案。
二、“德性即知识”的具体内涵
苏格拉底之所以提出“德性即知识”,是因为他认定人首先要做一个理性的人,要认识到自己是无知的;知道自己是无知的以后,便要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求知,这一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认识自己、寻求真知的过程中,对德性的执着、完善和实践,就是获得、积累知识的过程;而所有的这一切行为都源于人自身对于善的向往和追求,善是最终的目的。
(一)善是目的
苏格拉底把“善”,也就是追求好,作为人的一切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他的“德性即知识”所追求的目标。因为人所做的任何事情没有不是为了自己好的。愿意自己好并得到益处,永远是所有人的本性。由此,苏格拉底推出了“无人故意为恶”这一结论。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做了坏事的罪人,我们也不可以认为那是因为他愿意做对他是坏的事情,而只能认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善,没有关于善的真知。因此,苏格拉底认为,问题不在于人要不要善,那是人的本性,任何人不可能违反,就像几何学的公理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是否对“善”有着科学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一个城邦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对他的好坏善恶,而是以恶为善,那么他必然走向错误、罪恶、灾难和毁灭。所以,“善”总是目的,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最要紧的是要对什么是善有真知,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善。
在伦理学上,希腊人争论的比较多的问题就是人的本性是追求善还是追求快乐?智者学派认为是快乐,是感官欲望的满足。苏格拉底则认为这是错误的,他强调: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乐,而不是为了快乐而行善。①
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善”和“快乐”是不可混淆、不可等同的。尽管他并没有在善的含义里排斥快乐,但是他强调二者顺序不能颠倒,“善”才是最终的目的。苏格拉底同智者的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整个希腊化罗马时代。正是通过这些讨论和不断研究,提高了人自身的尊严和意义。
(二)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的本性是知识,“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的人也决不可能将它们付诸实践。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就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②苏格拉底把当时希腊人注重的除了智慧以外的正义、自制(节制)、勇敢、友爱、虔诚等五种美德都归结为知识。
根据苏格拉底的理解,对德性知识的追求过程,也是对德性普遍定义的追求。人的德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很多,而对于其内在、本质的把握,就是对德性知识的把握。追求德性的知识首先在于“认识你自己”,关于“自我”的知识既是真理又是道德。他说:“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对自己合适,能够分辨自己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③ 相反,那些不认识自己的人,就会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而招致恶行的错误”。④ 因此,“德性即知识”这一命题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善”的真正知识,那么他也就拥有了美好的德性;如果他懂得了在任何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善”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拥有美德的人。
从根本上说,苏格拉底论证的主要依据首先在于认定人是由理性做主宰的存在物。情感虽对人的行为有作用,但情感不仅是可对可错的,而且它本身并不具有关于对错真假的判断能力,因而就无法正确支配情感自身,不能保证行为的善和有美德。情感的这种不足,只有靠理性才能解决。唯有追求善和真的理性具有判断和选择对错真假的能力,它才能分析和检查人的一切思想、情感和行为,用确切的知识来纠正其种种错误和偏差,使人得到真正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支配人的行为,使之正确合乎美德。
与此同时,这一命题的成立还需要靠“知行合一”来实现。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⑤需要指出的是,苏格拉底的知行合一是以“知”为中心的。因为既然德性就是知识,那么实现德性、成就德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求知”的问题。
三、对“德性即知识”的批判
苏格拉底将道德哲学的主题规定为人的灵魂和行为的善,认为人是受理性支配追求真正关于善的知识的。然而人们会质疑:德性究竟是不是知识?通常,中外古人大都倾向把道德视为一种智慧,认为它同一般所谓的知识是不同的。道德是关于善恶的,而知识是关于真假的,两者虽有关联,却不是一回事。最明显的就是许多有知识的人未必善良,甚至有人会专门用知识来作恶,而许多知识不多的人却可能有高尚的品德。关于这一点,其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美德只是一种认识的话,那么认识便不一定会导致行为。理论上对德性的认识不一定会导致实际生活中对德性的践行。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提出这一命题,是因为他忽视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做出不应只遵从人的理性,而应是理智和情感即理性和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苏格拉底忽视了其中非理性的一个方面,因而其观点只能说是片面的。
在《大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直言:“苏格拉底把德性当成知识,这是不正确的”,“在知识方面,一旦一个人知道了知识的本性,就会推出他是有知识的……但是,在德性方面却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如果其人知晓了公正的本性,并不立即就是公正的,在其他德性方面也是这样。”在《欧德谟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又一次强调:“以美德而论,重要的并不在于认识它是什么,认识它从何而来才是最可贵的。因为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知道勇敢是什么,而在于做勇敢的人,也不在于知道公正是什么,而在于做正派的人,正如我们希望健康、并不希望知道健康是什么,以及希望身体安泰、并不希望知道安泰是什么。”
对于苏格拉底的这种批评是不无道理的。他过于强调作为类概念上的人,强调人的价值、理性,人与物的区别,却忽视了人也是受感性影响的。他将人的情感和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因为其在人身上的种种不同表现而将其剔除出去,但却忘记了,这些不同之中隐藏的大同,即情感、意志和个性都是人所普遍具有的。同样的,苏格拉底在“德性即知识”的命题中把知和行完全等同起来,把由知到行的关系看做是一种必然的决定性关系,也是片面的。因为有许多知识的人未必会在行为上表现出良好的德性。
我国古代的荀子也曾经说过,“闻之也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⑥ 这就是说,认知不等于接受,接受不等于践行。认知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理解、认同和接受,这是道德的内化的基础性条件。因此,我们的道德认知不仅仅指认识层面或知识层面的认知,个体还应当在内心认同某一合理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真心诚意地在生活中按此道德规范践行。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4.
[2] 柏拉***.苏格拉底的申辩[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
[3] 李***,周平会.论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1):61-63.[责任编辑 杜 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解读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