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从儒道两家的相关思想对《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在体味主人公米尔曼非凡的传奇人生的同时,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儒道两家的哲学智慧。
关键字:孔子;人文精神;老子;不争;转化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一书讲述的是:奥运体操选手丹・米尔曼尽管“家境富裕、体能完美”却仍然在每个晚上被噩梦惊醒,直到某个晚上他在加油站遇见了一位智慧老人,老人给予米尔曼一个全新的训练方式,深深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智慧老人的言语作风都渗透着人生的真理,渗透着中国儒道两家的哲学精华。书主要围绕智慧老人如何启迪米尔曼的内心世界而写,下面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书中的相关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一、“成为生命的主人”与孔子的人文精神
米尔曼在遭遇车祸以后,肉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一度萎靡不振,智慧老人开导他说“意外就是你的训练,人生是个选择。你可以选择成为受害者,或者你想成为的任何人。”“战士不会放弃他的所爱,他在他所做的事情中找到爱。”“战士采取主动,傻瓜采取被动。”智慧老人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儒家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与中国哲学重视主体性的特点也相互呼应。
希腊哲学重知解,中国哲学重实践。而从道德性实践的态度出发,是以自己的生命本身为对象,中国哲学之所以重道德性是源于忧患的意识。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中说:“忧患意识乃是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直接责任感的表现,即有了精神的自觉。”
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引发的是正面的道德意义,是一种责任感。孔子则肯定周初人文精神之自觉,继承周文化的方向发展,时时思索人处乱世的生命安顿问题,处处强调人的责任和价值意义,以人的生命价值之安顿为思索中心,自觉而系统地发展周人的人文理念。
孔子的理念很好地诠释和印证了智慧老人的用意。“人生是个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成为生活的主人,也可以选择成为命运的俘虏;可以选择主动出击,也可以选择听之任之;可以选择迎难而上,也可以选择一蹶不振。在孔、孟思想中,天命和天道通过忧患意识步步下贯到人的身上,而并不是贯彻到上帝那里去。我们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肯定。因此孔子乃至周初的人文精神和“殷人尚鬼”的最大不同,在于我们不再听“天”由命,而是天道下贯成为人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即形成。智慧老人告诉米尔曼要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要奋起反抗迎难而上,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二、“生命的征兆”与老子的相对主义
老子《道德经》三十六章说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的这章意在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可能。在事物的发展阶段中,张开是闭合的征兆,老子认为当事物发展到某一极限时,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范应元注解道:“张之、强之、兴之、与之之时,已有歙之、弱之、废之、取之之义,伏在其中矣。”(《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董思靖认为“夫张极必歙,与甚必夺,理之必然。所谓‘必固’云者,犹言物之将歙,必是本来已张,然后歙者随之。此消息盈虚相因之理也。”(《道德真经集解》)从老子的这章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事物的属性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可能,这也就是所谓“生命的征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可见,老子之‘道’并不是一种绝对静止的虚无,而是具运动特性的存在本体,这里的运动,其本义就是变化。正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因此都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可能,和人生是同一个道理。闭合是张开的征兆,放下是拿起的征兆,给予是得到的征兆,没有一成不变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在人生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放下就是将要拿起来的征兆,掉入泥潭甚至跌倒谷底,意味著你将会走进人生一个新的阶段,重见光明。
三、“不汲汲于富贵”与老子的“不争”的思想
米尔曼曾经一心想战胜自己的队友,在偶尔的一次交锋中沾沾自喜,智慧老人说道“你保持了多久的心无旁骛?你沉迷于过去,沾沾自喜,你没有活在现在,你什么也没学到。”“这是让你抛弃束缚,例如你的骄傲。自以为是,其实什么都不懂。”“金牌只是你的渴望,你不能屈服于你的梦想。”智慧老人告诫米尔曼不要骄傲自满,不要太过拘执与物质和名利的享有,要清空脑中的杂念。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七章》)老子用天地的不为自己来比喻圣人的行为没有贪私的心念,不将自己的意欲摆在别人面前,不以自己的利害作为优先的考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持有一颗纯朴谦逊的心,是拥有完美人格的必要举措。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
可见,老子“不争”的思想在道德经多处可见,“不争”并不是消极的、厌世的,而是主张完美的人格应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而非外显外露,“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不争”含藏着坚韧不拔的性格,谦虚自守以至于不必太过锋芒毕露而物极必反。老子主张不必过多拘执与物质和名利上的得与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将自己的利害放在首位,谦虚谨慎,含藏内敛而不争,与智慧老人的告诫也是不谋而合的。
不管是儒家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强调积极入世身体力行的主张,亦或是道家力求含藏内敛谦虚自守、不拘泥于名利富贵的淡泊思想,在《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的智慧老人的话语中都有具体的体现,智慧老人的思想与儒道两家的哲学智慧相互呼应,儒道两家的思想精华也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参考资料:
[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M].台湾: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七十一年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3]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2016.
[4]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马德邻.老子形上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看儒道两家的哲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