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本玩家正将数十亿美元投入中国混乱不堪的银行系统。他们是在做赚钱的交易?还是在打水漂?
最近,中国银行交易没有什么大的动向。新加坡淡马锡已将投资目标瞄准中国建设银行,这家银行计划在香港上市。美州银行曾承诺投资30亿美元控制建行9.1%的股份,以便将来在股权上获得更多利益。除此两项交易外,汇丰银行也已19亿美元入股交通银行,上市后第一个交易日股价就上涨13%。
最令人头疼的银行系统
由于受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的诱惑,投资者都希望能在本世纪中,中国能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然而,面对拥有30000家银行机构――处于高度不确定状态下的中国银行系统,他们似乎过于乐观了。说是30000家,也有估计是42000家,对数字本身的预计就是不确定的,要想掌握这些银行的基本状况无疑是一件更加艰难的工作。这些银行好像在边缘中运作。依据中国***府低估下的数据,他们拥有2050亿美元不良贷款,占全部信贷的13%(也有估计达到40%)。银行分支机构的管理者是没有受过金融专业训练的***老板,这些人漠视总部的信贷指令,在***府中熟人熟路,背景深厚。
对于“中国世纪“的信心,外国人需要足够的认识。银行分析家仍然在关于中国银行状况的报告上做文章,比如《中国的银行:奇迹还是幻觉?》。麦肯锡这样描述中国的银行系统:失控与失衡的金融状态下,银行“问题贷款堆积成山,现在还在增加”,并补充说,“对中国银行系统糟糕状况任何失败的调整都可能给中国未来的繁荣带来风险。”针对收购中国银行机构的混乱局面,香港商业评论员Jake van der Kamp说,“好像没有人对这些基本问题感兴趣。”
跨国公司却说,他们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北京正为亚洲历史上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银行重组向这些跨国公司示好,跨国公司被频频邀请到各种社交场合参与重组问题讨论。因为日本已经证明,效益不高的银行――甚至规模巨大的银行,是可以被作为并购对象的。对于中国而言,外资能为其糟糕的银行系统带来资金和管理经验,而外资自己也可因购并抢占中国金融新产品先机,还可能为中国金融带来***性变化。
然而,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却明明白白地反映在全球年度金融报告上。下面三项外国银行在对中国进行贷款的调查,为我们瞥见中国银行系统的高度不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贷款用途:不安分的农民
偿还来源:无法判别
基本原理:空白
从更远的视角看,如果近期不发生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外国投资者确实看好这个每年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的拥有13亿消费人口的国家。这也正是外国投资者将资本大量投入中国金融领域,分流银行中国国有不良贷款的原因所在。然而,由于低利率和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伴随着外资的涌入,如果不改变银行贷款恶习,中国表面的繁荣可能会引发一场新的债务危机。事实上,在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平衡地区收支差额已经承担了部分危机责任。
“***治银行”的悲剧
中国的金融悲剧始于1949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后,该行集中央银行、国库和国有贷方职能于一身,其初始目标是:依据北京中央计划者的指令,向国有工业投入资金。20世纪80年代,当对中国影响深远的领导人――***开始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的经济学家意识到,缺乏现代金融系统支撑,中国经济改革可能失败。
后来,北京将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分离出的银行专司国内工商业、对外贸易、基本建设和农业投资方面的信贷职能,于是形成了今天著名的“四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后来,***府允许少数银行投资私人经济,并强制性地将数千城市合作社合并成了100家城市银行。现在,北京又将数千家投资严重不足的农村信用社抛在了荒远的乡村地区。
新的银行结构并没有改变现状。世界银行和其他机构的高级顾问们还发现,由于充斥着退伍***人,银行管理人员也是根据其在***内系统的级别来指定,中国的银行机构在人事上膨胀,人满为患。最糟糕的是,***府在观念上已经将银行作为服务于***府的超级提款机。很多银行顾问都认为,中国的银行系统极不稳定,与其应有的职能渐行渐远。
重组是灵丹妙药?
90年代,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由于外国投资迅速增加,数千新式商业金融服务机构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沿海城市中产阶层也迅速壮大,国有金融机构的问题突然暴露在外部世界面前。在世贸组织中国入世大会上,北京承诺,在2006年对世界开放金融大门――当然,中国所作的“让步”也是服务于自己的。
北京希望在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帮助下,中国的银行系统能找到合适的国际合作伙伴。中国内地的银行在海外上市也说明,中国希望籍此推进银行透明化的步伐,并有助于在国内推行国际公认的会计核算标准。汇丰银行总裁兼行***总裁迈克・史密斯说,北京的主动“掀起了一股法人治理高潮,他们发现自己过去采用的标准比国际上落后很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央计划下,银行系统不仅没有实现资源有效整合,职能和机构反而被支解,这是相当危险的。史密斯意识到,他的新伙伴(中国交通银行)与中国最大的银行相比小得多,它有23000个分支机构,这就给合并后使用统一的公司标准带来困难,也很难防止银行管理人员携款潜逃――这在最近发生的系列丑闻中已经令人有所警觉。在城市银行,管理者通常就是地方合作社的前任领导,往往不受约束。对他们起激励作用的是***的地方机构,而不是银行总部。地方官员也热衷于以是否投资他们感兴趣的项目作为考察其忠诚度的标准。
现在,对系统的修补还在起步中。去年,美国新桥资本控股了困难重重的深圳发展银行,在董事会安排了7名外籍董事。根据分析家对接管的分析,新桥资本已经为银行改革付诸努力。比如,深圳地方***府原来规定,其在银行的代表人物薪金标准与地方书记差不多,但合并后,薪金不再与***内的行***级别挂钩,将根据职务性质来定。分析家指出,现在对重组下结论还太早,但重组将促进银行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行***对银行的胡乱干预,使银行业务走上低风险的健康增长轨道上来。
行***补救的效力?
现在,中国银行业正遭受各种不同程度的干扰,银行受到来自北京的多方面压力。比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求银行在规定的时间里,将不同品种组合的不良信贷率在规定时间里减少到2%,否则将受到惩罚。而银行又不愿意把钱贷给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往往被列入高风险贷款对象的名录里。在国外,这意味着银行的失败,但在中国,只要利息偿付能维持下去,贷款就被认定为是良性的。“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对这样的评判指标无所适从。”国际金融公司东亚和太平洋区(世界银行私人贷款部)主管贾韦德・哈米德说。
如果监管当局不采取措施,任由银行放任自流,中国整个金融系统都可能面临骚乱的危险,2005年5月27日,中国边远省份青海省的格尔木事件就是明证。根据新华社的报道,由于一昆仑信用社发生支付危机,数千居民包围了其余的7家银行。事情持续了两天,直到上层出来解围。
这种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一家对某区域性“大银行”贷款审计报告“根本无法确定什么企业接受了贷款,这些贷款究竟为谁所用”;另一家银行“三分之一的抵押贷款存在欺诈行为”,甚至连借款者的地址和名字都是虚假的。
危局中步履蹒跚
许多外国专家不认同这样的系统性危机会发生,他们认为,中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用于应付突发事件,过热的经济迟早也会冷却下来。中国的银行系统会按照“共产主义”传统去解救国有企业困境吗?国际金融公司(IFC)已投资5000万美元,用于帮助改造上海银行,帮助这家银行建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和会计核算标准。但哈米德说,挑战在于如何掌控银行未来可能发生的业务低迷。“***府不愿意陷进去”,哈米德说,“银行也不得不理解这一点。”
问题在于中国金融的衰退程度会有多大,这是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问题。汇丰银行的史密斯预期,在麻烦的资本冲动的借款人面前,“社会主义”的银行管理方式只能努力与之适应。里昂信贷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吉姆・沃克相信,银行对借款人将更具耐心――这显示出他们已经完全拥抱了资本主义。过去,“身背坏账的人可以高枕无忧,”沃克说,“现在,如果你遭遇了麻烦,银行会对你说,‘我不会借给你任何钱了。’”就像西方那样,中国的银行会表现出两面性――既是“英雄”,又是“恶棍”。结局可能令人不快,但这毕竟意味着进步。
作者:乔治・沃尔富里茨
出处:美国《新闻周刊》2006年7月5日
编译: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