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中国民族歌剧的形成和发展记述,叙述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成长过程和对西方与本国音乐的借鉴与吸取,以及随后形成的各异的发展前进方向,并对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
形成发展借鉴吸收
歌剧诞生于西方,是一种由音乐、戏剧、舞蹈与美术等融为一体,且以演唱为主的一门综合艺术。结构与戏剧类似,常常以剧情发展的时间、地点分为幕、场。音乐手法大致有分曲编号与不分曲编号而连贯发展两种类。中国民族歌剧出现在上个世纪初,它是在逐渐汲取和借鉴欧洲歌剧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最后产生了中国民族歌剧,又叫新歌剧,它区别于中国传统民族歌剧即戏曲。新歌剧作为中国戏剧艺术的一个分类,它受西方歌剧的影响,且构建在我国传统的戏曲基础之上,又吸收现代话剧而最后出现的一种有中国民族特征的新型歌剧。有的歌剧出自于民间戏曲;有的歌剧则直接吸取西方的歌剧模式。然而更多的中国民族歌剧是把戏曲、歌舞、外来音乐乃至话剧元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中国民族歌剧多元化的状况。中国民族歌剧是在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歌剧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它是中西方音乐融会贯通的结果。可以说,中国民族歌剧脱胎于西方歌剧并运用了传统的民族戏曲,逐渐加以丰富,使我们民族歌剧更能展现当代人们的生活。
一、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和发展
在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的启迪下,很多开明人士要求学习、吸收西方文明,以丰富我国国民的文艺生活。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打开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之门,是我国民族歌剧发展的原点。在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总共创作了20部儿童歌舞剧,比如《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这些剧作大致反映了“五四”前后我国当时社会现状。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935年,田汉与聂耳在上海一同创作了展现工人抗日运动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首创话剧伴有演唱的演出形式,它的音乐语言与故事素材都源自生活,获得了人民大众的好评。以后出现的由陈定编剧、臧云远、李嘉作词等作曲的《秋子》。是西方歌剧在中国发展的经典作品。这部歌剧是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突破。1942年,延安开展“文艺整风”运动,广大民众开展了“秧歌运动”,拥有广大群众基础与浓厚时代氛围的秧歌剧出现。秧歌剧是在陕北秧歌的基础逐渐演化而成的,以民歌、民族戏曲与地方歌舞等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区***民的美好生活为素材,真实性强,有轻快活泼特色。《兄妹开荒》、《周子山》是很有代表性的秧歌剧典范。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演出大获成功,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与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在《白毛女》之后,紧接着出现了《全家光荣》、《赤叶河》、《***》等歌剧创作;这些歌剧在题材上更重视展现英雄形象,可在创作技巧上和音乐构成上并无较大突破,仍旧以《白毛女》的形式为主。主要展现为“话剧和演唱”的创作手法贯穿始终。在音乐表达中渗入民间歌曲或戏曲唱腔因素,以板腔体的音乐元素展现戏剧冲突为最多,此种创作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有所突破。20世纪50~60年代展现***斗争生活。表现现实,是当时艺术创作的主题。艺术形式有突出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色,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主流。这时间先后创作上演了《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民众所钟爱的歌剧,这时中国民族歌剧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时期,好多歌剧都受到了批判而不能演出,全国能演出的唯有8部样板戏,歌剧艺术受到全面破坏而不能演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被极大地***出来,与此同时西方文艺思潮也进入我国,所有这一切都引发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观念革新和改革。具体表现在“追寻歌剧艺术的教育、认知、伦理教育作用的同时,强化审美、娱乐功效,注重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寓教娱乐……题材广泛,以当今日常生活为主,主题、立意多重色彩浓厚……体裁风格多种多样,形成没有主流特色的多元共存局面……”这段时间创作了很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歌剧作品。比如,《伤逝》、《深宫欲海》、《原野》等歌剧作品。20世纪90年代后创作的《张骞》、《***的女儿》、《屈原》等,这时的歌剧创作和以前比较,扩展了题材范围,体裁多种多样。回顾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中国民族歌剧历经将近一个世纪的艰辛路程,从零开始、一些歌剧到现在依然常演至今,剧情到现在仍让人不忘,一些动人的演唱段落仍被人津津乐道……它吸引了广大观众,培育了整个两代人的审美情趣。“中国民族歌剧的情节与人物是如此让人激动。它们的音乐旋律与唱段是那样优美动听感人、老幼皆知、众人传唱,整个就是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中国民族歌剧对西方歌剧的借鉴与传承
1.对西洋歌剧的借鉴与汲取
中国民族歌剧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深受西洋歌剧的影响。众多对歌剧有强烈爱好的音乐家,从开始时对西方歌剧的模拟到慢慢的模仿和改革,到最后形成中国民族歌剧,都汲取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模式,歌剧中也加入了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作为展现剧中人物的最主要方式;汲取西方歌剧音乐一剧一曲的特征,使歌剧音乐在进展中立体交叉进行;汲取西方歌剧里角色音乐的制作。给主要人物设计音乐;在器乐伴奏上,主要运用管弦乐队,增强了乐队展现力等等。比如。在歌剧《原野》中,金湘先生运用很多西方的调式调性,且加进了一些无调性音乐。在无调性音乐的衬托下。凸显了西方歌剧咏叹调的浓烈的抒情性。与此同时,他大胆尝试西方当代作曲技巧,融合多种风格技法。歌剧中运用音乐来表现人物问的矛盾冲突,让音乐展示人物间感情的对立与碰撞,给人们的思索留有较为宽广的空间。
,
2.对民族戏曲的借鉴与传承
我国传统民族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融合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为有机整体的戏剧形式。中国民族歌剧在形成过程中,它承载且丰富了中国民族戏曲音乐的线状结构形式。剧中人物随时空而变换;强化了剧情的完整性;在创作上汲取了民族戏曲的音乐构造与音乐元素,在调试使用上,和民族戏曲一样较多运用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伴奏乐器大都是民族器乐;同时,中国民族歌剧汲取了中国民族戏曲的展现方式,很多歌剧在板式、梆腔、对白、叙唱各方面的使用上,有充分的体现。比如。《白毛女》,在音乐方面,大量借鉴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说唱、戏曲音乐。且在秧歌剧的基础上,音乐旋律上借鉴民歌曲调当做每个主导主题的基础,并有意地汲取了戏曲音调和发展方式,歌剧音乐和戏剧内容有机融合,创造了具有民族特点、生动逼真的音乐形象。歌剧《江姐》以川渝民歌为重要创作素材,吸收了很多川剧、越剧京剧等音调,展现与描绘了不同的人物个性。其他歌剧《***》、《***的女儿》等,它们创作都汲取了有典型性的民歌与各地戏曲的音乐元素。民族歌剧对民族戏曲音乐的借鉴。很好地处理了一些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上的问题,且给予民族戏曲以新的生
命,同时也给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道路。
三、中国民族歌剧前进方向的思索
回看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历程和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诞生,40年代延安的歌剧达到创作高潮,50年代的稳固发展。60年代的新高潮,破坏严重,改革开放后出现新曙光,中国民族歌剧大致向两个方向发展:(1)从《麻雀与小孩》到《白毛女》《江姐》与《***的女儿》,源自于民歌、戏曲、民间音乐元素,走的是吸收借鉴中国民族戏曲的模式、风格与构造的歌剧创作之路,首创中国民族歌剧之路。(2)从《秋子》到20世纪80年代的《伤逝》、《原野》,90年代的《苍原》,走的是吸收借鉴西方传统歌剧模式之路。在内容上运用民族素材,形式上吸收西方传统歌剧,运用较多西方传统歌剧的创作手法。从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技巧与素材运用上,不管是以地方戏曲还是地方音乐为题材,不管在演出形式上是吸收中国民族戏曲还是西方歌剧。只要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尊重普通民众的审美要求与习惯,“把民族习惯、外来影响、生活实际有机地融合,人们的创作就向前了一步,人们的作品就向前了一步,就受到民众的欢迎。”民族歌剧就能持久发展。假如没有这些特征,不管专家、评论用什么样的语言对其赞美,都不可能获取民众的赞同和喜爱。不能吸引广大的基层观众,民族歌剧就会止步不前,就迷失前进方向。
中国民族歌剧这么多年的发展表明,其展现形式受西方歌剧影响的同时,在更宽广的范围与更深层次上受民族文化与民族戏曲的熏染与影响。中国民族歌剧在吸收西方歌剧的同时,应更需要借鉴中国民族戏曲,要吸收民间音乐、民间戏曲中的养分,运用民族的音乐、和语言、民族的展现方式、民族的审美原则、民族的艺术情感来创造出适合广大民众要求与喜爱的高质量的民族歌剧。当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多元”与“融合”,我们应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方向问题上,要摈弃单一类型与模式论,要主张多元化,中国民族歌剧可以有很多类型而并不是单一类型。比如,现在出现的一些移居国外的音乐家,用西方人接受的、认可的当代派作曲手法为西方书写中国题材的歌剧,这也许是中国民族歌剧发展方向之一。我们在注重歌剧《白毛女》、《***的女儿》这条歌剧创作道路与前进方向时,并不能排斥与抹杀其它的歌剧发展方向与模式,像歌剧《秋子》、《伤逝》与《原野》所形成的借鉴西方大歌剧模式的发展道路,完全可以与吸收民族音乐和戏曲元素创作的歌剧道路齐头并进,什么样创作道路更符合我国国情、更符合我国老百姓的审美心理和情趣,需要长时间实践,应由老百姓来评判与认可。我们衷心希望中国民族歌剧将来能在世界歌剧舞台有一席之地,也能博得老百姓的认可与喜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刍议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