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9米的京广中心到249.9米的银泰中心再到330米国贸三期,北京的高度一直在高调的增加,似乎人们从未放弃过对天空的追求并且变得越来越迫切。当人们急着把梦想盖得更高时,我却想起了天宁寺里的天宁寺舍利塔,这座古塔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自然也曾经是北京的最高建筑,不过时光一晃九百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它依然屹立在护城河边。
有意无意的和朋友们聊起天宁寺,没想到大家对于“天宁寺”这三个字的印象却是出奇的相似:二环路在天宁寺桥转了个让人莫名其妙的“S”型大弯,路不熟的人一不留神就会跑到前三门大街上,要不就是堵车堵得让人无可奈何。天宁寺花鸟鱼虫市场里鱼和花的种类也挺多,价格倒是比十里河和官园的市场公道不少。哦,对了,堵车的时候还能看到天宁寺桥边的天宁寺塔。
没想到因天宁寺而得名的天宁寺桥,反倒是比天宁寺本身更加的出名了。北京人都知道“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而我们这座城市是在明代的时候才改名叫北京的,所以无论是故宫、颐和园或是天坛、圆明园,这些大名鼎鼎的古迹都来自明清两代。一座元大都城垣的遗址已经让北京人当宝贝了。而天宁寺塔可正经是辽代的建筑,也是北京城里最古老的建筑,绝对不是之一。我曾看到过有杂志这样介绍天宁寺塔:如果北京城有一本“户口本”,那么写在第一页的第一个名字就应该是天宁寺塔。我以为这样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顺着二环路的辅路自北向南,不堵车的时候一切都很美妙。护城河,随风摆动的柳树和普通的灰砖楼房,有带着红箍的居委会大妈坐在树下聊天,这样的画面似乎应该停留在上个世纪。没有高大华丽的商品房,也就没有压迫感,一片6层的楼房挡不住宝塔的庄严法相。车子拐出二环路辅路时一切的躁动都安静下来,只剩了蝉鸣。似乎被包围在老社区中的天宁寺和天宁寺塔同样庇佑着这一小片天地。
寺门前有人摆摊有人聊天,寻常市井的样子。看来并没有更多的关注在穿过寺院停留到天宁寺塔上。虽然一块石碑特意刻上了“唐天王寺古址”几个字,但是天宁寺和天宁寺塔仿佛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原名“光林寺”,隋代改称“宏业寺”,唐代更名为“天王寺”。辽代时在寺院内建塔,元末寺院毁于兵火,古塔侥幸得以保存。明初时重建寺院,改名为“天宁寺”。而现在寺庙的殿堂则是依着清代天宁寺的格局重修的。山门保留了灰筒瓦硬山顶,石券门窗的样式,门额上书“敕建天宁寺”。山门后却尽是崭新的殿宇,看看散落在角落里的石柱础,你会觉得几兴几废之后的天宁寺无论在规模或气势上都与这古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除了弥陀殿前月台上那两座孤零零的乾隆时重修天宁寺碑,一切都是崭新的。匆匆绕过几座殿宇,甚至都忘记看一下大殿里那尊世界最大的金丝楠木大佛,据说材料还是来自雍和宫的收藏。
天宁寺塔高近60米,塔身为八角十三层檐密檐式实心砖塔。整体结构自下而上分为:基座、平座、仰莲座、塔身、十三层塔檐、塔顶、宝珠、塔刹。基座呈八角形,有上下两层。上下层转角处均浮雕金刚力士像。仰莲座共3 层,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设有半圆形券门,门两边雕有金刚力士、菩萨、云龙等,浮雕造型生动,表情栩栩如生。这样类似相声里贯口的描述也许对天宁寺塔而言并不公平,不过我相信再好的文字还是难以描绘古塔的美丽,而且很难想象这样一座高塔历经近千年风雨和唐山地震只是塔刹有些损坏。
天宁寺塔完整的展现了辽代密檐砖塔的建筑风格,这是梁思成先生考证该塔建为辽代大康九年的重要证据之一。我们不是听着评书《杨家将》长大的一代人,对佘太君和穆桂英与大辽国萧太后的故事不一定耳熟能详。不过提起这“大康”的年号,说起另一个人肯定是太熟悉了,那就是《天龙八部》中萧峰的义兄――辽道宗耶律洪基。萧峰是个虚构的文学形象没错,但此塔却是由货真价实的耶律洪基亲自主持建造。历史上的耶律洪基也算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但是毁于穷奢极欲。这座佛塔的建造,对已经走上下坡路的辽王朝是一个巨大打击,却没想到歪打正着地为后世留下了一座建筑艺术的精品。佛塔建成之后,大辽的国祚只传了一世,京城便被金兵所破,道宗之孙天祚帝耶律延禧成了俘虏,大辽也随之灭亡。
除了朝代的更迭,辽南京(原北京)成了金中都,北京城并没有太多的改变。那时的天王寺及宝塔,正好位于金中都皇城宣华门的黄金地段,又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章宗时修建得更为辉煌,并改名为“大万安寺”,香火盛极一时。直到忽必烈的铁骑踏入中原,大万安寺的命运如同繁华的金中都一样――毁于兵火,但万幸的是佛塔尚存。明朝之后,皇城北移。有了白塔寺、隆福寺这些皇家直属的寺庙,皇城外的天宁寺自然就沉寂了下来。唯一吸引人的可能就只有当时“宛平八景”之一的梵宫塔影了。据说每天中午,大士殿的中门即使关闭,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此时,天宁寺塔的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有人说:此影并非真正塔影,乃是舍利珠光上聚,摄入塔影,是佛光才对。不管怎样,一切都成了谜团。一阵风吹来,夏日的炎热没有带走几分,却带来了清脆悠扬的铜铃声。有人绕塔而行,有人在塔前虔诚跪拜,时间再一次被凝固在这被风吹过的夏天。
护城河的河水因玉渊潭和八一湖与京密引水渠相连。回忆着小时候学过的“玲珑塔,塔玲珑……”的绕口令,车子就到了玲珑路边的玲珑公园。远远看到一座密檐十三层的宝塔,走近却寻不见了踪影。京密引水渠边一栋栋如雨后春笋般的商品楼蓄势待买,玲珑公园自然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园。多亏了孩子们的欢笑声,转了个弯,宝塔又出现在眼前。
其实这座宝塔不是绕口令中的玲珑塔,而是永安万寿塔。是万历皇帝为其母亲慈圣太后修建的。万历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理财能手,他的小金库达到了明朝之最。可想而知,他为自己生母修建的佛塔派头会有多大。当然万历帝不可能只修了这孤零零的一座塔,而是修建了一整座慈寿寺。慈寿寺毁于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之后也未重建。因此很多人只知此塔,而不知塔在寺中。久而久之,慈寿寺塔因造形挺拔俊秀、外形美观,被传为了玲珑塔。
除了有塔下嬉戏的孩子们作伴,距今已有400多年慈寿寺塔似乎比天宁寺塔更加孤独。不过当初的慈寿寺却比塔更加出名,如果没有当初的那场大火,原来这座宝塔的主人――万历皇帝的生母倒是颇有慧根。传说她曾在梦中得九莲菩萨授经,梦醒后追记经文,竟然一字不差,还录入到《大悲经》中。于是慈圣太后被视为九莲菩萨下凡,当时塔旁还建了一座九莲阁,供奉着“跨一凤而九首”的九莲菩萨。“慈寿九莲”也是宛平八景之一。当初的“慈寿九莲”之景变为了老百姓的街心公园。眼前高约50米八角十三层的实心砖塔,看着十分眼熟?没错,此塔就是仿造天宁寺塔而建。塔基上有40个小佛龛,刻有人物200多个,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如今还是依稀可辨。从佛诞***到众生礼佛***,绕塔一周,能看到半部佛教史。往上面是三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四面有券窗,两侧配有金刚力士造像,不过可惜的是这些雕像大多斑驳脱落,无法看清曾经的威严。更遗憾的是清风吹过,再也听不到铜铃声。建塔之时,每层塔檐上都挂有铜铃,总共3000多个铜铃,比天宁寺塔的铜铃还多。早年间,周边还只是一片稻田,晚风吹拂之下,据说叮叮的铃声可以传出七八里远。***初期,看中了铜铃文物价值的盗贼们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徒手爬上几十米高的塔身盗取高处的铜铃,无奈的文物部门只好摘下了铜铃。
孩子们的精力似乎永远释放不完,夕阳渐斜,依然舍不得回家。是因为慈寿寺塔前的那方池水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还是不愿让慈寿寺塔再次孤单地进入黑夜?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我仿佛又听见了风吹动铜铃的响声,这声音是从更远处的天宁寺塔传来,还是慈寿寺塔穿越时间的声音,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