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2011年,我国经济趋稳回暖,企业生产订单有了大幅增加,用工量也随之明显回升。伴随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招工难”现象逐渐凸显出来,引发社会关注。本文浅析了“招工难”的成因,并为解决“招工难”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 招工难 成因 对策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国来说,面对依然存在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我们不能不为“招工难”现象的突起感到困惑。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招工难”的背后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人才结构的失衡。因此,“招工难”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与经济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催生了社会与经济中的一系列变化。
一、“招工难”的成因分析
(一)从国家***策的角度看
1.中央新农村***策
就改变农民收入的农村***策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减轻农民负担的相关***策,二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相关***策。“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也正在逐渐改善,粮油和其它农副产品价格在一定时期保持了稳定,并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农业的再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收益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工由打工转向务农的积极性,部分农民重新考虑在家种田的价值,权衡利弊,选择留在家里种田,这样自由自在,还能免受背井离乡、思家念儿之苦。这就直接导致了沿海地区那些工时长、劳动强度大的企业劳动力的缺失。
2.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西部劳动力大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我国***府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大的开发战略,以确保西部近4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西部大开发于2000年开始启动,几年来,西部地区投资和经济增长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年均超过8.5%。西部地区各地方***府从***策、***府职能、法制环境、市场体系建设等软环境到基础设施、通讯等硬环境建设都作了出色的努力。这些努力为吸引外资,为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面临原务工城市的低工资、差待遇和各种歧视性***策,以及较高的生活成本、离家的精神痛苦等,有相当一部分民工选择了回流,回流的一部分人选择在本省内企业就业,虽然工资低一点但是可以照料到家庭,不用受歧视。
(二)从企业的角度看
1、低端的经营模式――“订单经济”
我国虽是制造业大国,但以前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是低端的,并且严重的依赖廉价劳动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最为明显的经营模式是“订单经济”。简单地概括这种模式,就是订单多了就大量招工,订单不足的时候就裁撤冗员。这种模式导致在订单较多的季节里,从事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出口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提供资本、管理与销售渠道的主要是外商,提供土地与职工住房、收取租金的是本地乡村居民,而劳动者则以外来农民工为主。目前。这种各相关方“三赢”的格局有可能因“招工难”而被打破。
(三)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看。
1、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操作技能
由于产业升级,企业的规模、技术得以不断的提升,对农民工的技能要求也普遍提高。现有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及素质已难以满足用工要求。企业在对新员工的培训过程中,普遍是低工资或无工资,一般从培训到正式上岗需要1―3个月的时间,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在企业里继续工作。
2.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称谓。新生代农民工属于“80后、90后”。相比他们的前辈,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较高,很多都是高中毕业。他们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都不是那么熟悉,缺少第一代农民工的土地情结,但是他们对物质要求高,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生活标准向城市居民看齐;对工作耐受力和敬业精神也有了与父辈不同的理解,轻松、体面、报酬高、发展好的工作成为他们选择工作时的首选。因此,当企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时,“招工难”自然凸显。
二、解决“招工难”的对策分析
1.***府要积极引导企业更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单纯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不太现实,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生产成本上。而且在生产效率上也有大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快传统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
2.企业要合理提高农民工薪酬水平并改善其工作生活
“招工难”现象的出现。使得企业不得不开始考虑提高工资,因为劳动力不足无法开工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已经远远大于因提高工资所带来的成本提高。企业应该优化用工环境,提供合理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细化工资构成项目,增加职工工龄上资,提高工龄工资收入比例,扩大工龄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把职工在企业工作时间的长短与工资挂钩。
3、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用工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反映农民工的供需情况
及时做好劳务需求信息披露,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完整而准确的劳动力供需信息,是实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接的前提;信息渠道小畅通,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流动的效率和有序化程度。因此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渠道建设,以现有网站、触摸屏查询系统和LED显示屏为载体,建立“三位一体”公共信息资讯平台,及时最新求职用工信息。
招工难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府、企业和社会中间层等各主体多方位的努力与改进,同时作为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农民上自身不能仅仪处于被动的被保护状态,农民工应从自身做起,利用一切途径与平台,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和文化素质。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招工难现象,是个迫切的、现实的社会问题。招工难现象内在原因的分析有利于各方积极寻找对策,避免招工难持续蔓延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劳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崔传义.改革和农村人13转移的二十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任爱飞,田雯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J】.百家论坛,2009(2).
【4】武涛,史学斌.“民工荒”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J】.人口与经济
【5】张娜.***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困境与机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招工难的成因解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