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使人们更快捷、更全面的获取和认知各种信息,本文从“热点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其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网民对于信息的关注度是决定其能否成为“热点事件”的关键因素,同样“网络热点事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民的心理、行为等方面。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提高“热点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引导网民的理性思考,创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网民;影响
中***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62-01
一、“网络热点事件”的内涵及特征
“网络热点事件”又称“网络”、“网络事件”,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丁柏铨、郭舒然认为,“网络热点事件是指经由网络媒体信息、形成相应舆论进而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事件。”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的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它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受组织的,可以是有序的、健康的,也可能是无序、不健康甚至是非法的。” 可见,“网络热点事件”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发较多网民讨论、参与的,并在一段时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在网络环境下,除了具有一般性热点事件的特征外,还因互联网这一特有平台而有其独有的特征:
(一)突发性
在传统媒介时代,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纸张,这就使事件的传播在时间上不同步,对于公众的关注也会形成阻碍。而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事件可以被无数的网民在同一时间内获取,并通过他们快速传播到各个角落。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大量的评论和转发使得事件的最新进展始终保持滚动播报的态势,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成为各大网站热议的焦点。
(二)迅速传播性和广泛性
网络传播信息是以光速传递的,并且这种信息在群体中极易扩散。出现在一个地区的事件,通过网络便可以传播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各个角落。这些网络热点事件并不涉及所有网民,而是只关系其中一个或几个群体。但由于大量的言论和转载,使无相关利益的网民和群体也参与其中,共同成为事件的传播者和评论者。
(三)实时交互性
互联网尤其是Web2.0,使得网民能够自主、开放的进行信息的交流,具有交互性。网络热点事件产生于现实社会,当其在网络通过无数网民大量传播后,便在网上引发了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网民再通过线下对事件的交流,使其直接影响到现实中的人和社会,从而形成现实—网络—现实的实时互动模式。
(四)不确定性
在网络环境下,网民可以自由的信息,并通过自身的意愿进行传播。这种自主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热点事件的信息传播产生去中心化的特征,从高度集中控制转变为分布化控制。而目前,我国的网络社会还处于“无***府”的状态,没有成熟的控制措施,这使得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具有不可控制性。网络热点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偏激、失真的信息过度传播后,往往会给事件造成难以预计的影响,同时网民也会变得更为情绪化和不理性。
二、“网络热点事件”的基本规律
在《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公布了2011年度20件网络热点事件。根据对天涯社区、凯迪论坛、强国论坛、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五大网络社区热点事件的发帖数量统计,20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帖量均过万,其中过百万的有13件,这些事件主要涉及了民生、维权、反腐等方面。而在截取天涯社区2012年2月份舆情指数时,笔者也发现了同样的发展规律。
(一)伦理道德问题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的导火索
从2008年三滤氰胺事件到最近网络热议的蒙牛伊利在香港停售的消息,中国食品安全以不光关乎到国民的生活,更上升到道德层面。在天涯社区发表的“祭奠道德和良知的渐行渐远-评蒙牛特仑苏事件”点击就已超过14万,回复也超过1000条。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弃社会责任不顾,这样的行为激起了网民的愤慨和关注。同样,“小悦悦”事件、地沟油事件也受到了网友广泛地关注。这样的网络热议,是民意的原生态体现,促使我们思考道德缺失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
(二)网民的参与热议是网络热点形成的关键因素
2012年1月28日,有网友在新浪微博上消息,称春节期间朋友在三亚一海鲜排档被宰将近4000元。该微博后,引起网友的热议,一些网友纷纷转贴并留言称自己也遭遇过类似情况。截至29日下午6时30分,这条微博在网上已被转发4万多次。之后,三亚工商、物价、公安、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5个部门先后介入调查此事。虽然在微博中所提到的三亚某海鲜排档已停业,但网友们一致认为这并非个例,面对三亚市***府的“春节期间无一投诉”的消息也并不买账。网上的舆论互动,促进了整个事件的迅速发展,一直到2月份该事件也持续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的前三名。
(三)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加入是网络热点事件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在网络热点事件的发展中,网民虽是舆论的主体,但也必须依靠媒体的介入来加强事件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如今在失去其对信息的垄断地位后,倾向于和互联网进行结合,来和传播一些有影响力的信息。当一个事件首先在网络上形成后,网友通过热烈的相应使其形成,但同时这些信息又需要传统媒体权威的声音来传播,以此来巩固事件在公众的影响力。由此可见,网络媒体利用其信息传播快、互动性的特点,使事件以最快的速度让公众知晓。而传统媒体通过对此信息的报到,来传播信息并制造新的舆论热点。
(四)反腐问***问题是网络热点事件的根本推动力
从2010年开始,网络问***已渐成风尚,***府开始通过网络广集民意。今年年初的“王立***事件”和“日本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激起了网民的热议。根据百度搜索“王立***事件”,得到的相关结果高达3,720,000个。近几年,网络上有关于***领导干部等公职人员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网民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开放、传播快等特点,充分发挥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使***府对于重大的***治热点事件不再讳疾忌医,而是积极寻找网民和民众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0)》中指出,33%的危机都是在事件发生当天被曝光的,并且,网络正日益成为危机的首发地。2010年危机事件网络首发比例已比09年高出14%,达到67%。
(五)非理性处理方式是热点事件问题解决的绊脚石
当网络热点事件开始受网民关注时,由于其涉及到某一团体的利益或关乎公平道义,会迅速地激发公众的情绪。人们在现实中对于一些事件感到无力解决,且在情感上得不到宣泄,而网络作为一个自由度高的环境,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公众宣泄乃至泄愤的场所。最典型的 表现是,对于自己感到不满意的信息和人,进行毫无根据的攻击谩骂。这种表现既无利于事情的圆满解决,也污染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热点事件”对网民的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1月《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由此可见,网民的不断扩大使其成为网络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热点事件”对其个体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心理影响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网民已不在局限于游戏、视频等带来的感官冲击,而是更多地扮演着社会主人翁的角色。对于网络上无道德的人和行为,他们积极参与,惩恶扬善、追求正义。如2006年的虐猫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无数网民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强烈谴责。有网友通过网络IP顺藤摸瓜,在虐猫***后短短六天查出了虐猫事件的三个嫌疑人,其效率之高令人惊叹。此举也使“人肉搜索”从破坏隐私的工具成为弘扬社会道德的有效手段。又如6.9圣战,其引发的直接原因是韩国组合SJ的粉丝在世博会韩国馆对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志愿者的谩骂侮辱,激起了爱国网民的不满。网民以“魔兽世界吧”为发源地,在天涯、猫扑等网站出现了网民组织的反对SJ及粉丝的活动。之后,网民有组织地集中攻击了百度SJ贴吧和SJ韩国***,直接导致百度贴吧被迫关闭数小时。此举虽然多少有些偏激,但也反映出网民爱国情怀的抒发。
此外,“网络热点事件”也使网民产生强烈地追求真理的诉求。搜索引擎的出现,使网民获得信息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有了全面的提升。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如何从中找出事情的真相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如在2007年“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镇平县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的照片,新华网随即也报道了相关信息。但随后网上对于其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有网友在天涯社区了一篇名为《陕西华南虎又是假新闻》的帖子,总结出6种质疑,成为此次事件中真假讨论的导火索。最后周正龙因诈骗和私藏***支弹药罪被判刑2年6个月。在此事件中,网友、专家以及法律界人士积极参与,对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保持着质疑和负责任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才使得真相被揭开。
但与此同时,“网络热点事件”也给网民的心理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首先,大量负面信息会使网民造成仇富仇官心理。在“杭州飙车案”、“李刚门”等一些列事件中,“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字眼充斥网络,使网友产生仇富仇官心理。纵然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社会富人和高官滥用权力的现象,但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对他们的讨伐只应针对其个人,而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一些网友的不理性使舆论的导向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其次,存在侥幸心理。在“网络热点事件”被曝光后,一些网友无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只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好恶来行事,并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如上文所提到的6.9圣战,网友从最初追求正义的心理慢慢转变为狭隘的爱国主义情怀上,利用网络黑客攻击韩国网站,使其无法正常打开或页面显示中国红旗。又如在一些事件中,网友利用网络自由评论的优势,恶意重伤他人而不用负责任,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乃至更严重的后果。
(二)行为影响
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在如今网络如此发达的“公众麦克风”时代,网民已习惯于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在这种没有束缚的环境下,非理性和过于主观的情绪容易占上风。《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认为网络信息的表达容易使社会矛盾对抗性加剧,在“网络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的“标签化”愈加严重。“比如在药家鑫杀人案审理过程中,由于其父曾是部分派驻***工企业的***代表,因此他被贴上‘官二代’、‘***二代’的标签,网民唯恐药父干预司法,因而不分青红皂白对其进行咒骂,甚至扬言‘药家鑫与法律,药家鑫与中国,只能活一个!’。”与此同时,***府公信力的薄弱也使网络上的争论越来越多。在一些事件中,网民渴求真相,而***府的一些有关部门却试***掩盖这些真相。这种“你追我跑”的局面使网民对于***府产生了不满情绪,从而在网络上进行发泄。当然,偏激的网民并不能代表全部,也有不少网民本着求真求实的精神,理性地对待网络事件中的信息和人。在我校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收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的问卷中,有51.5%的学生在面对网络突发事件的反映和评论更倾向理性,对于社会热门信息,有65.4%的人不会一味相信***解释或网友帖子,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这就表明,虽然在网上有一些过激的言论,但大部分网友对网络上的热点信息还是抱有理性的态度,自始至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理性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建辉.网络热点事件发生的基本规律与特征[J].青年记者,2011(11):33.
[2]陈蓉蓉.我国网络研究[A].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史树梅.网络事件中的网民心理特点与行为影响研究[A].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网络热点事件”成因及对网民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