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由微博打拐引发的红河县垤玛乡“行乞事件”,把云南省红河县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此,红河县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不仅赢得了媒体的理解和支持,而且有效引导了舆论。
“行乞事件”始末
垤玛乡位于红河县西部,人口1.5万余人,曾是云南省黑树林热点地区之一,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2月14日,云南《生活新报》以《不为人知的红河“行乞乡”》为题,报道了红河县垤玛乡部分群众外出乞讨的情况。随后,新浪网、凤凰网等国内媒体相继转载和报道,一时间,“行乞乡”的名声在网上迅速叫响。网上除了文字报道外,还有直观而生动的照片:垤玛儿童街头行乞、垤玛乡村容村貌、村民的生产生活等。在百度搜索中,有关“行乞乡”的网页多达500多页,“垤玛”、“垤玛乡”、“红河垤玛乡”也随之成为搜索热词。到3月8日,全国共有200多家媒体报道和转载报道了垤玛“行乞事件”。先后有中央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云南电视台、《贵阳晚报》等13家媒体的记者到垤玛乡调查采访。目前,垤玛“行乞事件”的舆论风波基本平息。
据调查,媒体报道的“行乞事件”,行乞地点在昆明和贵阳,涉及垤玛乡18户农户46人,其中16岁以下23人。到3月8日,46名乞讨人员中,已有38名返乡,8名留在贵阳打工。
应对媒体的措施
1.积极回应媒体采访申请,重视和满足记者需要
从2月12日《贵阳晚报》第一家到垤玛采访申请,到3月2日成都电视台记者离开红河,先后有13批35名记者到垤玛乡采访。面对媒体的采访申请,我们没有拒绝,没有封堵,而是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记者的到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记者的需要。一方面,安排专人陪同记者采访,为他们介绍情况,联系采访对象;另一方面,为记者提供相关新闻背景资料,精心安排记者食宿,保证他们采访顺利、舒心和满意。特别是我们安排专车到昆明机场接送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的记者,不仅感动了他们,而且拉近了与他们的情感距离,“你们很努力,我们会给观众还原一个真实的垤玛。”一位央视记者表示。
2.做好舆论引导,为我所用
“行乞事件”见诸媒体后,我们立即采取措施,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一是找准并控制好舆论的风险点。我们认为,“行乞事件”的舆论风险点是:垤玛乡群众外出行乞20多年至今尚未能杜绝,要防止媒体和网民从对贫困现象的关注转向对******府不关注民生的诘问。针对这一风险点,我们要求基层干部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在表达思想和观点时,要站在公众的立场和红河的历史与现实的高度,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而不是满足于个人情绪的宣泄。同时,及时废止了“***府设卡堵查,严禁外出乞讨、发现带一人罚款1000元”等所谓的“彪悍乡规”,规避了媒体和网民对基层违法行***的追问和指责,有效控制了舆论风险点。
二是快速反应,抢占舆论制高点。面对舆论压力,红河县有关领导有意识地接受媒体采访,主动向媒体放风,透露州县专题会议的一些决定事项,以此向媒体显示对解决垤玛乡贫困问题已有系统谋划,彰显与媒体良性互动的姿态,并于2月15日至25日以红河县委县***府的名义分别向新华网、云南网等媒体发出了新闻通稿,让外界第一时间了解“行乞事件”的真相和进展。
三是主动设置议题,占领道德制高点。针对媒体热议的禁乞、遣返行乞儿童、行乞原因等话题,向媒体和记者设置更高层面的议题:禁乞、遣返就能解决问题吗?乞讨儿童遣返后又怎么办?从源头上根除贫困才是治本之策等,努力避免在报道主题和报道选题上被媒体牵着鼻子走。同时,通过向媒体介绍一系列帮扶垤玛乡脱贫的有效措施和发展成就,释放垤玛人民热爱垤玛、奉献垤玛的热情和信心,赢得了媒体的理解和同情,使媒体的报道取向与***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最终使采访和报道向双方都能接受和满意的方向转变,实现“双赢”。
四是请媒体呼吁社会力量参与垤玛经济社会建设。以垤玛为点,向媒体讲清县情、乡情,呼吁中央、省、州重视红河的贫困和发展,把社会的关注点引导到******府的扶贫攻坚,向垤玛流浪乞讨儿童献爱心上来。目前,壹基金、云南希望工程行乞儿童救助基金已在垤玛启动救助项目,省州有关部门正深入垤玛乡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和项目,媒体的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得以发挥。
几点思考
1.客观分析和看待新闻的负面影响
有报道指出,对于“行乞乡”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38.5%的网民认为是社会因素造成的,23.1%的网民认为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只有15.4%的网民认为是经济因素导致的。总体看,整个事件的舆论,从发端、升温,到基本平息,没有形成大的不利影响。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云信网“‘行乞乡’勒令村民全回家,带子女外出须上报”,文章内容虽然中肯,但标题直指垤玛不合法、不合理的控制群众行乞的规定;《贵州都市报》“贵阳乞讨,垤玛有个家族乞讨团”,对乞讨人员朱某的住宅作了描述:“被粉刷成天蓝色的两层小楼,盖着漂亮的玻璃瓦,深红色瓷砖镶嵌的大门安装着牢固的防盗门”、“可以称得上是别墅的建筑,让人实在难以与带着女儿在贵阳乞讨联系起来”……这些报道可能使网民对垤玛的行乞人员心生厌恶,容易让受众产生垤玛人好吃懒做、装穷装困的印象,不利于红河的对外形象。
应当承认,“行乞事件”报道中,的确有不真实的信息,或者是有情绪化的偏颇言论。如何看待这些所谓的“负面信息”?首先是要澄清认识。媒体监督的本来意义就是防错纠错,由此决定了监督的特点是以发现“问题”、披露“问题”为主,出现所谓的“负面信息”在所难免,而且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监督会常态化,因此,应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媒体的报道和监督,不能大惊小怪。其次要看这种“负面信息”是否属实。如果不属实,要及时真实信息予以澄清纠正。从此次实践来看,越是第一时间权威信息,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化不利为有利。第三是要正确看待网民的批判性思维。评论中,一些网民出现了批判性的思维,比如,“贫穷和懒惰不是‘行乞乡’诞生的借口”、“为挽面子垤玛乡定‘彪悍’乡规”、“禁止外出乞讨牺牲了公民的权利”等,这种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反思问题,使我们具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不可一味否定。甚至可以说,缺少批判性思维,创新性就不足。
2.应成为转变治理模式的契机
媒体反映的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回到现实中解决。“‘行乞乡’新规:带子女外出须上报”、“为挽面子垤玛乡定‘彪悍’乡规”等报道,直指垤玛不合法、不合理的控制行乞规定,透露了地方***府对“乞讨事件”的粗预。有法律人士指出,“这些措施已经涉嫌剥夺公民的自由迁徙的权利”、“要求班车司机和教师对外出人员进行监视,于法无据”。因此,垤玛乡乃至各级***府应当以此为契机,改进社会治理模式,建设高效、透明、责任、法制、服务型***府。同时,承认社会层面的相对***性,由社会承担起本应具有的责任,依靠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新的治理格局,从源头上改善***、***府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使公权力具有良好的形象。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3.善待媒体,善用媒体
***同志指出:“要把舆论引导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提高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目前,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面对记者和镜头,心惊胆战,不能勇敢地站在话筒和镜头前。随着***府信息公开渠道的逐渐通畅,效率逐步提高,领导干部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媒体。此次应对媒体的实践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善于面对媒体,善于应对媒体,善于利用媒体,用媒体来推广本地区本单位和自己,赢得老百姓更多的支持;要以平等、开放、互动、亲民的姿态与媒体对话,要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探寻如何应用媒体为人民服务,使媒体的正面功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同时,遏制其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
(作者为云南省红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链接
目前网络公共舆论关注的焦点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网络体系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可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成为信息的加工者和传播者。由网络沟通所构成的社会交往框架的变化导致了虚拟“公共领域”的出现,人们在其中自由地表达思想,形成强大的公共舆论,并进而构成了现实中的各种私人或集体行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公共舆论经过网络的聚集、放大,舆论的意见能量更易凝聚。目前网络公共舆论关注的焦点主要分为几种:第一,维护权利。第二,关注民生。第三,廉***监督。第四,聚焦公共事件。可以说,互联网的信息的加工和传导机制,改变了现实社会中的意见表达过程和舆论传播体系,对***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
网络构成了虚拟世界,但网络对***治认同的影响是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是网络时代***府经常遭遇的一种危机。如果日常工作中不重视公共舆论,公共舆论危机发生时又处理不当,***府就会陷入网络舆论危机,社会公众对***府不信任,导致***治认同感下降,从而危害现有社会治理秩序。现代***府需要提高应对网络公共舆论的能力,避免形成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建立网络信息观察和反应机制、网络沟通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承担责任、重新设置网络议题等措施,是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危机的具体办法,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府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解决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同时加强***府自身建设。
(国家行***学院***治学教研部教授孙晓莉/《行***管理改革》2011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垤玛“行乞事件”的媒体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