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的这首小令被前人誉为“秋思之祖”,乃其散曲的代表作,也是元人写景小令中的名篇佳作。曲词语言冼炼,意境萧索悲凉。作者选取秋天最富表现主人公孤独凄凉情绪的意象,通过巧妙地意象组合,构成一幅肃杀凄楚的思归情怀。全词只有28个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浑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秋思》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产生的一种感情体验,所以它至今仍被人广为传颂,不失其艺术的生命。
首先,我们从曲词的思想内容方面来进行一下探讨。这首小令题为《秋思》,顾名思义,它描写的是一种秋日怀想、羁旅行役之情,这种题材在古代诗词创作中是很常见的。最好的题目是文学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没有它。少了它,作品的结构及意蕴就变了。在该曲中,“秋思”是对文本的一个升华。散曲的文本写的是人的外部世界,是一幅艺术***画,甚至连“断肠人”也是这幅画的一部分,是秋天的一种景象;但“秋思”告诉我们,该曲写的不仅仅是外部世界,更有内部世界――暮秋时节的一段情思。没有这个题目,我们极容易用什么***一类的话概括它。有了这个题目,我们就不能停留在该散曲的表面特征上了。用现代的两个术语来说就是:它是表现的,而不是再现的。“秋已暮,重叠关山歧路,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冯延巳《谒金门》)写出了一个游子旅行中漫长而悠远的旅途跋涉以及毫无目的的漂泊景况;“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柳永《少年游》),表现了漂泊旅途中词人惆怅烦躁的心情。而这首小令却并没有局限于书写一般的羁旅行役之情。它表面上是在描写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思家的落寞情绪,而实际上已通过对前面几种景物的描写将这种思归情绪提升到一个高度,那就是“归宿”:鸟儿回到了巢里,流水汇入江河,人回到了家中,劳累了一天的太阳也准备休息。它们都有各自的归宿,而漂泊异乡旅途劳顿的游子的归宿又在何方呢?马瘦人衣宽,他这样辛苦的人生目的又是什么?主人公感到孤独和苍凉,感到了人生的失望,所以,作者在结尾道:“断肠人在天涯”。
其实,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是有一定联系的。马致远早年热衷于功名,曾任江浙行省务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厌倦了仕途生活,人生的失意使他产生了严重的虚无思想,于是在50岁左右的时候退居林下,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幽栖生活。词人是孤独而清高的知识分子,他不愿与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现实世界同流合污,怀着浑沉沉的郁愤。但这种消极的清高,常常使其陷入苦闷而迷惘的境况之中。那么《秋思》中主人公骑着瘦马,在夕阳下,古道边,任凭西风拂动灰色长袍,那种对世俗的厌倦,对人生的迷惘,对“家”的思念,对“归宿”的渴望,不正是作者人生失意后那种困惑与无奈的写照吗?
另外,这首小令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意象并列,烘托氛围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像。小令一开头,作者就使用了九个并列的意象组成一幅意境深沉,感情凄清,萧瑟苍凉的暮秋夕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的并列使用,强烈地烘托了暮秋时分的萧索之景,为后文人物的出场奠定了凄凉的氛围。而这九个意象在并列中又有着各自的顺序。“枯藤老树昏鸦”,采用了由下到上的顺序;“小桥流水人家”采用了由上到下又由近到远的顺序;而“古道西风瘦马”则采用了由大到小的顺序。(古道长长的,西风要通过其吹动的草木来体现,所以古道比西风“大”,瘦马立在古道旁西风中,自然比前二者“小”,这种“小”都是视觉上的。)如果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品味一下,那么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像放电影一样出现这样的镜头:先是杂乱无章的灰色枯藤,随着镜头上移,我们看到了被枯藤缭绕着的皮都开裂的老树,顺着树干往上便是那些巨大的枯枝,枯枝上筑着一个鸟巢,一只昏昏欲睡的乌鸦立在巢边。镜头慢慢推远,老树便在我们的视野里渐渐缩小。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便可看到一座小桥以及桥下幽幽的流水,顺着桥边的小路往上,一户人家就会出现在眼前,门已闭,炊烟袅袅,而旷野中的古道很长,西风拂动道边的衰草,一个骑着瘦马的漂泊游子,脸上正挂着迷惘、孤独和无奈。作者通过这九个意象的巧妙组合,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一种荒凉冷落的意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融情于景,写活全词
再秀美的景物,再凄凉的***画,如果没有人,那美都不够,那凄凉也不彻底。所以李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以后便接着有了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美只有融入人的欢愉之情才更美,凄凉只有融人的凄苦之情才更凄凉。这首小令便采取了融情于景的写法。作者通过九个意象烘托出一幅荒凉冷落的暮秋***以后,接着点出时间和人物:“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面虽写到瘦马,但并未直接写出人)。人,是断肠人,断肠人怀着断肠愁思,断肠愁思融入凄凉之景,这景就显得更加凄凉。天色已晚,暮色苍茫,旅人孤独而疲惫,无处可归,人还不如乌鸦,旷野迷离,物象凄清,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感物伤怀?
三、色彩灰暗,衬托忧心
色彩有多种,有的色彩明亮而鲜丽,有的色彩灰暗而清冷,而此词为了衬托游子独在异乡的忧心,使用的多为黯淡的色彩。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道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日是夕阳。作者为何不选青藤、绿树、喜鹊、小道、东风、朝阳这些意象呢?很显然,作者在这里要营造一种黯淡的色彩氛围,这也是其高明之处。
天涯游子意,浓浓思归心。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远在天涯的游子,都有他们的望雁思归对月伤怀。这首小令所写的景物、人物、情感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这正是其能唤起历代读者思想上共鸣的原因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天涯游子意 浓浓思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