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就是“把‘自然人化’外方面的‘形式结构’的成果和内在方面的‘形式感’的成果,通过情感教育的特殊手段,一代一代的传接下去,一代一代积累发扬下去”而成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同样。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处处都有美,作为语文教师应利用学生邑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引导他们走进课文中欣赏美,传播美感,营造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造就美感效应,使学生既获得求知的,又萌发创造的欲望。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因素,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操。语文课让审美积极参与,必能产生完美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呢?
一、温柔贤淑美
温柔贤淑是中华民族女性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描写女性这一美德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阅读、理解,能直接感受这种美。例如,文学大师胡适笔下的《我的母亲》可以说是描写女性温柔贤淑美的典范。文中有三个典型细节:(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3)对于非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实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母亲深感教子责任的重大,爱子情深,忍辱负重的痛苦形象。作者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真诚道尽了母亲宽容、善良、温和、贤惠的品格,读来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二、阿娜多姿的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文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优秀的游记散文往往就因有成功的景物描写而得以流芳百世。欣赏其中的深情赞颂。联想那阿娜多姿的美态,就能把握作品的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
例如教学《满井游记》一文,笔者抓住“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句话引导学生鉴赏品评,这句话运用白描手法,不夸张,不渲染,不烘托。写出了初春之时万物复苏的特点,柳枝初展的神韵,鲜明如画。在品评的同时,我还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串串下垂的柳条在风中摇曳翻飞的***景。正好与文中的文字描写相匹配,这样,文字的信息就可以从视觉上感知了,学生们对杨柳的阿娜多姿美就更深入理解了。
三、高雅脱俗美
司空***的《典雅》中写道:“玉壶,赏雨茆屋……眼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从淡如菊。”其中的“玉壶”和“从淡如菊”则体现了作者摒弃利禄、淡薄功名、脱俗超逸的人格理想,后来,文学家把它运用到文学中去,表现雅士的清脱风雅的生活情趣,以脱俗为雅的美的范畴就建立起来了。
例如《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对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作如下描述:(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塑造了一个不尚交往,不喜应酬,不慕荣利,守志不阿的五柳先生。(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书中求乐的五柳先生。(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5)“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我们看到一个淡薄名利的五柳先生。(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全文二百余字,作者用凝炼简朴的语言反映了深刻的内容,一位不慕荣利,富含高雅脱俗美的隐士形象就呼之欲出。
四、滑稽诙谐美
“滑稽是善压倒真的真善统一形态。它激起主体的优越感。”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是指现实生活中失去存在理由的不合理的滑稽现象。这些现象可在喜剧中看到,并且它带有一种滑稽诙谐美的美学意蕴。
教学《皇帝的新装》,学生们饱览了一场滑稽闹剧,作品写了一个穷奢极欲。不理朝***的昏君,嗜新装成癖。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两个骗子有机可乘,在织布机上空忙,描述并不存在的美丽的布的花纹,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全身在大街上举行游行大典,大臣们手里托着并不存在的后裙,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
这则滑稽故事中的皇帝和大臣是渺小的。他们的言行显得非常不合理和荒谬,但又自炫其美,他们机械、呆板、蠢笨、可笑的特征暴露无遗。剧情带给读者的是笑,是对皇帝大臣们的否定性的笑,读者们此时能发现了皇帝大臣们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一种对皇帝大臣们的蔑视嘲笑,笑声中充满了喜剧色彩,在笑声中提高了与扩展了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
五、崇高悲凉美
“崇高是真压倒善的真与善的动态统一,它往往激起主体力量的高扬。”崇高是一种美的形态。“悲剧是崇高的艺术形态,它以毁灭的形式颂扬人的永生价值。”悲剧也是一种美的形态。悲剧来源于崇高,笔者认为两者叠加起来在文学作品中构成了崇高悲凉美。例如,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我重点引导学生阅读斑羚飞渡的过程,欣赏斑羚的伟大悲壮。斑羚们为了使整个种群免遭灭绝,在镰刀头羊的带领下,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年老和年轻的两拨,一老一少配对,一前一后,一高一低,老的在下,年轻的在上,向悬崖间跑过去,老斑羚为年轻斑羚作跳板。最后年轻斑羚跳到悬崖的对面逃生了。老斑羚却坠落到悬崖底下粉身碎骨。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本文所描述的是动物界的一个典型的悲剧故事,老斑羚是故事的主人公,它们虽然牺牲了,但,年轻斑羚的生命得到保存,它们的奉献却作为永生形象留传下来,使它们的永生价值在毁灭中得到肯定。一代老斑羚倒下去了,然而,斑羚种群的不屈不挠的崇高形象却站立起来了,伟大不只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世界也如此,悲剧性的毁灭,凄风苦雨的生命遭遇,诞生了斑羚的崇高形象,从而使学生们在其身上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六、真善和谐美
真善和谐美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优美,优美行为中的真善和谐统一,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两者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正如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真善和谐美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较高级别的美的形态。课堂教学过程,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
例如:教学《老王》一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美,文中的真善和谐美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风尚的美。主人公老王是一名人力车夫,年老、孤独、体弱、多病,他给“我”家送冰,“代我们放入冰箱”,车费减半;他“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他临死前将节省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老王对“我”的所作所为毫无功利性。体现了老王的朴实、憨厚、真诚、善良、知恩***报。反之亦然,“我”让女儿给老王送鱼肝油:“我”一家经常坐老王的车,帮衬他的生意;老王死后,“我”感到平时关爱他不够。感到愧疚。作者杨绛先生对老王同样是真诚和善良的。老王和“我”的关系纯粹是一种真善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和启发学生多角度发掘作品的美,让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在写作中创造美,用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劳承万.现代美学原理纲要[M].乌鲁木齐:***大学出版社1994.181-207
[2]劳承万,钟明杰.审美与人生[M].乌鲁木齐:***大学出版社1994.1—12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