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季,商代和周初,一年只划为春,秋两季,甲骨文中无夏字,周以后的历法日趋严密,由春秋二季再分出冬夏二季,所以有些古书中所列的四季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如:《墨子 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礼记q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夏字金文写作“”小篆写作“”,“夏”从金文看,其上为头,中为躯干,两侧为手,下为足,像一个挺胸叉腰,四肢健壮的人形,故夏字的本义是“高大威武之人”,从这个义项看,它为一个象形字。
但是甲骨文中没有“夏”字,夏季是从春秋二季中又划分出来的,是后来出现的,那么这就涉及到夏的本义的探讨。出土所见古文字资料的夏字,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时期的秦公钟,或称秦公簋“事蛮夏”的“夏”。上面的摹本构形与《说文解字》一书的小篆夏字很像,页,澹臼,是其基本构成成分。《说文q宀俊罚骸跋模中国之人也。从澹从页,从臼。臼,两手;澹两足也。”且二者对于构形的基本分析是一致的(***一)。
***一1.秦公簋2.《说文解字》
追溯“夏”字形义的发展,***二中所摹甲、金文字的考辩在学界是非常重要的。王国维的看法是:“该字象人首、手、足之形”,即《说文・宀俊贰按右场⑺取⒅埂濉钡摹百纭弊郑是形体像人被称作猕猴的贪兽。王国维的见解很有影响力,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可是近年来华东师大詹郸鑫教授亦主张甲骨文‘’为夏字,他也认为“夏”字的形状像人,但是是一个手舞足蹈的人,突出了“夏”字的舞蹈形象,所以“夏”字的造字本义应该是乐舞的意思。
《尔雅q释古》:“夏,大也。”《方言》一:“秦晋之间,凡物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唐孔颖达注《尚书》说:“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崔思《三礼义守》:“夏,大也。当此之时,物已长大,故以为名。”这里所说的“物”,显然指草木之属。由此可见,先民对夏天这一时间概念的认识,也包含有草木长大繁茂成荫的自然景观。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又加以补充说:“象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指出“夏”是人在夏天四肢的形象,使“夏”的意义更完整。盛夏时节,这种赤足露臂,四肢大张的形象随处可见,似乎人们热得连手脚都没地方可放。“夏”取此义造字,可见夏的本义就是指暑天,所以“夏”字按照这样的理解就是一个会意字。
这几种推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后来引申为伟大之意,上古时代高大的殿宇建筑也叫“夏”。
在东周时期金文、简牍、帛书的文献中,学者们隶定为“夏”字的数量较多,写法也有很多种,多用于人名、地名、职官、季节等。
有的学者将其归为象形、形声两类,指出形声字“夏”主要见于东土六国,会意字主要见于宗周和秦。如上文讲到的秦公簋“事蛮夏”的“夏”,虽然较汉代小篆笔画复杂,但其构子特征仍然显示二者具有密切的演进关系。
那么甲骨文中没有“夏”字这个推断正不正确呢?其实这在学术界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商代的甲骨卜辞当中尚未
发现能够确切认为就是夏字的信息,也有的学者认为从现有的材料中
能够发现一些“夏”字的线索。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停止争论,对于“夏”字的起源也是继续值得探讨的。***三是一张“夏”字形时代演进特征推断示意***,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甲骨卜辞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河南省密县黄寨出土的卜骨字形凸显目、手,字形与“夏”字相近,可能是其早期的写法。
与“夏”有关的文化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比如“夏”与“夏季”,谚语有“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立夏三朝遍地锄”之说,
古代的人到了立夏这一天还会称体重,据说在这天称了体重人在炎炎夏日不会消瘦,老人称体重,称重的人会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碰到姑娘会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碰到小孩儿会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遇到读书人会说:“
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
下面看看“夏”与“华夏”,从字构来看,“夏“字本来指一个强壮英武的中国人的形象,自古以来,世界上各民族都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古代中国人也是如此。上古时代,中原人在经济,文化各方面比周边部落先进,所以很自信,自称“夏”以示自己的伟大,“夏”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称,我国古称“华夏”。如:《孔传》载:“夏,华夏。”孔颖达疏:“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仪之大。”《左传》曰:“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疏云:“华夏有中国也。”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夏”还可以作为姓氏,关于夏姓的来源有三,第一是出自“姒”姓,据《姓谱》所载,周王朝封夏后氏之后东楼公于杞,其余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国名“夏”为氏。第二种说法是为夏侯氏所简化,今甘肃庆阳夏氏即是。第三种说法是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孙征舒,以王父的字“夏”为氏,称为夏征舒,是为陈国之夏氏。此外夏姓在今年按人数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55位。
最后说一下“夏朝”,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关于“夏朝”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唐朝张守节则认为“夏”是大禹受封在阳翟为“夏伯”后而得名。“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为部落名,遂成为国名。中国中原地区从此出现“国家”的概念这便是不少历史学家所认为中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起始。
有人认为“夏”的本义是一个中国人的形象,有人认为“夏”的本义是暑天,这一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后我们对“夏”的本源可以继续深究。“夏”与“夏季”,“夏”与“夏姓“,“夏”与“华夏”,“夏”与“夏朝”,这些与“夏”有关的说法值得我们去继续探讨。(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
参考文献:
[1]古文“夏”字考――夏朝存在的文字见证.曹定云.
[2]夏字形义考.葛英会.
[3]关于“夏朝”得名的研究.李殿元.
[4]夏字形探源.李维明.
[5]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国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