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故乡》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诸多说法的,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为“隔膜说”,是茅盾先生最早提出的。先生早在1921年就谈了对《故乡》主题思想的看法,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小说月报》第12卷第8期)
第二种为“农民问题说”,严家炎、许钦文、张传宗等诸位先生持此观点。如严家炎先生谈道:“《故乡》提出了我国***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农民问题。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年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的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严家炎《知春集〈“故乡”与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三种为“批判辛亥***说”,此观点曾出现在人教社1987年版的初中语文课本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如原课本第三册在《故乡》的注释中说道:“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原教参在《故乡》分析中说道:“作者满怀深情地写了闰土的种种不幸,正是要揭示辛亥***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这种看法显然是把当时农村经济的衰败、破产,把农民的贫困归咎于辛亥***。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故乡》现已编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四册”,新课本中虽然去掉了“辛亥***十年间”等等的话,但新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初中语文第四册》中仍隐约着“批判辛亥***说”的词语。如“用书”在课文分析中写道:“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对《故乡》主题的这三种观点中,“批判辛亥***说”在今天看来显然是受了极左思想的影响,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辛亥***最终因***力量的弱小和中外***派的联合镇压而失败了,辛亥***的领导人和******一直处在同***势力的顽强斗争中,他们无法实施治国方略,也无法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不可能把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归咎于辛亥***。再从历史的角度看,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结束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在中国大为传播,其历史功绩是伟大的。如果要意会地把《故乡》的主题看作是批判辛亥***,这不仅会贬损辛亥***,也有损于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这种观点在小说中找不到可靠的根据,所以,“批判辛亥***说”应予彻底否定。
茅盾先生的“隔膜说”和严家炎诸位先生的“农民问题说”是有道理的,这两种观点在小说中都能找到可靠而充分的根据;但是,如果用其中的一种观点来概括《故乡》的主题,我们又觉得不够全面。所以笔者认为,“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和“深刻反映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这两方面都可看作是《故乡》的主题所在;这两方面综合起来表达《故乡》的主题就比较全面一些。
“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这一思想在《故乡》中是有充分体现的,揭示得很深刻。小说中那长长的一段回忆,一方面反映了那时故乡景色的美好,农民生活的太平,另一方面是着重表现少年时的“我”和闰土那亲密、纯真、美好的友谊。这少年时美好友谊的描写着墨很重,很突出,读来很感人,这样,就和后边中年时的“我”和闰土久别重逢时的“隔膜”、无话可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隔膜”经作者的议论强调,显得很突出,读者也会感到痛心。中年闰土恭敬地、分明地叫了“我”一声“老爷”,就把“我”记忆中那美好的友谊“叫”得模模糊糊了,就使我产生了无限的惆怅与悲哀:“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和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起来了,又使人非常的悲哀。”“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小说中对“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感慨万端,反复地作议论,抒发悲哀的感情,又殷切地希望后辈们不要再隔膜,不要再过眼前这种痛苦的生活。由这对隔膜的着力描写,反复议论抒情,就可看出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是要突出显现人与人之间不了解、隔膜这一现实的。
造成这人与人之间隔膜的原因,茅盾先生说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这说法在小说中也是有可靠根据的。闰土几次叫“我”老爷,母亲听了后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闰土却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由这母亲和闰土的对话,揭示出他叫“老爷”的原因——是懂得规矩,按规矩称呼行事。这规矩是什么呢?就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也就是阶级观念。
严家炎等诸位先生的“农民问题说”,认为《故乡》的主题是深刻地揭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示农民极度贫困的社会根源,引发人们对农民问题的注意,这个观点在《故乡》中也是有充分体现的。《故乡》中中年的闰土,不仅是受着传统等级观念的严重束缚,精神显得拘谨、麻木而又迟钝,而且精神上是非常的痛苦,整个的人是非常的穷困潦倒:“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里出现的中年闰土,和少年时的闰土相比,不仅仅是自然的生理上的变化,而且是鲜明地刻着穷苦的印记。这样的穷苦在“我”的心里也同样引起了强烈的震颤,也使“我”非常的悲哀。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鲁迅先生对闰土穷苦的描写也是非常突出的,对他的穷苦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并通过闰土的话及“我”和母亲的叹息,从多方面揭示了农民穷苦的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农民穷困破产的诸多原因中,多数是社会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苛捐杂税,***阀混战,社会秩序混乱,地方恶势力横行等等。这些社会原因不除掉,农民是没办法过上好日子的,工人、商人以及知识分子等都过不上好日子。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鲁迅先生也揭示了“多子”这一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多子”在旧中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是相当普遍的,“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也相当大。联系到我们今天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鲁迅先生70余年前在《故乡》中提出的“多子”问题应不是一个小问题。
《故乡》中对闰土穷困境况的描写是很突出的,但又不是孤立的,而是把闰土的贫困置于广大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凋敝的大背景下。小说开头第二段对故乡景色的描写,就是一幅色彩很浓的、广阔的农村经济荒凉***。“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放在深冬阴晦而苍黄的天底下,放在鸣鸣作响的冷风中,尤使人生凄凉之感,这怎能不使人想象出村里老百姓穷困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浑身瑟索着,未老先衰,苦得木偶人一般的闰土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闰土是很穷困的,其他的农民怎样呢?小说中也是有透视的。“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由这些人的偷东西,不也透视出他们生活的窘迫穷困吗?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以及议论抒情,无不在形象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中国农村和整个社会处在严重的衰败贫困中,闰土的极度贫困不是偶然的,他是当时社会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说,鲁迅先生在《故乡》中不仅是通过闰土这一典型形象来深刻地反映农民的极度贫困,而且是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来反映这一问题。这就给人们指出,必须改变这种现实,必须创造新的生活。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作文的构思就如同设计建筑***纸一样,它直接决定未来笔下作文的优与劣。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应追根溯源,从构思入手,根本性的解决相应的问题。
构思是对一篇文章的整体、全局的把握与设计,也是对学生思想水平与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没有一定的思想积累和对艺术形式美的感悟,构思是无法进行的。准确来说,构思就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的表现方式。体验是构思的基础,如果学生不注意生活积累,不提高生活体验,不能够发挥自我主动性,很难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写作。
文章在构思中应注意处理两大要素,即主题思想和最佳的表现方式。主题思想决定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反过来,表现形式又能够使主题思想表现得更鲜明。因此,构思就是合理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出有别于他人的创造性。
二、心中要有美的范式
“范式”可理解为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基本认同的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和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等。
所以,运用美的范式,就是对所选的材料作分解和组装,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用、修辞及艺术手法的使用、整体结构的安排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使之合理化、有序化、审美化。这个过程,体现出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要在阅读美文时,有针对性地加以提取,不断积累,达到创造的层次。
三、让思想成为构思的灵魂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思想积累,但更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积累的层面,缺乏视野,缺少科学性的验证,没有相应的方***的知识补充,所以很难有一个“大人生、大境界”。如果从社会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现代社会大多倡导社会价值多元化,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学生思想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又如何期待学生在作文这片天地能展示多少“真性情、真自我”呢。
同样,在反思以往教育思想时也不难发现,语文学科承担的***治层面的教化功能比重过大,忽略了鲜活个体生命的存在。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在学习、生活中很难或者很少有机会表达,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学生的双面人格。所以,应该牢牢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挖掘学生内心深处最纯粹、最本真、最美好的东西。用这份美好浸润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主流价值体系解读他们的生活,积极建构属于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新思路建立在旧思维的破解与转换上,构思要从文章结构模式的植入中突围
在常规作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中安排了审题立意、确定文体、构思选材等几大环节。但是学生的作文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是模式化倾向严重,仅仅解决了文章结构问题,但缺少真实情感,僵化死板;二是即使饱含深情,用心为文,在阅卷老师看来,依然平淡乏味。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训练的效果为何不是预想的那么显著呢?
一篇优秀作文大体来说包含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部分,二者缺一不可。僵化的作文模式压制了很多学生原本鲜活的生命气息,一篇作文的写作就像在戴着镣铐跳舞,痛苦自不待言。甚至很多学生在习惯这种作文处境之后,为文构思时思维的兴奋点集中在篇章结构即文章模式的套用上,忽视了***思考而缺乏思想性。而那些试***冲破牢笼的考生,又没有找到作文中思想情感表达的恰当方式,效果不明显,于是就形成了上述问题。
针对这一根源性问题,学生应如何处理文章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学生所注重的结构模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呢?简而言之,思想是核心,也是作文构思的思维起点,艺术性要紧紧围绕文章传达出的思想而选择合适的方式,其中就包括文章的结构模式。这就要求学生在构思时要遵循思维顺序――先主题思想,而后再考虑结构模式和艺术手段。至于艺术性实现的途径,包括语言、修辞、句式、表达方式以及整篇文章结构等要素。也就是说,要使学生的思路定格在“主题思想――文体确定――材料选择――技法设计――谋篇布局”这条主线上,才能突破滥俗模式,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1. 认真审题。
中考作文最大的忌讳是草草审题,草率下笔。可以说审题是任何作文的关键步骤,如果你都不知道出题人想要你写些什么,或者什么才是本次作文所提倡的,赞同的,而写出了主题思想与之相反的作文,那么你肯定是低分作文。
近些年来的作文要求,很多都是目前社会上流行,或者热门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的答案一般都是偏向真善美的,或者是国家提倡的行为,因此考生切不可过于个性,而提出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想法。要尽量使作文的主题靠近正确而非大众的结论。
2. 开头要简洁,要用适当长短的文字,快速的说明问题。
作文的开头是整篇作文的面孔,即要用较短的文字,迅速给你的作文写一个素描,表明本文对话题的立场,要使看卷的老师通过第一段文字,就可以知道你在整篇文章中的主张是什么。要避免在开头有那种是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说法,或者有议论没结论的写作方法。
3. 作文的第二段是对第一段思想的承接和发挥。
在这一阶段,考生可以用简练的文字,说出为什么要有第一段这样的主张,或者批驳其他假设的错误观点。这一段的目的是给考官看你立论的根据,还有所认识的文章主题思想都有哪些对立面。
4. 第三段最合适举例正面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没有例证的论文是没有味道的作文,很显然,如果都立论正确的作文,文章里包含的主题思想是相近,如果没有例证的区别,很多人的作文会雷同或相似。因此考生一定好列举一些典型,而新鲜的例证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5. 第四段适合列举反面的例子,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面支持。
正反对应的证明,对于议论文来说很能增加其论证的精彩性,也能补充论证的从分性,是论证更加全面。
6. 第六段适合总结结论,将结论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论证。
7.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结束文章。
以上就是一个规范的论文的写作方法,只要考生对作文材料分析准确,然后又能按照这种套路来写作,那么这就已经是一篇成功的中考中文。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策略;主题思想
中***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7
一、阅读理解的涵义及其训练的目的
阅读理解是十分复杂的过程,要正确理解一篇文章,不仅要正确识别它的书写符号,还要根据语境赋予书写符号以适当的含义,并且要充分运用语言的与非语言的知识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进行贤ǎ以达到理解、欣赏或评价的目的。因此,一个熟练的读者在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与语法知识外,还要有比较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一边阅读一边进行猜想、推断、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综合本领。
总的来说,阅读训练的目的有如下两点:
1. 提高学生对书面外语的阅读能力,即懂得按照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及提高阅读的速度。
2. 提高学生对书面外语的理解能力,包括获取具体信息的能力,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推理与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阅读内容给予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为了理解,阅读能力是正确理解的基础,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深化。这是阅读与理解的辩证关系。
二、阅读理解的层次
阅读理解按照从低到高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 字面理解层次。读者的理解仅限于阅读材料字面上的意义,如辨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人物特点以及它们与事件的因果关系等。
2. 推断性理解层次。读者根据文章结构及作者提出的观点,从字里行间推断作者没有明言的含蓄内容。
3. 评价性理解层次。作者凭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对阅读内容作出分析与评价,这是阅读理解中最高的层次,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在思想观点上的交流与交锋。
三、阅读策略
如何提高阅读理能力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现就其中最重要的“主题思想的确定”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主题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也是作者自始自终要说明的问题,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能否抓住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读者总结、概括和归纳事物的能力。把握了主题思想也有助于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因此,考查并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关键,阅读理解首先是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确定主题句。确定主题句是获取段落主旨大意的一个有效办法。主题句一般有如下特点:1. 表述的意思具有概括性,相对其他句子而言,这种句子概括性最为明显;2. 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简洁明了,一般不采用长句难句;3. 段落中的其他句子是解释或扩展主题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使内容层层铺开,步步深入。
一般来说,在有主题句段落中,主题句位于段首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在确定主题句时,我们首先应该注意段落句。分析步骤是:考查首句与第二句或第三句之间的关系。如果从第二句开始对首句进行说明、议论、或描述,则表明从第二句起是支撑句(supporting sentences),从而判断首句为主题句。科普题材的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及新闻报道等大都具有这一特点。
例:Television is addictive. For example , when a set breaks, most families rush to have it repaired, often renting one if the repair process takes longer than a day or two. When “nothing is on tv”, people experience boredom with their lives, not knowing what to do with themselves. Perhaps the best example of television addiction was an experiment in Germany, where 184 volunteers were paid to go without television for a year.At first, most volunteers did well, reporting that they were spending more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 reading, and visiting friends.Then, within a month, tension,restlessness, and quarreling increased. Not one volunteer lasted more than five months without a television set. Once the sets were on again, people lost their anxieties and returned to normal.
本文开门见山,第一句便是主题句,也是本文的主旨,其他各句都是围绕主题句展开的论述,是给出事例证明电视使人上瘾这一中心思想的。
当主题句位于段落中间时,开段的句子大都引介主题的作用,即表述段落要论述的主题,而主题句则由随之引出的句子来表达。
例:A child who stays up too late is often too tired to be successful in school. A child who is allowed to eat anything he wishes may have bad teeth and even suffer from malnutrition. Children who are rude and disorderly often suffer pangs of guilt. Children who are disciplined are happy children. They blossom in an atmosphere where they know exactly what is expected of them. This provides them with a sense of order, a feeling of security.
本文是关于儿童行为规范的。作者先通过列举一些不良的现象引出所要探讨的问题,即守规矩的儿童才是幸福的。这是本段的中心思想,也是主题句。接着,又从下面论述有规矩的益处。
位于段末的主题句通常出现在以归纳法写的段落中。在这样的段落中,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括性的句子居后,并以此收段。因此位于句末的主题句往往根据上文所陈述的细节推出结论,归纳出要点,或者总结出观察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常常用主题句表述。而一篇文章是由不同的段落组成的,在确定其中心思想时,我们应首先用找主题句的方法确定各个段落的主题句,然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时,我们通常用快读的方法,从头至尾将文章浏览一遍,注意不要因个别词、句难而停下来。要从上下文的连贯意思上来理解全文,确定全文谈论的是什么主题,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有关这个主题我们了解哪些情况等,然后利用逻辑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扩展延伸 文化素养 提升手段
伟大的思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①陶行知先生对待教育的态度一直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所以我们在讲好语文课文的同时,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扩展延伸能力。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扩展延伸的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扣紧课文,扩展延伸,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扩展延伸是相对语文课文和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脱离课文及与课堂,也就不存在扩展延伸了。所以扩展延伸是在教好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那我们应如何就语文课本的内容向外扩展延伸呢?我觉得可以按照平时分析课文的方法,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文章的主题思想
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对所选材料进行加工、提炼,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揭示人物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质的有机载体。同样的主题,不同的作家表现出的思想总会有所不同。相同的主题,不同的读者表现出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每篇课文的主题,进行比较分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更好地掌握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同样是思乡主题,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却是不一样的。由课本的《夜雨寄北》延伸到课外的《月夜》,更能揭示李商隐所要表现的感情。
而我在讲《变色龙》这一课时,为了进一步深究文章的主题思想,设计了两个问题:(1)假如赫留金也有一个强劲的后台,结果会怎样呢?(2)假如狗的主人只是个普通百姓,结果又会怎样?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而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思想也应该能说出一些。
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扩展延伸题,既能让学生掌握这篇文章的主题,也能让学生学会针对同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感情的方法,扩展学生的视眼,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文章的内容情节
情节是文艺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作品中描写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整个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扩展延伸,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在讲《窗》这一课时,针对戛然而止的结尾,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延伸故事的情节:(1)设想一下,当不靠窗的病人看到窗外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2)假如,这个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位不靠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通过这样的扩展延伸,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文章的文体特征
文章的文体不仅仅是指文学体裁、语言、风格和结构,更是时代、作家、体裁、语言风格的综合体。不同的文体应抓住其不同的特征来扩展延伸。
现在我就议论文这一体裁来说一说依据文体来做的扩展延伸,议论文的论点和论证方法是议论文的关键,也是掌握这一文体的钥匙。在《敬业与乐业》中有一观点:“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观点,我设计了一个扩展延伸题: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像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这一问题的延伸,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中的观点,更好地体会劳作的平等、人与人的平等。
4.作家的生活经历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都是古今中外的著名作者的文章,可窥一斑不等于就知全貌。我们在讲课时,不妨举一反三,向学生介绍这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因为作家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他在不同时期写作的风格也会有所差异。我们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生活经历,进而深刻理解课文,扩展知识面。
我在教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看了她的精美散文《哭小弟》和《丁香结》,以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看出她写作时的细密从容及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宗璞笔下的故事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印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感。
对于一些文学名人,我们还可以看一些关于他们的个人传记及他人的评析,这能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物,这样才能让学生跳出课本,兼容并蓄,真正做到扩展延伸。
二、跳出课本,了解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朱永新先生说:“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②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但语文的实践性很强,课堂上不能局限于对课文的教学,而应跳出课本,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跳出课本,进行扩展延伸的方式应多样化。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提高文学修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除了阅读外,我们还可以创办一个校园文学社,社团里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限时文学创作竞赛、专题演讲比赛、文学辩论赛等)。我校就创办了一个这样的文学社团——舞文社,我们也时刻想着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
2.跳出课堂,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生活中去。
贾志敏老师在《症结何在》一文中提出:“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教。”教学生应该都抱着这一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扩展延伸的好处并懂得怎样去扩展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做扩展延伸的兴趣,真正做到积少成多,达到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万万不能机械地模仿别人或照搬教参,而应结合实际、结合不同的学生实际去设计不同的扩展延伸,既要抓住课本,又应跳出课堂。
注释:
①陶行知教育名言《教学方法篇》.
②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课程·教材·教法.
参考文献:
[1]吕玲玲.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2]贾志敏.症结何在.
[3]杜甫.月夜.
[4]宗璞.哭小弟.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乡土电影 现代影像 叙事 农民形象
从早期的《黄土地》、《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到后期的《美丽的大脚》、《暖春》、《那山、那人、那狗》等,乡土电影总能通过影像叙事散发出艺术审美与人文关怀的魅力,带给受众感动与思考。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民主化和传播技术的飞速演进,艺术似乎正走出传统的美学功能,而融入日益商品化、消费化和娱乐化的大众生活中……在这种文化产品的商品化转向中,艺术的传统意义和功能受到质疑,而且较之于我们的前辈,现代人更喜欢感受和追求视觉的。”①在现代影像的视觉狂欢中,以乡村为主要叙事场景、农民为叙事主体的乡土电影却逐渐走向沉寂,而以华丽的视觉包装、强大的演员阵容等取悦受众的商业电影逐渐吞噬了人们曾经的乡土记忆。在市场化的冲击下,乡土电影的发展陷入了低谷。反思乡土电影的发展现状,创作者如何通过现代化的影像方式呈现传统的乡土文化,并实现乡土电影的艺术审美与人文关怀的功能是其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笔者将着重探讨乡土电影如何借助现代化的影像叙事实现成功的传播。
一、诗意化的叙事镜头:行走在主观与客观之间
博格认为,“叙事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为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②事实上,尽管创作者在乡土叙事中尽量规避自我,努力还原客观世界,但由于故事内容、创作者主观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乡土电影的影像叙事总会带有某种主观倾向,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叙述者所控……被所给的或故意未给的信息所控制了”。③实际上,受众最终在荧幕上看到是经过创作者主观选择和创作后的电影镜头,而这种携带着创作者主观倾向的镜头又来源于现实世界,是基于客观现实的艺术创作。因此,乡土电影的叙事镜头往往行走在主观与客观之间。
1、镜头的客观性:镜头前的物质世界呈现
电影的叙事镜头具有客观性是因为镜头前的影像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这种物质影像是无法通过意识传播的。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是通过镜头语言这种画面形式去刻意追求的直接表象,受一定客观条件制约,因而,人们才能够比较容易地透过这种外部的画面语言纪录看到拍摄者的内心活动”。④乡土电影中的乡土风貌与农民形象分别以景、物、人的影像呈现在镜头里,如电影《那人、那山、那狗》中反复出现的群山、小狗、石板路和溪流等镜头,这些镜头不是导演虚构出来的而是对现实农村风貌的客观还原;而电影《黄土地》中勤劳善良的翠巧、封建保守的翠巧爹等农民形象也能在现实农村中找到生活原型;电影《红高梁》中“颠轿”的经典戏份则是对当地乡约民俗的影像还原。叙事镜头的客观性不仅能够唤起受众的情感认同还能通过拟态现实的镜像功能引导受众进行文化自省与反思。现实农村的物质世界显然是乡土电影的影像素材,是电影叙事镜头的文化模板。乡土电影只有尊重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忠实地表现与传承乡土文化,才能引起受众的心灵共振与情感认同。
2、镜头的主观性:镜头后的意识形态操控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影像叙事,电影创作者往往需要对镜头画面进行主观选择和艺术处理,而影响这种主观操控的则是创作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包括创作者的***治倾向、文化素养以及艺术灵感等,事实上真正掌控镜头“命运”的正是这些镜头后的意识形态。乡土电影的影像叙事虽然是对现实农村的镜像反应,但是由于镜头视角以及电影自身叙事内容等种种的限制,注定了它的影像叙事不可能全面地反应农村***景,也不可能对乡土生活的叙事面面俱到,而最终能够出现在镜头中的乡土影像则是创作者主观选择的结果,体现了创作者个人的思想观点。电影《那人、那山、那狗》中的群山、小狗、石板路等镜头是现实农村中的客观事物,但为何偏偏选择这些景象作为叙事镜头,这显然是创作者主观选择的结果,这些客观存在的物象经过主观选择后被赋予了诗意化的符号意义,是创作者表达情感思想、加强叙事功能的主观性镜头。
只有当创作者平衡好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主观叙事与客观叙事的火候与技巧,才能提高叙事镜头的艺术性与文化性,才能最终通过诗意化的镜头满足受众的审美趣味,提升受众的审美情操。
二、理性化的主题思想: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如果说乡土电影的影像叙事给予受众的是一种对乡土生活的感性认知,那么其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则是对全片的理性认识。然而,在市场的冲击下,不少乡土电影逐步沦为追求视觉的商业品,而对于主题思想的把握与表现则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浮躁感,有的乡土电影在主题思想的表现上则过于理想化,结果反而造成事实失真;有的则为了戏剧性将现实性无限夸大,导致了人文关怀的缺失。理性化的主题思想应该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合理把握二者的表现力度。
1、理想型主题思想构建的文化自信
理想型的主题思想往往具有一种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文化力量,这种理想型的主题思想自动过滤掉了现实社会中黑暗残酷的一面,将叙事的着力点放在了弘扬与讴歌社会的主流意识,赞美与颂扬典型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上,通过这种正能量的传递给予受众文化自信与精神慰藉。乡土电影的主题思想应该具有人文关怀与道德情怀,通过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美好和谐的生活***景建立受众对乡土文化的自信。电影《红高粱》虽说是以悲剧收场,但贯穿全片的却是轰轰烈烈的个性***与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怀,影片通过人性的光芒让受众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一种理想型的主题思想。
2、现实型主题思想促成的文化反思
现实型的主题思想是一种敢于针砭时弊,对现实社会中的假、恶、丑进行道德审判与文化反思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将叙事镜头更多地对准了现实社会中残酷的一面,通过批判的眼光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从而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反思。乡土电影的主题思想应该具有这种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样才能让受众在残酷现实的境况中自我反思与不断进取。电影《黄土地》将叙事镜头对准了还未***的陕北地区,通过一位八路***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封闭、贫困的农村,压抑的影像构***与的真实的乡土叙事揭示了未***地区的农民所处的困境: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极度贫困与匮乏。这种主题思想因为现实性而深刻、震撼,从而引起受众的文化反思。
乡土电影应该在感性的影像表达之后积淀出理性的思想精髓,而这思想还应嵌入内心,发人深省,这就需要理性地阐述与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平衡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保证乡土电影的主题思想既要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受众获取人文关怀与精神慰藉,也要以审判的视角关注社会现实,敦促人们进行文化反思。
三、立体化的农民形象:多维度的审美视角
乡土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凝聚着深刻隽永的人性意蕴和思想内涵,它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乡土电影的农民形象离不开社会时代,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内化;另一方面,乡土电影中农民形象的塑造直接关乎着作品对时代生活、时代精神的把握程度。然而,许多乡土电影在农民形象的塑造上往往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乡土叙事中长期形成的农民个体形象的脸谱化、符号化;另一种则是受众对农民群体的“刻板印象”。
1、摘除“人物脸谱”,塑造真实、丰富的农民形象
在文艺创作中,人们常用“脸谱化”比喻人物刻画的公式化倾向,即是好是坏是什么性格一眼就能看出来。显然,人物的脸谱化局限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演绎与故事情节的精彩叙述。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作为参照原型,而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复杂性与多面性,这也应该成为艺术创作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即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应该是一种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先进性也有落后性的立体化人物。比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张慧科一开始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差学生”形象,可在城市流浪归来后的他则成了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学生,张慧科形象的复杂性、多面性与外界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这种立体化使艺术形象更加饱满与鲜活。这种多维度的视觉模式不仅打破了原有的“好人始终是好人,坏人一直是坏人”的固有审美范式,还建立了一种通过多角度全面考察、评价人物形象的辩证主义审美范式。
2、消除“刻板印象”,塑造全新的农民形象
一提到农民,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是愚昧无知、因循守旧、封建迷信等负面形象,而勤劳善良、勤俭节约等正面形象却被掩盖了。这种对农民群体的固有偏见并非是空穴来风:一方面,不少农民身上的确实存在着这些缺点,另一方面则是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形象的负面传播,久而久之也便对受众造成了一种“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由李普曼于1922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刻板印象就是“将各种形象组织成一些固定和简单的分类,并用来代表所有人的方法”。“刻板印象虽然能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单的参考标准,但同时也阻碍了人们对事物的全面理解。”⑤李普曼还特别强调了大众传媒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印象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如电影《暖春》就成功塑造了一大批善良淳朴的农民形象,这种正能量的传播有助于消除受众对农民群体的“刻板印象”。
乡土电影应该摘除人物“脸谱,”实现人物形象的立体化和丰富化,同时还应在充分接触、了解农民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以宣传农民的正面形象为主,重新塑造全新的农民形象,消除受众对农民群体的“刻板印象”,最终实现乡土电影的人性关怀,传播社会正能量。
结语
乡土电影的影像叙事应该通过诗意化的镜头呈现客观物象,传达创作者的艺术理念;通过理性化的主题思想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使受众获取文化自信,进行文化反思;通过立体化的、全新的农民形象使乡土叙事更加真实与精彩,最终实现艺术性、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和谐统一。在现代社会,乡土电影如何通过现代化的影像传播理念进行乡土叙事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长期性课题,而本文只是做了一些初步探究,更多的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与思考。
参考文献
①刘婷:《影像叙事》[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06
②[美]博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③[英]马克·柯里 著,宁一中 译:《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
④石革新,《电视镜头的主观性与客观性》[J].《当代电视》,2006(1):69
⑤贾冰:《媒介农民形象塑造——兼论媒介农民形象镜像中的***府形象》[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7篇
梁增红,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语文学科中心组组长。近百篇,出版专著1部。现任教于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高建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州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学科中心组核心成员。现任教于常州外国语学校。
吴国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学科中心组核心成员,常州市骨干教师。有多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参与编写教学专著多本,多次承担常州市期中、期末统考语文试卷的命制和审稿工作。现任教于常州市清潭中学。
王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常州市骨干教师。在省级刊物上数篇,并有多篇文章获部级、省级奖项。现任教于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凌婷,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在省级刊物上数篇,多次在全市开设公开课。现任教于常州市河海中学。
我们现在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变化多端的信息时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往往取决于他捕捉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读书也是如此。读书如披沙拣金,我们要想从书海中搜寻到最有价值的东西,就要学会浏览,练就“一目十行”的本领,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一眼扫过去,就能立刻辨别出重要的与不重要的部分,并找出核心部分。这样读书,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阅读时,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读”和“怎么读”。先说“为什么读”。实际上,阅读能力是对书面文字的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以实现个人理想、丰富自身知识及开发自身潜能为目的,以便个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国际学生评价计划(PISA)不再把阅读能力仅仅看作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掌握的能力,而是认为阅读能力是学生在各种情境下,与同伴及社区进行互动,不断扩充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能力。再说“怎么读”。怎么读,就是阅读方法的问题。阅读方法既有朗读、默读、精读,也有略读、浏览等。迅速捕捉阅读信息,即所谓的“速读”,意思就是需要学会“略读”和“浏览”,这两种阅读方法都是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指粗通文本大意,而“浏览”意在提取信息,两者的目的和方法不尽相同。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所要关注的。略读和浏览的优势都在于快速地捕捉信息,发挥人的直觉思维的作用。略读比较适用于课外阅读以及课内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浏览的形式则大多为“扫读”和“跳读”,关注文本中的题目、作者、序言、小标题、段落的起句和结句,以及插***等非文字信息。这两种阅读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得很普遍,是判断是否读懂一篇文章的最基本的标准。而所谓的提取“信息”,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能复述叙事作品的大意,还要能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既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记叙类的文章,主要通过所写的人物、事件和景物来表现主旨。具体分析时,我们除了可以分析文章中描写的人、事、景外,还有一些规律可供借鉴:
一是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有些记叙文的题目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作者的意***。
二是从分析开头入手。有些文章在开头就点明题旨,或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或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对于这类文章,可以从分析开头入手来归纳文章的主旨。
三是从分析篇末入手。篇末点题,是记叙文常见的写法。通过分析篇末内容,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能把主题思想概括得更加准确。
四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语段入手。记叙类的文章,常常会借助议论和抒情直接表现或深化主题思想。抓住了这些内容,就抓住了归纳中心意思的关键。
五是从分析文章的线索入手。有些记叙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文中的材料都由这条线索贯穿,只有抓住了这条线索,才能准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中,鲁迅的《藤野先生》以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为主线,以自己的爱国之情为暗线,道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体现了藤野先生正直、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饱含着强烈的爱国热情。《生命与和平相爱》表现了戴维的优秀才能。通过阅读,我们要能认识到犹太人的民族精神,了解犹太人的才能和愿望,从而体会文章内涵丰富、语言凝重的特点。从《热爱生命》中,我们则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坚韧卓绝的生命意志,了解到生命的可爱,从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享受生活》是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享受生活的一支动人的生命赞歌,阅读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审美感受。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的整体构思就像建房子一样,先要设计。建设一栋大楼,须先有总体设计,绘出***纸才能动工。论文的整体构思,就是对论文的整体进行全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的基本思想或基本目的以及如何体现。(2)论文的结构、层次、大小标题。(3)论文的字数,各部分之间的份量所占篇幅的比例,论文的结构如何均匀。(4)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典型材料、数据。(5)论文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什么人,文章如何让人明白、易懂,从什么地方着手才易于被读者接受。(6)论文可能预计产生的诸种效果。论文构思的原则:(1)紧扣主题,突出中心思想;(2)思路清晰、明确;(3)条理清楚、层次分明;(4)前后一贯,合乎逻辑;(5)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6)材料、观点不重复,不颠来倒去;(7)符合客观实际,读者能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8)有一定的通用性、可比性。
二、论文思想材料的排列组合
论文整体构思之后,对具体思想材料要进行排列组合,这是属于微观构思。尽管论文的写法千变万化,但思想材料的排列组合不外乎三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凡涉及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合。它以时间性词语作为标志。整篇论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不多,这类论文往往带有历史阐述的性质。论文中的某一部分以时间顺序为排列组合材料的则相当普遍。二是空间顺序:凡涉及事物各局部的位置关系的材料,都应该按照空间顺序排列组合。它以方位性词语作为标志。论文中整篇以空间顺序为主线索的很少见(常常是某种科技性设计)。它多见于论文局部,带有说明的性质。空间顺序的安排,实际上就是描述的层次。表明事物空间关系的参照点或对照物,必须是一个实体,如“屋”后,“校园”西侧,“武汉”郊区。三是逻辑顺序:凡解释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关系和规律的材料,都应该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我们常见的论文中,小至段内层次,大至全文结构,大部分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组合的。逻辑顺序是论文排列组合的基本形式,它既体现在一段之中,也体现在整篇的各层次之间。一篇论文的思路,就是思想材料的合乎逻辑地排列组合。以上三种排列组合的方法,在论文中常常是综合运用的,单一使用是不多见的。
三、对论文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与综合
论文经过整体构思和思想材料的排列组合之后,已经显现出它的基本轮廊,为了使论证有力,内在逻辑性强,结构更严谨,还必须对论文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论文写作中极为重要的逻辑思维方式,也是论文的主要结构形式,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两种能力。论文写作是一个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它是一种以获得新的成果为目的的思维活动。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因而分析与综合在论文写作的思维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分析与综合是一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概念。没有分析,没有对整体的分解,不从整体中分出个别的环节和方面,思维是不可能的;没有分析,我们既不可能抽象,也不能推理。然而只有分析,没有综合,不能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分析也没有意义。分析是对综合而言,以综合为对象。分析与综合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的认识阶段,而是在认识的每个阶段上,都是在统一中实现的,反映着部分和整体的联系,离开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是不断地、螺旋式进行的。这种分析与综合的反复循环过程早在搜集资料、研究资料阶段就已开始,论文主题思想的形成和结构的定型,都是认识上多次反复的结果。分析与综合虽然二者不可分割,但各自仍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分析,即分解事物的能力,由整化零。其意就是把一个整体剖开,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细细察看内部结构、个性、特征。分析的方法,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进行***的研究。我们对事物的分析,是以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为前提。我们总是先有对整体的一般概念,并以它为依据,然后才能分解出各种要素。在论文写作中,依据就是论文题目或中心思想。分析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一是扩大思路。根据专题或题目需要,确定分析角度,从而分解出论文所需要的方面与属性,进而扩展思路。二是深化认识。分析总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范围就有不同的分析。专业论文写作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限制着分析的范围、角度和标准。限制的条件使分析的范围不断缩小,同时也使分析的内容不断明确,思考更加集中。唯其集中,分析才能深入,认识才能深化。三是揭示本质。通过分析能揭示出事物各部分或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四是突出主题。随着分析的深入,便会淘汰论文中那些非本质的、偶然的、枝节的因素,从而突出主题的基本思想。五是理顺关系。通过分析就会使问题归类,形成项目,材料依据项目排列有序,思想条理化。所谓逻辑性,就来自分析的精辟、周密、有条理。综合,即整体认识事物的能力,由零化整。综合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不是把部分简单地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对事物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论文写作不仅全篇需要综合,各个层次也需要适当地综合。综合在论文中承担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准确而概括地表述作者的认识;二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综合好像论文的“窗口”,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脉络。由于综合在论文中的特殊作用,所以它在论文的结构上占有显著位置。从全文的结构看,综合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1)绪论或导言。它是全文的开头部分,担负着引导读者的任务——提出问题、点明论点、概述论题范围、说明主题思想、交待写作目的等。它除了表达全文的总观点,还常常包括一些引导性语言。例如提出某种现象,摆出某种矛盾。(2)总结。通常表现为文章的结束语。但总结并不都是文章的结束语,也不是每篇论文都需要总结。若以总结形式概括全文,要注意与绪论、导言不要雷同,或是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使总结比绪论、导言深入一步。(3)小结。如果论文比较长,或内容比较复杂,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使他们获得的印象清楚而有条理。有时还要及时作小结。小结处于文章的中间,作者对于整个问题的论述还没有终结,因此小结性的段落有时只需概括上文,有时还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论文经过分析与综合,内容已基本整理就绪,骨架已经建立,下步就转入论文撰写阶段。论文的撰写,一般包括编写提纲、写初稿、修改定稿。构思是论文的隐形阶段,撰写论文则是显形阶段,也是成果的成型阶段,这是最重要的阶段,前面的工作都是属于论文的准备工作,只是撰写论文才是真正出成果。
四、编写提纲
当整个论文构思比较清楚,轮廓已显现时,就意味着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编写论文提纲的时机已成熟。事实上,论文提纲的编写并不完全是在论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才开始的,而是与准备工作同时进行的,并贯穿于论文写作全过程。编写提纲,不是收集资料或构思的终结,而是收集资料与构思的继续。编写论文提纲是一个整理思想、疏通思路的过程,也是自己思想与观点系统化的过程。编写论文提纲的目的,是为论文画出蓝***,设计一个写作框架,使主题思想与内容能够用一种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1905年4月,列宁写了《五一节传单提纲》初稿,后修改定稿。列宁在《给印涅萨•阿尔曼德的信》中说,“提纲确实是必要的。”“写得详细些”,“思考周密些”。编写论文提纲对写作影响极大,论文的精神就在纲目、构架之上,所以许多人重视提纲编写,并不继修改、补充。当然编写提纲也不是论文写作的必经阶段,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些人不喜欢提纲,直接写初稿,在初稿上反复修改,这也不是不可。还有些短的论文,不一定都要编写提纲。编写提纲的作用:(1)把论文写作阶段所考虑的内容、问题,以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落实到纸面上,也可以说是把一个复杂的思想***表化、条理化。然后再通过检查、思考、仔细推敲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周密,想要表达的问题是否能说清楚、说明白;还有什么问题不妥当,说理不清,论据不足;从反面想想还有什么漏洞、空子可钻;(2)通过编写提纲,把构思过程中考虑或认定的内容再过滤一遍,进一步深化观点,丰富内容,完善结构,加强内在逻辑性;(3)提炼材料。根据论文的观点,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取舍、提炼。取其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考虑安放何处,舍其用途不大、可有可无的材料;(4)腾出思维空间。编写提纲可把已考虑成熟的问题存储于人体之外,这样既可以防止忘记,又可以腾出思维空间,考虑更多的问题;(5)为撰写论文初稿提供详细的依据、思路。编写论文提纲,没有什么固定格式,繁简程度视实际情况而定。
五、撰写初稿
撰写初稿是论文写作的关键阶段,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务必努力使论文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开的花不是鲜艳的花、香花,结的果不是硕果,那么前期劳动就尽付东流,或白白辛苦一场,或投入多,产出少、效益差。因此必须集中精力,一鼓作气,抓紧抓好,形成产品,千万不可半途而废。撰写论文初稿,仍是一个绞尽脑汁,紧张思维的过程。它以拟定的论文提纲为蓝***,为依据,把论题、纲目、观点、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展现个人思想观点的过程。初稿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质量。一般来说,一篇论文包括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论述五个要素。论题即题目,论点即观点,论据即材料,论证即立论的方法和层次,论述即文字表述的本领和技巧。为了保证论文质量,在撰写初稿时,必须在上述的五个方面多下功夫:(1)论题要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一篇文章最好是一个主题,不要二个或多个主题,多主题的文章是难于写好的,文内的论证论述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和材料不要写进去;(2)论点要准确、鲜明。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有准确而鲜明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而不是自己臆造的。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总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要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并系统地提出和阐发自己的新见解。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就在于发掘和揭示别人未曾提出的问题或未曾论及的观点;(3)论据要充分有力。论文不仅要有鲜明的论点,还必须有丰富的真实可靠的材料,从多方面加以论证,才显得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写论文最忌空话连篇,或者有观点无分析,或分析不深不透。所以论文要力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运用材料时要注意目的性、典型性和真实性。如果目的性不明确,材料和观点就统一不起来,对不上号;如果使用的材料不具有典型性,就缺乏说服力;凡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偶然发生的事例,不确切的数字,不可靠的历史资料,一律不应写入论文。要防止以偏概全;(4)论证应分析细致,逻辑严密。要根据论文的论点,运用经过选择的材料展开论述,层层深入,层层扣紧,做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论文从开头、主体到收尾,各个部分、各个段落、各个句子之间、结构、布局和叙述都要逻辑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不能有漏洞,不能自相矛盾。写好一篇论文不能只着眼于主体,还要注意开头和收尾。对大小论点,都要细心琢磨,避免发生前后重复;(5)论述应做到语言文字表达正确、通顺、简炼、鲜明。
六、修改与定稿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9篇
1.1.主题:通过资料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作者头脑中会产生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这时,便形成了写作主题,可以开始学位论文初稿的写作了。
1.2.提纲:写作前要拟定提纲,画出论文蓝***,设汁写作框架,以便围绕主题思想恰当地安排材科,使主题和内容能够以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拟好的提纲,在写作过程也可以根据论文各部分的逻辑安排或布局评估加以适当修订。
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除了要有新颖、正确、深刻论点,还要具有较强的论证力量,而论证力量首先就表现在论文的逻辑结构中,表现在论文语言各部分的逻辑布局中,一定意义上讲,提纲的优劣决定着论文的质量。
2.修改
论文定稿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多次反复地断续完成的再创造过程。要使学位论文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随时反复修改是必经的途径。可以通过征求专家、指导老师的意见,也可以把初稿当做自己的对立面,或者把它想象成他人的作品,严加剖析,无情挑剔,毫不护短。才能看到自己论文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加以修改。
3. 定稿
经过反复修改,定稿后的学位论文要以统一的规范的形式与格式表现出来,在写作时,同学们应遵守国家学位条例和学校对学位论文管理的各项具体规范。
3.1.基本要求
3.1.1用中文撰写,字数一般为1-2万字,毕业设计少于8周的字数可在0.6万字以上,艺术专业的可在0.4万字以上,外语专业的可在0.6万单词以上。
3.1.2.文献参考量理工类的文献参考量在10篇以上,其中外文的不少于2篇;文管类的不少于15篇,其中外文的不少于2篇。
3.1.3.***表应有序号和名称,名称应简洁、与内容相符。序号按章节顺序编排。
3.2.摘要和关键词
3.2.1.摘要 论文要点,含有学位论文全文的主要信息,字数以300左右为宜。
3.2.2.关键词 应有3至5个,中间空一格,置于摘要下方。
3.2.3.有与相对应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3.3.参考文献
在论文中引用了文献内容的,应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
3.3. 1.参考文献标注,正文中引用文献内容之处以上角标形式标注。
3.3.2.参考文献目录
主题思想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写作 思维差异 逻辑表达
一、英汉写作思维模式对比
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因而必然借助逻辑,在论证、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中国传统思维重直觉体悟、重归纳概括,综合性是其主要思维形式。
1.写作模式不同
英语写作常用演绎法进行逻辑推理,篇章发展呈概括-具体的线性模式:先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主题思想,再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主题思想进行具体的解释、证明或发展。汉语思维模式是曲线型的,汉语写作一般不直接从主题展开讨论,而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慢慢向主题靠拢,对主题的阐述如螺旋不断重复向前推进。汉语文章主题思想的表达一般是间接的,需要读者根据文中的描写、论述理解和体会,或者在文末点明主题思想。
2.连接方式不同
英语写作重形合,善用显性衔接手段。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通过连接词或过渡语以及词汇重述、代词使用、替代、省略等使文章各部分逻辑关系明确,内容前后照应,语义连贯。而汉语写作重意合。“汉语文章的连贯有时并不需要用一定的语法手段或其它语言手段来实现,而是靠层次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或“倾向于使用词语的重复、句子的排比来表达篇章的连贯”。汉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句子之间的联系相对松散,语义呈自然流动型,顺着思维的自然发展展开。
3.证明观点的方式不同
英语写作重实证。在对中心思想进行分析、论述的过程中,常通过大量的客观事实、调查数据、实验结果、事例、引用专家或权威等阐述中心思想,证实文章观点,使其更为客观、可信。而汉语写作更倾向于人证,说理成分较多,常采用“因为……所以……”的自然思维模式,通过说理进行观点的归纳概括,主观性较强。
二、英汉思维差异对学生英语写作逻辑表达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时摆脱不了对汉语的依赖,受汉语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写作时逻辑错误频出,给读者造成严重的理解障碍。
1.不围绕主题讨论或进入主题绕弯子,内容偏题跑题
受汉语曲线型或螺旋式思维的影响,学生写作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其它话题入手,逐渐往主题靠拢:或者论述时不针对主题进行讨论,而是顺着思维的自然发展,想到哪写到哪。这种篇章发展模式会使作文主题思想不明确、内容偏题跑题。以下是学生作文“How to Be a Successful Speaker”中的一段话(为保证样文的真实性,本文作者对所引用的所有原作内容都没有进行加工和修改):
First,we need to be full and wise before doing anything.There is a saying that to be a man then to do a job.As for a successful speaker,a broad horizon is important. For this,reading books is a very good way.It is true that all great men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loved books.It is knowledge in the books that led them to success.There is no genius without books because books are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is the source of success. If reading makes them great,it can help us to be successful in public speaking too.
本段话的主题思想是“对一个成功的演讲者来说,开阔的视野非常重要”,作者在提出这个中心思想前,用了两句题外话做铺垫,而这两句话和主题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提出了中心思想后,作者只是针对主题谈到了“读书是开阔视野的有效途径”,但之后却没有进一步分析读哪些书或从读书中获取哪些知识可以扩大视野,并在演讲中获得成功,而是用一些空洞的Z言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与成功的关系,最后很牵强地得出了读书有助于演讲成功这个结论。整个段落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主题外打转,因此,作文中心思想模糊,偏题跑题严重。
2.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松散,结构层次不清,内容主次不分
受汉语重意合的思维习惯影响,学生写作时不注意语言之间的有效衔接或前后照应,简单堆砌句子,造成语言表达逻辑关系松散,内容主次不分,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思想。以下是学生作文“On Smiling”中的一段话:
Moreover,smiling is helpful to success.A person who always smiles can give other people a good impression.In a study,some observers looked at photographs of 123 people they had never met. The people in the photos had two expressions:smiling or not smiling.When the observers saw the photos of smiling people,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think that those who smiled were agreeable, easy going, confident and reliable. Therefore it is easier for people who always smile to have a successful interview, get a good job or succeed in career than those who don't.
作者在提出“微笑有助于成功”这个主题思想后,想通过一项实验研究说明经常微笑的人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更容易在求职面试及工作中获得成功。然而,在描述该实验时,却运用汉语的自然思维方式展开,三个句子松散排列,没有建立很好的逻辑关系,不能突出主题。如果改用主从复合句,将实验过程用从句表示,实验结果用主句表示,不仅可使内容更紧凑,还可突出这个实验的结果,即被试者都喜欢那些面带微笑的人因为他们给人以随和、容易相处、自信、可靠的感觉,这样就能更好地说明“微笑有助于成功”这个主题思想。
3.缺乏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内容重复空洞或思维跳跃性大,意思表达不连贯
受汉语综合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时不善于运用英语概括-具体的推理模式对主题思想进行层层深入的阐述或证明,而是围绕着主题思想讲些空泛的大道理或对主题思想反复说明,写出的作文逻辑分析不够,内容重复空洞。以下是学生作文“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中的一段话:
Reading helps me gain a lot of useful knowledge. As a saying goes, books are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By reading books I can broaden my horizon and learn all kinds of knowledge because I can get something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from the characters and stories of books.
作者在提出“读书可使我获取很多有用的知识”这个主题思想后,没有具体阐述读书能使“我”获取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我”的人生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等,整个段落只是在反复强调读书能使“我”扩大视野,学习各种知识,内容重复空洞。
而在下面的例子中,学生由于不善于运用英语概括-具体的推理模式,思维跳跃性大,各句子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意思表达不连贯,要补充很多隐含的信息才能知道作者的思维过程。这种作文对英语思维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Finally,to become a good speaker, watching more excellent speech and learning some speaking skills are also necessar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 we can see higher and further. All creation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imitation. For example, we can watch the English Speech by the American President Obama. It really helps.
4. 简单套用汉语“因为……所以”自然发展模式,因果关系混乱,条理层次不清
受汉语综合性思维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写作中简单套用汉语“因为……所以……”的自然发展模式,先是“理由”“背景”,然后是“结果”“态度”和“结论”。常以一个或几个事实为因,得出一个结果或环环相扣的一系列结果,或者从两个或以上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中得出最终的一个结论。这种逻辑推理习惯会使学生为了充分表达多种因果关系滥用或误用连接词,从而造成文章层次结构不清、逻辑关系混乱、内容主次颠倒等。另外,在用这种因果推理模式时,学生多会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而较少用细节性支撑材料,文章显得论证没有说服力,论点发展不充分。下文是学生作文“On Smiling”中的一段论述:
Last but not least, nowadays, with the fierce competition, people always find it hard to get a satisfactory job. Therefore, I consider it a good choice to smile during an interview,hence they can be less nervous and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interviewers, so a smiling face contributes to a large possibility of success in the interview.
在@段文字中,学生连用了三个表示结果的衔接词“therefore,” “hence” 和“so”,从而形成了“因为……所以……所以……所以……”的自然推理过程:因为在激烈竞争中,人们很难得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求职面试时一定要微笑……(因为我们微笑了),所以我们会少一些紧张,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微笑可大大增加面试成功的可能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种逻辑关系是混乱的。第三个“所以(so)”后的内容“微笑可大大增加面试成功的可能性”应是整个段落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概括性内容,和其它解释说明性内容不在同一层次,不能作为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中的最后一个结果出现,用so和上文连接造成了层次关系的混乱。文中hence 后的内容“我们会少一些紧张,并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上文“求职面试时一定要微笑”的原因分析,而非结果,由于错用了衔接词hence,使因果关系发生了颠倒。如果用英语的分析性思维模式,先提出中心思想,再通过事实陈述、提供调查数据或具体事例等对中心思想进行解释或说明,即先给出结果(观点),再分析原因,就可以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
三、教学对策
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思维负迁移,培养英语思维和英汉思维转换能力是避免作文中逻辑错误和提高作文质量的关键。
1.通过篇章构思训练,培养学生观点-事实的分析性思维习惯
针对学生写作时不围绕主题讨论造成的偏题跑题现象,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篇章构思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话题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论证观点的一些分论点。写出概括作者观点的中心思想句及表达各分论点的段落主题句或次主题句,列出写作框架,再选择事实材料对文章论点或各分论点进行阐释或证明,培养学生先提出观点再进行事实陈述的分析性思维习惯。为使学生能够根据写作话题有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论点,可经常设计一些语篇分析练习,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句和各段落的主题句去掉,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逻辑关系及内容细节提炼文章要旨,归纳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2.通过演绎性推理训练,培养学生概括-具体的直线型思维能力
王墨希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最缺乏的语篇思维方式是“一般-特殊模式”(又称 “概括-具体模式”)。这是作文逻辑层次不清、内容重复空洞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概括-具体的直线型思维很有必要。教师可提供针对某个写作话题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对这些素材M行分析,辨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一般性内容和具体性内容,以及各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根据材料内容体现的中心思想将这些写作素材按概括-具体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序,形成层次清晰的推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衔接词将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教师还可以给出主题句,要求学生运用概括-具体模式对其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和发展。
3.通过英汉语篇对照或互译、逻辑错误修改等,强化学生的英汉思维转换能力
由于很多学生写作时主要依赖汉语进行内容构思,然后再转换成英语语篇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教学中可设计一些英汉语篇对照写作、互译或逻辑错误修改等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教师可以提供写作话题,要求学生用英汉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文章构思和写作,或给出一个写作话题的汉语范文或写作素材,要求学生用英语思维对文章素材进行整理,对其推理模式进行调整,重写文章。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重复推进、句子松散排列、“因为……所以”等习惯,设计语篇纠错练习,加强学生对英汉语篇推理方法差异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英汉思维转换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4] 屠国元,王华玲.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5] 王力.王力文集(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6] 王墨希.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