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学作文教学的低效局面由来已久,作文教学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必须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解决。着重分析现阶段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中学作文教学发展的症结,转变“重阅读,轻写作”“重技巧,轻内容”“重语言,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才能实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 转变 观念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40-02
作者简介:朱永生(1971―),江苏宿迁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宿迁市学科带头人,江苏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是一切教学改革的先导,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原动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绝不仅在于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在作文教学中,观念的更新当属首要。
一、转变“重阅读,轻写作”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水融,不可分离。
多年来,语文教育存在着“重阅读,轻写作”的问题,导致作文教学长期处于附庸地位,这是中学作文教学质量低下的总“病根”。重读轻写表现在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及评价的各个层面上。在教材编写上,语文有系统的阅读教材而无系统的写作教材,写作教材依附于阅读教材,份量轻,内容零散,没有自身的体系。在教学上,教师视阅读为硬任务,视写作为软指标。阅读教学有学期计划、单元目标、课时教案,一应俱全,但写作教学大多无系统计划、无具体目标,虽然课表上每周有两课时的写作教学时间,但很多时候都被阅读占领。写作训练也缺乏体系,随意性大,作文教学常常是上课出示题目,下课收取作业,教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训练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在考试评价中,阅读与写作的比分权重也是阅读远远超过写作。尤其是作文评价主观性强,受阅读时间的局限,优劣高下不同的作文分数差别却较小,直接导致师生对写作训练不够关注。
阅读教学被片面强调,写作训练可有可无,学生写作水平的普遍下降也就不难想象。不可否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但写作的基础不仅仅是阅读,精彩纷呈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阅读只是写作的基础之一。基于此,语文教育要重新审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正确认识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可以以读“带”写,但不能以读“代”写。为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必须转变“重阅读,轻写作”的语文教学观念,彻底改变作文教学不受重视的现状。
二、转变“重技巧,轻内容”的观念
有些教师将各种作文题划分为几十种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安排几种写作模式,开头结尾各有套路,甚至将这些模式和套路编成口诀,要求学生背诵。学生只需牢记这些模式,填入指定的内容,即可“快速完成作文”。这种繁琐的方法,实际上是教学生一种作文的套路,让其先入格,写规矩文,只能使其“工”,不能使其“巧”。作文教学成了作文技术培训,只有干巴巴的形式,没有鲜活的内容,看不到思想情感,看不到自由的创作,有的只是机械的仿作、生硬的套作,作文成了枯燥乏味繁琐至极的技术之学。这种远离学生生活、认识、思想、情感的纯技术主义的作文教学,越是有所“为”,越是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之感。
作文是记录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作文教学就不应该脱离学生的思想认识而只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始终强调要把积累经验和锻炼思想视为根本,而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在作文的法则和技术上绕圈子。他在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就提出了“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的观点,并针对当时作文教学“专务形式方术”的偏颇,正确地指出:“文之所载者实质,而文之所以成者方术也。质之不存,术将焉用?昧乎此而但以作文练习作文,不及其他,其卒无成效,固应得之果矣。”
三、转变“重语言,轻思维”的观念
毋庸置疑,语言贫乏、波澜不惊的文章难以打动读者,而富有文采的语句语段易于使文章熠熠生辉,所以作文教学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形式,如善用修辞、引经据典、想象联想等方式扮靓语言。阅读其文可谓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大有令人陶醉之感。然而,文章中如只有“巧修饰”的语言,而无鲜活的内容、深刻的主题,就宛如娇艳的塑料花,只见其表,不闻其香。
写作教学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实行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密切结合,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很少单纯写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似几个词语的堆叠,实为选取秋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语言乃是思维的有机的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偏重语言,忽视思维,其结果只能是词藻华丽而思想贫乏,思路狭窄且内容单一,立意肤浅、缺乏灵气,人云亦云、缺乏新意。作文教学中,要树立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并重的观念,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观念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更多地关注结果,看重分数。作文评讲时,只对佳作进行点评,作文指导课,也多谈审题、构思,借“优秀成品”来分析,至于写作的过程很少被提及。其实作文教学的关键在写作过程的指导,如审题、构思、选材、立意、结构等方面,在过程训练指导中,逐步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本领,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但很多学生作文时,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苦不堪言,文章却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究其原因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素材。所以要重视对写作过程前“积累”的指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尽管学生的生活大多局限于学校、家庭,但只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小事,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点滴,鼓励学生多注意搜集鲜活的材料,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那么生活这个万花筒就会成为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生活中写作的素材也会俯拾皆是。如,有一次笔者布置了一项“给妈妈洗脚”的家庭作业,这对学生来说是破天荒的事情。第二天笔者让学生轮流谈 “洗脚”的感受,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再次作文。当父母看到孩子的作文时,有几个孩子的妈妈竟然感动得泪流满面。
转变观念,重视作文的过程,应该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重视对学生选材、构思、语言、立意等环节的训练,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全程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练好写作的各种基本功,才能在完整的语言操作过程中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加工并有机地组织起来,完成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转变教学观念 培养写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