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数年前,偶得一本孙过庭《书谱》,版本似所未见,求教于方家,知此版颇不易得,乃安氏木刻本。甚喜。后以赠好友,仅拍照片数枚留念。后虽过眼《书谱》不胜枚举,但无缘再遇,其罕见可知矣。前日闲谈,念及此本,遂翻寻旧照。闲来无事,多方查阅,遂成此文,聊记此墨缘。
孙氏《书谱》的版本
中国书法,从殷墟的甲骨文,商周的铜器铭文,秦汉的金石文字,魏晋六朝直至唐代的标准楷书,如沧海水何澹澹,若银河星汉灿烂。有无数书家醉心书写,更有众多书论家的潜心探求。唐代孙过庭便是一位极出色的书家,更是一位极重要的书论家。
孙过庭(648—703年)所著《书谱》,成于垂拱三年(678年),草书纸本,计四千余言,详论正,草二体笔法、章法,以为书家对各体书法融会贯通,方能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写出绝妙之作品。文字双绝,千余年来,恐无出其右,此所以《书谱》真迹得千载留传,摹刻版本前仆后继。
《书谱》真迹原藏宋内府,宋徽宗书签,前后有宣和、***和两玺,后归真定梁苍岩相国(梁清标,1620—1691年,明末清初著名藏书家、文学家。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一号蕉林。直隶真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北平孙退谷,又归安岐,再归清内府,旧藏故宫,现藏。
真迹在流传之初,为了便于书家一睹原貌,不断有刻石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有宋太清楼秘阁续帖刻本、薛氏刻本、清初安氏刻本(常谓石刻本)和嘉庆(壬申)钱泳刻本。
太清楼刻本只见残本,存十四页,每页八行,先归庆云堂,后重装,张伯英作跋,后归吴王***忱,再归陈叔通,今藏故宫,可谓珍贵。
薛氏刻本,书体较佳,然在清末也非常难得。
安氏在康熙年问前后刻了两套《书谱》,版本相同,材质不同,一木一石,皆照原样传出真迹面貌。当墨迹影印本尚未流行时,安氏刻本非常有名,流传至今的拓本已属难得。安氏石刻本特征有二:一则于《书谱》正文后段,石面风化剥落拓本成油点状;另一则于安岐跋后有一马蹄形石纹。
安氏木刻版的流转及考据
安岐,字仪周,号麓邮、松泉老人,居天津沽水草堂,朝鲜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生,卒于乾隆七年(1742年)后。精鉴赏,富收藏。安氏丙成年(1706年)间从梁相国家得《书谱》真迹,如获至宝。“遂发弘愿,诚如其在木刻帖跋语中道:“余朝夕披对,想见前贤,苦心著述,垂数干肓,其精神贯注,原欲经世行远,使后之学者得所依归。”当时安氏为刻好《书谱》,“先刻木版以试匠人其技,又数年备石材,镌刻才告完工,用心之致,难以述表。”不仅如此,安氏“虑草书难辨,未能人人尽解,适香泉陈太守(陈奕禧)改补南安,假道津门停舟,过余沽水草堂,因出此卷,相与品阅,作释文一册,附之于后,虽不敢谓有功后世,庶几不负古人,虔礼有知,亦当许我。”“因思书家之所以不能人人解者,良由草书未通,辄从陎(音书,古同疏)阔,麓邨遂挽余(陈奕禧)作释文一册,余维行迫,然而心之所好,余业皆空,辄为停舟十日,兼用兰亭圣教法,书以应之。且将率府谱内婆心传示笔法闻之处,一一点出,麓邨急欲付诸磐石,访善手勾摹,合真草为一,以公同好。”
安氏木刻本,梨木质,刻成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刻成时,释文作者陈香泉已下世多年(注:陈香泉卒于1709年),安氏不无感慨道:“此《书谱》序稿释文,乃香泉戊子年(1708年)所书,一时即欲付正文勒石,因善摹者绝少,数年未就,闻吴中顾氏庭如与子觐侯精于摹勒,延至津门五载,始得告成,惜香泉下世己久,不能清簟(音店,竹席之意)蹀(音书,与“密”相对)帘,重与纵观快论,曷胜怃然。”此刻本前后历经数载,刻工精良,足以传神,请工匠照真迹摹勒,并刻陈奕禧楷书释文,木刻板共27片,正文13片,陈奕禧书释文14片,每片5帧,裱册时合两开半,存于安氏沽水草堂。拓本多作二册。
安岐卒后,家道衰落,子孙日事典鬻,其收藏的精品名迹,大多转为沈德潜所有,并由沈氏呈贡进入内廷,使清代内府的书画收藏获得极大丰富。其中也有许多藏品散失社会,《书谱》木刻板即是其一。
原板于嘉庆二十一年(1756年)流入天津解道仔(字铁樵,清乾隆嘉庆时人,书画鉴赏家,篆刻家)之手,并刻跋于其后,叙述了购置的经过:“丙子(1816年)夏,余由西江返津,适有携此木刻售者,余见其字体精神,知是安家故物,喜甚,因以重值购之。此刻成于康熙十五年(实五十五年,此解氏谬误),至今百余载,尚完好,而先生之沽水革堂已无数椽可识,不禁感慨系之。”
此后,梨木板又辗转到扬州,道光元年(1821年)由山东诸城王赓言(生卒年不详,字赞虞,诸城市城关镇铁沟村人,清乾隆年间进士)购得,运回诸城,***后归诸城博物馆保存。
梨木版拓本传世极少,嘉庆晚期版已出现多处裂痕,清末以后拓本已不复见。梨木原板多年来亦无人知其下落,拓本尤其珍贵。
安氏木刻的内容
安氏木刻本内容包括:1,孙过庭书谱正文;2,安岐跋;3,顾嘉颖镌款;4,嘉庆二十一年解道仔跋;5,陈香泉释文;6,陈香泉记;7,安岐跋;8,翁嵩年跋;9,顾觐侯镌款。
《书谱》正文(释文略),所见木刻版拓本,梨木板已多有裂,篇首即于三四字间斜裂一道,并贯通整板。至于何时板裂,因手头掌握资料甚少,不可知之。度之,无裂者当为初拓,“极罕见”(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安岐跋释文如下:“右唐孙虔札书谱序稿,代为墨林所宝。相传宋太清楼、秘阁续帖俱有刻本,余留心访求,迄未之见。惟见停云馆所刻耳。丙戌岁从真定梁相国家得此真迹,如获至宝。上有宋佑陵题签兼宣***诸玺。第汉末伯英下少一百六十六字,又心不厌精下少三十字。未审何时缺佚。余朝夕批对,想见前贤苦心著述垂数千言,其精神贯注,原欲经世行远,使后之学者得所依归,故吴傅所云‘学书当以过庭为指南’不虚也。以视停云馆所刻真有毫厘千里之异。念文氏父子以书著名兼擅勾摹,而其门下士章简甫铁笔最工,何至径庭,乃尔当从他本翻刻,以致失真,而余救正之心遂不容已。爰重勒上石,复虑草书难辨,未能人人尽解。适香泉陈太守改补南安,假道津门,停舟过余沽水草堂,因出此卷,相与品阅,作释文一册,附之于后。虽不敢谓有功后世,庶几不负古人。虔礼有知,亦当许我。麓邨安岐谨识并书。”
顾嘉颖(字庭如,长洲人,精于摹刻,其子锡韩,字觐侯,能世其业)镌款:“吴门顾嘉颖庭如氏镌。”
解道仔跋释文如下:“天津安麓邨先生为吾伯父旧雨(老友之意),幼时尝闻伯父言孙过庭书谱以麓邨先生所刻二本为最,益因墨迹完好勾摹尽善,与他刻迥异。初陈香泉先生书释文成,即欲勒石。缘购石维艰且无善摹者。数年后始获名手。因今先镌梨板试其枝且以待石。后石至复重刻之,此木石二刻所先后也。丙子夏,余由西江返津,适有携此木刻售者,余见其字体精神,知是安家故物,喜甚,因以重值购之。此刻成于康熙十五年(实五十五年,此解氏谬误),至今百余载,尚完好,而先生之沽水草堂已无数椽可识,不禁感慨系之。嘉庆二十一年季秋解道仔识。”
陈香泉释文略。
陈香泉记释文如下:“孙过庭,字虔札,陈留人,或曰富阳人。武后时,官至率府录事参***。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草书咄咄逼羲献,妙能用笔。峻拔刚断,出于天才。评者以为,丹崖绝壑,笔势坚劲。所著书谱序上卷,凡四千言。缵(音纂,撰写之意)述作字之旨,朔(同溯)古迈今,照微阐妙,穷极论议。体势笔法发露殆无遗蕴。而所谓谱者,必尚有所制。及下卷文字,今皆不传。余从幼学,焚膏继晷,日临一遍,其篇中难识如‘几篆各纠’等字,并参悟而得,稍后方遇刻本,对刊乃信无差,且为逐字校正,既详解其辞,复深味其义。已历四十年所颇惜,自宋元明累朝以还,纠心其书者盖少。
戊子八月余改补南安守,途出天津与安麓相晤,出书谱序墨本共赏,惊叹率府手迹,千余载犹在人间,乃是真定梁苍岩相国,北平孙退谷侍郎家藏物,两端有宣和***和小玺,本自内府散落。展阌间,觉点画顿挫转折变化之机,一如至契重逢,欢欣复聚,豪无间然,洵为海内难得之至宝,有神物凭护留传,至今得以不朽而遇我。麓爱重而珍秘之也,因思书家之所以不能人人解者,良由草书未通,辄从阔,麓遂挽余作释文一册,余维行迫,然而心之所好,余业皆空,辄为停舟十日,兼用兰亭圣教法,书以应之。且将率府谱内婆心传示笔法闻之处,一一点出,麓急欲付诸磐石,访善手勾摹,合真草为一,以公同好。如此盛事,固属机缘,迟早,成就有时纪,不可强考。夫文氏停云馆收镌,吾家司寇从祖亦曾别刻,皆未注明。此本一出,今而后率府之苦志经营,始得彰明于后学,神气所聚,非期而遇,旷代相感,岂偶然哉?麓邨学问淹通,深于精鉴,毅然发此弘愿,其为功不小矣,廿六日海宁陈奕禧书并记。”
安岐跋释文如下:“香泉讳奕禧字子文,一字六谦,海宁人,历官南安太守,自幼笃志翰墨,凡晋唐宋元诸家法帖,皆临摹逼真,为当代推重。此孙虔礼书谱序稿,释文乃香泉戊子年所书,一时即欲附正文勒石,因善摹者绝少,数年未就,顷闻吴中顾氏庭如与子觐侯精于摹勒,延至津门五载,始得告成,惜香泉下世已久,不能清簟踩帘,重与纵观快论,曷胜怃然。康熙五十五年七月既望麓邨安岐识并书。”
翁嵩年跋释文如下:“丙午中秋前三日过沽水草堂,得辰阅唐孙过庭书谱帖,洋洋洒洒几千百言,宝光异彩,照耀心目,麓邨精心嗜古,神明默契,不徒什袭藏之,而刻石以垂示永久,其所以发幽光而裨来学者,厥功非细,诚为可传也,吾友香泉,工书其所释,既诙洽(轻松、自然,此处取游刃有余之意)而字法亦具有原本,惜其下世已墓有宿草矣,为之感叹,西泠翁嵩年谨识。”
顾觐侯镌款:“吴门顾锡韩觐侯氏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安氏木刻《书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