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斡尔族主要的艺术形式
经过历史岁月长河的洗礼,达斡尔族各种艺术形式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在不同时期又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兼收并蓄,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艺术形式:
1•传统民歌。达斡尔族民歌与其历史同样久远。按照本民族习惯,可分为扎恩达勒、雅德根调等。其内容非常广泛,有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萨满歌、祝赞歌、教诲歌、儿歌等类别。“扎恩达勒可直译为‘歌’,是类似山歌、小调体裁歌曲的统称”[2]。通常是达斡尔人在生产生活时所唱。其旋律舒展悠扬、起伏较大;雅德根调即萨满调。在历史上,达斡尔族曾信仰萨满教,达斡尔族称萨满为雅德根,雅德根在通过请神附体、为人治病、驱鬼驱邪的同时,一边击鼓一边演唱。其唱词属自由体韵文,旋律流畅,具有原始文化的神秘色彩。
2•民间舞蹈。达斡尔族的民间舞蹈颇有特点。常称做鲁日格勒舞,也称哈肯麦舞,大约产生于狩猎采集为主业的年代,至今该舞蹈的动作仍保留着那个时代的特征,如许多民间舞蹈中有模仿黑熊搏斗、布谷鸟的鸣叫,以及鹿走、鹰飞、兔跳的动作,有模仿挑水、采野果、梳头、照镜子等生产生活的动作等。鲁日格勒的表演,以女性集体舞为主。萨满舞,属达斡尔族的宗教舞蹈,系雅德根消除灾难、祈求丰收、祭神治病时所跳的舞蹈。萨满舞并不是人们想像的简单的蹦跳,其舞蹈语汇独具神秘色彩,反映了达斡尔族舞蹈的原生态特征。
3•说唱艺术———乌春。乌春为达斡尔族曲种,一般用达斡尔语演唱,是流传于达斡尔族中的一种传统说唱形式。流传于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及黑龙江等省的达斡尔族聚居地。乌春无职业艺人,多为群众在农闲或节日的自娱性演唱。相传乌春产生于“17世纪达斡尔族社会由原始渔猎生产发展为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有了定居的村屯以后”[3]。现发现最早形成书面文字的乌春是在清咸丰元年(1851)。呼伦贝尔八旗佐领阿拉布丹创作的《巡察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乌春曲目丰富,题材广泛,包括描述劳动生活、爱情婚姻、教诲子女、征战沙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乌春分为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乌春的篇幅长短各异。较短的有数十行至百余行,较长的可达数百行至上千行。“乌春的音乐是在古代萨满教祈祷词‘乌其勒’的基础上,吸收达斡尔民歌及歌舞曲发展而成的。”[4]乌春的演唱民族特色浓郁,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4•民族乐器———木库连。木库连是达斡尔族非常喜爱的一种古老原始的口簧乐器,我国北方、西南、中南、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曾经流行过这种乐器,只是名称各不相同。在达斡尔族民间,木库连演奏多用于自娱、男女表达爱情及“斡特西”(神职,地位仅次于萨满的女巫医)的祭祀活动。木库连音域狭窄、音量微弱,一般人可弹奏五度左右,只有高超的艺人才能弹奏到八度以上。据说,“20世纪初,有个名叫博约的达斡尔族老人可以奏到九度和十度以上”[5],而且音色神奇、独具魅力。
5•造型艺术。达斡尔族造型艺术丰富多彩,包括服饰、绘画、剪纸、雕刻、刺绣等门类。其风格独特、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综观以上达斡尔族的多种艺术形式,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二是具有传承性,很多的艺术形式在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条件下,以口头传承等方式流传至今。由于达斡尔族聚居地相对偏远,以及自己独有的审美定势,因此许多艺术形式直至今日还保存得相当完好,堪称艺术形式的“活化石”。如我们在聚会时常常还能看到人们跳着狩猎时代的舞蹈,并随着舞蹈的节奏振臂呼号。在达斡尔族民间还能看到广泛使用的桦树皮制作的生活用品。三是达斡尔族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广泛流传于民间,渗透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四是达斡尔族的多种艺术形式与传统宗教———萨满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艺术形式不能脱离对萨满文化的研究。五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与周边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达斡尔族的艺术形式也逐渐丰富,逐渐完善。
二、达斡尔族艺术研究的现状
对于达斡尔族的社会历史的集中研究开始得较早,上世纪50年代始,经调查、考证,确认达斡尔是单一民族后,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组织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下设达斡尔族调查小组,前后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塔城等地,对包括艺术形式在内的各个方面进行普查,并汇成《达斡尔族社会调查》,为日后开展达斡尔族艺术等多方面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随后,一大批重要的古籍资料开始出版,满文手抄本的乌春曲目也出现在民间,莫力达瓦旗文化馆和***塔城县阿西尔乡文化馆编印了早期的《达斡尔族民歌选》,《映山红花满山坡》《达斡尔族民歌选》《达斡尔族传统民歌选》等歌曲集也陆续问世。关于达斡尔族舞蹈研究方面也有为数不多的文章发表,成为达斡尔艺术研究的重要开篇。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的开展,又一次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及研究掀开篇章,《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收入达斡尔民歌近百首;《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收入广为传唱的乌春曲目,对乌春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古卷》收录了目前极为罕见的本库连曲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内蒙古卷》收录最具代表性的达斡尔族民间舞蹈;《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着重收入了达斡尔族曲种乌春的音乐。这套巨著从编纂到出版历经20多年,可谓凝聚了包括达斡尔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众多艺术工作者及研究人员的心血。近年来,又有其他艺术门类的专著,如《达斡尔族造型艺术》《北方少数民族艺术史》及大量的论文问世,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地展示了达斡尔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服饰、建筑与园林、刺绣、剪纸、雕刻等方面的造型艺术。
三、研究力量的整合
自20世纪80年代始,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均成立了达斡尔族历史语言文学学会,后改称达斡尔学会。齐齐哈尔市、***塔城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达斡尔族缺少研究机构及专业研究人员的不足、力量分散的局面。在学会带动下,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开展广泛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从事艺术研究的人员大多集中在达斡尔族聚居地所在的社会科研机构、艺术研究机构、中央和各省区的相关院校及艺术表演团体、群众文化馆(站)等。在确定研究方向、配备必要设备、经费来源、成果发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研究达斡尔族艺术的人员以兼职为主。从事达斡尔族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可谓寥寥无几,尤其是专业水准较高的研究人员更是缺乏,研究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直接影响了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研究手段和方法,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研究队伍势在必行。合理的人力资源的配置使用,也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捷径。针对缺乏研究人员这一现象,可以采取集中人才、合作研究的办法,从事研究部级或世界级的艺术科研项目,如积极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进行高规格的抢救保护及研究工作,使我们的艺术研究不再停留在表象的、平面的、静止的状态,而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动态的,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展示。内蒙古自治区***、***府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决定,对达斡尔族艺术形式的研究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在该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达斡尔族文化艺术必将成为文化大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