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一些基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常用软件的能力.但是,由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它有着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
多媒体教学和学生上机动手操作是本学科教学的最大特点,其中上机操作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要充分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相互配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妙设计,综合运用多媒体轻松地教
现在都在谈生本教育.所谓生本教育,按我的理解,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生视为教学道具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虽然,两者都在讲以学生为主体,但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巧妙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夸美钮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需借助的“保险丝”.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试问一个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人,即使给他机会也未必参加,如何作主体.下面以自己教学中的一次教学为例.
我讲到利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编辑时,不是直接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展示出一张***文并茂的小报,很漂亮,告诉大家这是由他们的学哥学姐制作出来的.这时,大家对于如何制作这样一张小报就有了兴趣.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小报都是由哪些素材组成的,这些素材的获得需要用到哪些基本的操作.比如说文字素材怎么获得,学生会回答自己输入或到网上找然后再“拿到”上面来,那么这个“拿到”怎么“拿”,教师则可以讲解和示范操作“复制-粘贴”这个基本操作.通过这样的方法,很快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学生既学会了利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的处理,也学会了小报的制作.
2.利用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任务驱动”的特点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教师设计了合理的任务,推动学生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而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当发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及时向他人或老师求助,此时教师就发挥了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任务作为重要的载体,被教师、学生运用,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学生、任务三者是积极的互动关系.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任务”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任务”设计非常重要.
同样我还是以Word文字处理来举例:在第三章第一节进行制作作文选的时候,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注意“层次”,所谓的“层次”就是说,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来布置任务.好学生对于一些基本操作很快就能够掌握,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布置任务时要注意,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统一的水平.对于好学生我就要求他们处理完素材以后,让他们思考如何使得作文选美观大方,也就是所谓排版,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审美;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只要求他们先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字编辑操作就行了.
3.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就较容易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比如讲Word文档处理中文字的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字);(2)剪切或复制;(3)将光标移动插入点;(4)粘贴.将它与文件移动和复制相比较: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件或文件夹);(2)剪切或复制;(3)打开目标文件夹;(4)粘贴.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类比的使用也要得当,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适得其反.
4.讲练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师不能整节课都在前面讲解和演示操作方法,要留给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做到讲练相结合.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有效听课时间大约为20~25分钟左右,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节课的时候,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所要考虑的.教师不能在45分钟里面讲个不停,在讲解完一个操作步骤以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学生在先听的基础上,再进行操作练习,对于知识的建构会有一个很好的促进.因此,教师要分配好这有限的45分钟,安排好学生单独上机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5.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
多媒体教学有着它特有的优势,使教学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息技术这门课本身就集文字、***片、动画、声音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教学就能够让这些东西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展现出来,比起学生直接看课本要生动的多,学生学起来也轻松,知识就更容易掌握了.
二、寓教于乐、分组合作、运用技术优势使学生快乐地学
1.寓教于乐,让学生通过“玩”来学习
学生爱好上信息技术课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门课是多么的有意思,而是因为可以“玩”.他们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玩游戏,上网聊天、看动画,听音乐看电影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
学生既然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进行学习,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也没有耐心.我在教学中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打的快,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准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非常认真.
2.分组进行合作性学习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良好合作学习风气,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学习能力、性别等进行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互补.全班40个学生,每个学生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让教师一一解答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分组学习就会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主,在小组学习中形成齐心协力对付困难的合作风气,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究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空间,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小组合作性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3.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网络环境给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给定的学习内容,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每个学校的校园网上都有BBS论坛,就利用这个平台,开辟一个专门的讨论区,就学习过程遇到的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在讨论区里大家都是利用昵称来代表自己,任何人都不知道其他人的真实身份,在讨论区里面,不管对与错,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也要作为一个讨论者加入到其中,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不至于偏离讨论的方向.这样的互动学习,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
4.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指导学生设计主题网站时,让学生挑选感兴趣的,与生活相贴近的主题来制作网页,比如环境保护、保护小动物等.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选取素材、排版设计等方面别具一格.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求新出异,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总结,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真正地把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认真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教学动力也会随之增强,最后定会掌握信息技术这张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