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对《训诂学》一书的章节编排、内容充实、排版编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调整、添补、小改等意见和看法,以求对著书《训诂学》的编者或教师的教学,或是读者的学习有所启发。
关键词: 《训诂学》 章节编排 内容添补 排版编辑
训诂学作为全日制本科院校通常会编制的选修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优质的教材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训诂学知识非常重要。我通过对训诂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对《训诂学》(苏宝荣、武建宇编著,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教材的通读,结合训诂学相关著作的阅读,认为《训诂学》在章节编排、内容充实、排版编辑等方面有些许瑕疵,为此,为了使书本《训诂学》在以上方面更加合理、充实、美观,我提出以下建议和看法,希望能够对著书《训诂学》的编者或教师的教学,或是读者的学习有所启发。
一、章节顺序编排上可作调整,以使章节间的逻辑相连更加紧密
《训诂学》的篇章内容是相对全面的,但是我认为,其章节先后之间的编排在逻辑联系上不是很合理。建议将《训诂学》的第二章和第六章互调,第十、十一章调至第六章之后,即调整后的编排目录顺序是: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第六章(说解词义的方式及训诂学的内容)、第十章(训诂学发展简史)、第十一章(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第三章(形训)、第四章(声训)、第五章(义训)、第二章(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第七章(训诂学要籍概述一)、第八章(训诂学要籍概述二)、第九章(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之所以这样调整的原因有三。
(一)将第六章(说解词义的方式及训诂学的内容)调至紧跟第一章(训诂与训诂学)之后是缘于我认为,对一个新知识,特别是很多人都比较陌生的训诂、训诂学知识点的认识,不仅是要从定义上初解,而且应从内容上做全面深入的把握,然后才能在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谈其他方面的延伸知识,包括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方***等。这就如同我们如果要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陌生人,不仅仅要知道他叫什么名字,还应要对其性别、身份、性格等基本信息有个了解,这样之后再谈论与这个人相关的人、事、物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二)将第十、十一章调至第六章之后的建议有点类似(一)的想法。发展史就如一个人的自传,通过自传去了解一个人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能体现其存在根源的。在我们初步知晓训诂或训诂学的含义和内容后,紧跟着解读它的发展过程,从它的产生、发展及成长过程中理清其中的优胜劣汰和背景根源,对于接下来讨论训诂体式、训诂方法、训诂要籍等相关知识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也是顺理成章的,而不是在教材的最后章节出现,权当一个补充而隐没了它本有的知照作用。
(三)将第二章(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调至第七章(训诂学要籍概述一)的前头,是因为这两章有先说明再举例的内在联系。训诂的体式与资料是对一些训诂释文著作做个总体上的分类:随文释义的注释书和通释语词意义的专著。对此进行说明和分析后,紧接着摆出训诂学要籍(一些训诂专书),不仅可起到对前面释文著作知识的及时举例作用,而且更直接地是对前面知识的印证和对应理解掌握。这样的处理,在逻辑上和理解学习上都更显得紧凑、合理。
产生以上想法其实也是受到了马克思哲学原理与方***范畴的一些启发,其要求先原理后方法,用先前学到的原理来指导方***的具体实行。训诂及训诂学的含义、内容、发展史等内容就是原理上的范畴,而训诂方式方法、体式、注疏释文等则更多的是方***的部分或者说是方***施行的结果,所以在书本《训诂学》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上,要注意先原理后方***,考虑充分利用原理来促进方***的进行。
二、内容充实上可做添补,以求详实、易懂
《训诂学》的章节内容是相对全面的,但我通读后,感觉全篇多理论,概括较抽象,举例较生疏,学习起来未免有感陌生和难懂。因此,我遂生以下添补意见。
(一)对“何故训诂”作一定的阐释和举例。可编排在“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小节之前。虽然,《训诂学》第4页也稍有涉及“训诂”的原因,但不是通俗和全面的。这一点可以参考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的第一章第二节。为什么需要训诂,其认为“训诂”的必要源于:语言的原因(对古语、方俗语、译语、语法、句读等说明和举例)和语言外的原因(文字上等其他原因说明举例)。对“何故训诂”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和举例,不仅让学者明白“训诂”的缘故,而且让其更深刻意识到“训诂”,以及学习训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紧接着的“学习和研究训诂学的意义”小节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有很好的辅作用,同时,也对后面正确运用训诂时注意问题的思考上提供参照价值。
(二)添补“训诂术语”的举要说明。可编排在训诂定义内容后、训诂方式(形、声、义训)前。训诂及训诂学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陌生和难懂的,然而对于训诂术语(如曰、谓、谓之、读若、读曰、犹等等)却是本科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了解和熟悉的。从初中开始学习的文言文、本科低年级开始学习的古汉语等知识里,早已涉及训诂及训诂术语的内容,学习文言文和古汉语知识,读懂并理解它,很大作用上也是因为有训诂及训诂术语的辅助注释。添补“训诂术语”的举要说明,有利于减弱学习者对初学训诂的陌生感,通过训诂术语加强对训诂的亲切感和辅助认识。同时,训诂术语在注释上也属方***层面,对于后面训诂方式、训诂体式、训诂释文要籍等内容的讲解阐释也有辅作用。关于添补“训诂术语”这点,可以参考周大璞主编的《训诂学初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第四章第三节:常用的术语(举例相对很全面),或者参考黄大荣的《训诂学基础》(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第四章:训诂术语(分类举要,层次分明)。
(三)添换较为普遍熟知的例文解释。训诂本身以解释古语为己任,在书本内容上、学习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很到辅助说明的举例,《训诂学》书中也出现了大量的训诂例子,然而,我认为,这些例子中很多并不为初学者普遍熟知,很多都是出自训诂要籍(《说文》、《尔雅》、《方言》等),虽然选用训诂本身要籍里的例子是最典型、最合理的,然而这些要籍在初学者日常阅读中并不是常会关顾的,自然要籍里的一些例子也不是初学者所熟知的,学习理解起来也很费劲。因此,我认为,在举例上可以添换一些从初中到大学阶段已经学习接触过的诗词文言、古汉语的例文。这样,不仅可以消减学习者对训诂的陌生感,而且学习训诂的时候更显得易学易懂、易记难忘,何乐而不为。
当然,训诂及训诂学知识是广博的,笼统上理解添加,何止一二,只是我认为,以上几点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实际和必要的。
三、排版编辑上可做小改,以求美观、更有层次感
《训诂学》内容多,举例也多,版面看起来有感密密麻麻的大小文字挤在一块,加上训诂理论艰深,学习起来有些枯燥无味,这样,恐使人看内容时望而生畏,如坠云雾。因此,我以学习者,更以读者的身份认为,书本《训诂学》在排版编辑上可作一些小改。
(一)书中,除了一些知识点分层中的大点(如一、二……,第一、第二、……)加粗外,希望一些小分层(如1.2.……,(1)(2)……)也给加粗。这样,书本版面看起来有层次感,一目了然,在读者查找内容时更方便、快捷地找到知识点。
(二)书中的举例虽字体已有小化,但我以观者的感受认为,有些地方(如书中37、38页等)正文与例文间的差别效果并不明显,所以,我建议,这些地方的正文和例文之间的行距可稍放大一点。如果考虑这样之后纸张成本问题,则可以将例文本身之间的行距调小。虽然这样调整需要费些工夫,但文本的生命最终还是要靠读者维续的,因此,作为维续载体的书本就要让读者乐于接受,不仅内容上要充实新颖,版面视觉上也要美观、层次分明,让读者看时不会眼花缭乱,一目清楚正文与例文。
当然,此书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可以说,初学者应该掌握的有关训诂及训诂学基础知识已基本囊括,书中训诂方式(形、声、义训)的分析说明和训诂要籍的介绍相当详实,也提及了训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补充了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知识。而这些对于学习和研究训诂及训诂学知识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宝荣,武建宇.训诂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
[2]张永言.训诂学简论[M].武昌: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3]周大璞.训诂学初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4]黄大荣.训诂学基础[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5]曹志国.如何学习《训诂学》[J].河北:河北自学考试,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