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家族见证新中国60年
无锡严家桥唐氏家族――这是一个和这个国家紧密相连的家族。
祖父唐君远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凭借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和不凡的聪明才智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一代功臣。
儿子唐翔千不仅打造出了香港纺织业的半壁江山,更亲历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亲耳聆听了***“香港五十年不变”的伟略,用一颗赤子之心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外合资第一人”。
孙子唐英年不仅将父辈的事业发扬光大,更先后出任香港特别行***区财***司司长和***务司司长,凭借“脚踏实地”的作风,成为“港人治港”的成功实践者和促进香港和大陆紧密合作共创辉煌的使者。
唐氏祖孙三代的人生轨迹,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更是新中国成立60年的时代缩影,从中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国人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强烈时代精神。
对我关怀,把我看成自己人,我一定要当好这个自己人,士为知己者死嘛!
唐君远,名增源,清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六(1901年7月21日)生于无锡严家桥(今属羊尖镇),自幼聪颖,好学勤思,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和苏州东吴大学,奉父命中辍学业,参与筹建和经营棉、毛纺织企业,为我国纺织业尤其是精毛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泡泡纱”成日商眼中“最大的劲敌”
90年前的1919年5月,在东吴大学化工专业求学的无锡学子,年仅18岁的唐君远接到父亲的电报,命令他赶紧辍学回家,正是这一封电报,改变了唐君远的一生。
无锡严家桥的唐家历代以经营布庄为生,家族产业传到了唐君远的父亲唐骧廷手里后,中国的民族纺织业进入机器化时代已经有10年了,但是一直没有长足的发展,观念先进的唐骧廷在成立了2家机器织布厂后,又于1919年成立了仿制印花“洋布”的丽新染织厂,急需人才,于是将还在读大学的儿子唐君远召了回来。
虽然并非纺织专业出身,但是唐君远从最底层的考工员做起,跟着父亲聘请的英国专家刻苦钻研技术和管理,1925年就担任了厂长。然而,那个时代,中国的纺织市场几乎被拥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日商垄断,他们的步步进逼使得大部分华商难以招架,唐家的丽新厂也同样受到严重冲击。年轻的唐君远提出,如果要摆脱困境只有改革,只有扩建,凭着自己的真诚和家族的声望,争取到了中国银行的贷款。用这笔贷款,唐君远从国外购置了先进的设备,不仅制造出了能和日货媲美的精品,更运用自己的化工知识,通过烧碱让布料起皱发明了“泡泡纱”,风靡全中国。直到如今,包括“泡泡纱”在内的,由唐君远发明的灯芯绒、印花麻纱、条子漂布等纺织品种仍受到消费者的喜爱。1930年,唐家的丽新厂凭借唐君远的创新彻底打破了日商的垄断,当年的日本《朝日新闻》因此将中国无锡的丽新染织厂称为日本在中国纺织市场上“最大的劲敌”。
中国第一家全能精纺厂和“不蛀呢绒”
1934年日本纱厂贬价出售棉纱,国内纱厂受到冲击,只能竞相将库存的棉纱甩卖,为了减少损失,扭转局面,唐君远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自己筹组一个毛纺厂,唐君远研究了我国毛纺织工业发展的状况,他认为如果要办毛纺织厂必须办能精纺、能染色、能整理的全能厂。于是,在经过了认真的筹备,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攻克了技术难关后,1935年,中国第一家自纺、自织、自染、自整理的全能精纺厂――无锡协新毛纺厂在年仅34岁的唐君远手里诞生了,唐君远将中国的民族毛纺业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然而刚刚崭露头角的唐君远,却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遭到了日商的妒忌,日商将呢绒产品、哔叽直贡呢一年之内连续降价20%以上,很多人为唐君远担忧,甚至劝说唐君远改做绒线。唐君远不为所动,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进一步创新,从瑞士进口专利产品――羊毛不蛀粉,运用自己的化工专长,将这种粉剂添加到羊毛分子中,终于发明出了独一无二的“不蛀呢绒”,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今的上海河南路在上世纪30年代是著名的“呢绒一条街”,唐君远的“不蛀呢绒”是那里最受欢迎的产品。
然而,无锡协新毛纺厂的发展壮大却招来了日本人的垂涎。1938年,日本侵略***占领无锡,日商以“炸毁协新厂”为要挟,提出要和唐君远合资,唐君远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决态度断然拒绝,因此被日***扣押,甚至被关在木笼中罚站,协新厂最终被日***炸毁。
1939年,唐君远在上海成立上海协新毛纺厂,打算重整旗鼓。唐君远的小女儿唐新缨回忆说,父亲那时候为了工厂天天早出晚归,弄得幼小的子女都不认识自己的爸爸。然而一直到1949年,整整10年,唐君远在日***的破坏和***府的腐败中却只能苦苦支撑,直到新中国成立。
一定要当好这个自己人
***前夕,唐君远坚持不撤资外迁,并和无锡工商界一起向捐助粮食10万石,柴草15万担。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30年的沧桑,唐君远心情非常激动,他将***前未及进口存放在香港的7.3万镑羊毛条运回厂里开足了全部机器,无锡和上海的协新厂获得了新生。唐君远对中国***充满了感情,1950年,唐君远被推举为无锡市人民***府委员,上海市毛纺织工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唐君远先后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3.2万份、国家建设公债10亿元(当时币值),抗美援朝时一举捐献飞机4架,捐寒衣400万元,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忱。
1951年11月,唐君远的长子唐翔千在香港结婚,唐君远送给儿子的礼物是一套《选集》,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儿子依然珍藏着。
1955年,唐君远率先申请协新毛纺厂公私合营,在全行业起了带头作用。上海毛纺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唐君远仍为协新毛纺织厂经理兼丽新纺织印染公司经理,后又担任上海毛麻纺织公司副经理。1959年,唐君远新任全国***协委员,道出一番肺腑之言:“***对我关怀,把我看成自己人,我一定要当好这个自己人,士为知己者死嘛!”“”***中,唐君远曾遭受冲击和迫害,但爱国情怀始终没有改变。
改革开放后,唐君远再度焕发热情,参加创建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任监事长,并担任了上海市***协副***。1979年,78岁高龄的唐君远对已成为香港著名实业家的长子唐翔千说:“翔千,你来投资吧,我们唐家要为祖国四化作点贡献。万一蚀本了,就算是你孝敬了我。”就这一句话,让儿子唐翔千成了“中外合资第一人”。
一掷千金和“8角钱咖啡”
唐君远对培养人才的热情持续了一生。还在上世纪20年代,为了无锡丽新厂的发展,唐君远就曾花年薪6000元的重金聘请国外专家来厂指导培养人才,而当时,整个丽新厂所有员工的年薪加起来都只有5000元。改革开放后,唐君远更是为培养人才竭尽所能。
1987年,唐君远86岁大寿。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第一次一个不缺地聚拢在上海,聚拢在父亲膝下。“老太爷”发话了:“我不要礼物。我想要一笔资金,设立一个奖学金,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 “老太爷的意思”当场就落实了:一万元人民币的寿礼,在大同中学设立了“唐君远奖学金”。选择大同中学,是因为长子唐翔千当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唐家子女献给了父亲一份最有意义的寿礼15年后,唐君远以91岁高龄逝世,他不多的遗产被子女们捐了出来,充实次年扩大并更名的“上海唐氏教育基金会”。 2005年再次扩大并更名的“上海唐君远教育基金会”,已积累起一亿元人民币。这一旨在“爱国重教,培育英才”的善举,一做就是22年。基金会的业务范围,从最初的1所学校,发展到今天的24所。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唐君远的协新毛纺厂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毛纺织市场。无锡唐家的财力和同样出于无锡的荣家不相上下,儿子唐翔千更是香港的亿万富翁,可是儿子偶尔请父亲在锦江饭店喝咖啡,当时一杯咖啡8块钱,唐君远问了价居然嫌贵,“这个价钱,我可以喝10杯!”原来,他是在淮海路哈尔滨食品厂门市部喝咖啡的,一杯只要8角钱。儿子把在香港难得乘坐的一辆“劳斯莱斯”送给上海市工商联接待外宾用,身为工商联副会长的父亲却从来没坐过那辆名车。
改革开放后,唐翔千把父亲接到香港安度晚年。好不容易出去了,可只过了十几天“老太爷”就吵着要回上海。无奈,唐翔千只好送他回来。时任统战部联络处处长的马韫芳去接机,看见当儿子的斜背着个***用包,搀着“老爹”走出来。刚进关,“老太爷”就大声叫道:“上海才是我真正的家!”
在香港,马处长还发现癌症痊愈不久的“老太太”在儿子公司里打工,工种是拆纱头,边拆边乐,“我在家里没事情做,来这里消遣消遣,翔千给我工资咯!”后来,“老太太”也回到上海,终老于此。
唐君远一手缔造了号称中国民族工商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唐家,他的将近一个世纪的一生经历了辛亥***、、抗日战争、***府、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所有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他凭借中国人特有的聪明才智、坚忍不拔和满腔的爱国热忱为中国的民族纺织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被公认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一代功臣。而他的言传身教也造就了唐氏家族持续至今的辉煌。
相关链接
唐氏家族神奇而庞大
严家桥,地处原无锡县东北乡,锡、澄、虞三县交界处。当年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交通相对封闭,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四乡殷实,市集繁荣,家家枕河而居,户户门前垂柳,大河横贯,小桥流水。中国民族工商界四大家族之一、如今的“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唐家祖居就在此地。
“老祖宗”文武双全是抗倭名将
无锡严家桥唐氏原是常州人氏,“老祖宗”唐荆川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曾任明朝兵部侍郎,是一代抗倭名将。明朝另一位赫赫有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是唐荆川的学生,曾在唐的门下学习***法。唐荆川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广为后世文学家所采用的“唐宋家”概念就是由唐荆川首次提出的。至今常州还设有荆川公园,以纪念这位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我国民族纺织业先驱唐君远即是唐荆川的第19代孙。
毛头小青年白手起家成首富
明朝末年,唐荆川第十一世后代中的一支移居无锡。到唐懋勋,已是第十六世。唐懋勋(1800―1873),号景溪,是唐君远的曾祖父,被现在的唐氏子孙后辈尊称为景溪公。
1860年,太平***开始进攻南京,战火迅速烧向江南。唐懋勋为了逃避战争,携妻儿老小一起来到无锡严家桥。严家桥村里的老人回忆说,他们听过祖辈讲唐氏先祖来到严家桥的情形:两个二十上下的毛头小青年,身背黄布包,一路风尘从战争的烟雾中走来,身后跟着唐老汉一家老小......当时大家都亲热地喊唐懋勋为“唐佬佬”或“唐老汉”。
唐懋勋先在严家桥集市中心双板桥堍开设了一家“春源布庄”,数年便获厚利。从此,“春源布庄”这块金字招牌,开始长久留驻在严家桥这块风水宝地的史册上,同时也标志着唐家由此发家,跨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家业兴旺,使唐懋勋决心扎根在严家桥。他抓住无锡战乱后人口锐减、地价大跌的机会,大量购进土地,之后,又在市镇河西、春源布庄南面兴建了唐氏仓厅,囤积粮食。为方便水路运输,又建造了唐家码头,现在,严家桥尚保存着唐氏仓厅的部分建筑和唐家码头。唐家码头前的永兴河,即使在20世纪70年代,也是羊尖和周边乡镇通往大运河和无锡的主要交通运输河道。
来到严家桥后的唐家,没有多久,就发迹成了无锡东北乡的首富,威望震撼城乡。
精英辈出成就“望族”
1866年,唐懋勋到严家桥后的第六年,便把家业交给了唐洪培、唐福培两个有经商才能的儿子经营。兄弟俩继承父业后,更是经商有道营业有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除了经营“春源布庄”、唐氏仓厅外,其后又开了“同济典当”、“德仁兴茧行”、“同兴木行”。多种多样的经营活动使唐氏集地租、利息、商业利润于一身,一方面加快了唐家财富的积聚,为后来更大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大大促进了严家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唐懋勋的第三代“镇”字辈和第四代“源”字辈大都在严家桥出生成长,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因此人才辈出,他们不满足唐氏家族在严家桥已有的成就和产业,纷纷走出严家桥,到无锡、到上海、到更大的天地中创业奋斗。
从20世纪初开始到三四十年代,他们在上海、无锡兴办起一个又一个唐氏工商企业,像无锡的杨万和布庄、九大布行、九余绸布庄等以及著名的***纱厂、协新毛织厂、丽新纺织印染厂、九丰面粉厂等早期都是由唐氏家族创办的。
***后,唐氏家族重点选择在香港发展,现今唐氏家族的后代,已遍布海内外,有许多人成了名闻海外的著名实业家。而其中一位叫唐英年的子孙更是担任了香港的***务司司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唐君远:中国民族纺织业的一代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