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叔本华一系列的哲学成就中,天才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直接呈现载体。叔本华一贯以狂傲不羁著称,是唯意志论的典型代表,他所认为的天才也是有着一种非理性倾向,一定程度上是脱离现实孤独存在的。
关键词:叔本华;天才;表象;意志;直观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是众所周知的悲观者,作为一个孤独的思想家,注定了他的哲学也是孤独的。一直以来母亲对父亲那样冷漠,继而父亲早逝,便埋下了叔本华痛恨女人的种子。幼年全家环游世界带给了叔本华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土伦兵工厂里劳役犯人所经受的痛苦令他震撼,直接刺激了他对痛苦敏感和吸引力的产生,也是他哲学思想的产生的首要条件。到达瑞士,叔本华又被大自然所震撼,勃朗峰给他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很大程度影响着他对审美的思考。勃朗峰的顶峰整日乌云密布,偶尔晨光曦微,穿越云际的曼妙令人心旷神怡,启发了后来天才伦的产生。他惊叹:“这个世界不可能是一个善者所为,而是魔鬼的作品。”
一、直观――天才的首要工具
一般人的直观能力只能依据自己三分之一的智慧为限去理解事物,而天才有三分之二的智慧,在认识事物时,表象能力还有剩余,而且对于意志目的毫无用处,若是达到一定高度还是会影响到意志的目的,这种状态即所谓天才异于常态的素质。所以天才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异常剩余,异常剩余全部用在为人类服务上去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认识力的过度剩余,最显而易见的是在直观的认识中,由另一个形象再现出来。好多的艺术家都呈现出天才的迹象,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距离很近,活动形式简单,表现出来也相对于容易,艺术品能源源不断的产生。相反,从概念中产生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干才的作品,纯粹是理性的模仿,是为了满足当前大众的需要。
二、想象、空想――天才的第二工具
纵观世界经典之作必定是有条有理的加以整顿、加工和反复修改,才能呈现出来彻底的认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空想的支撑。直观的世界给空想提供了认识的源泉,是天才不可或缺的道具。有空想的人就会有呼唤灵感的力量,呼出来的灵感如果又是在恰当的时机表现出来就会是经典之作,而那些没有空想习惯的人就像是附在岩石上的贝壳,只是坐以待毙的等待,苦苦羡慕可以自由活动的动物。
在想象、空想中获得灵感,那时的情形就是智慧摆脱了意志的羁绊而自由奔放,在短暂的世界能够***自发的活动。此刻的智慧完全脱离自己的根源――意志,仅仅集中于一个意识形态,在这瞬间所谓不朽的作品就产生了。这就是天才的关键所在,普通人一直在诚惶诚恐的服从于意志,他们的思想只是考虑意志和目的的关系,其他的压根就想不到,也不会去想。
三、意志和智慧想分离――经典艺术品的产生
平常人一生都沉浸在意志的漩涡和喧嚣中,他们的智慧充满着生活中的事物,但是他们却完全不能理解生活和事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天才却与之相反,他的智慧已经脱离了意志的利害,客观直接的将世界和事物融会贯通。画家把眼前的自然景物绘画出来,是经过所谓的熟虑。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普通人好比是被铁线控制的木偶,天才就是幕后的操纵者,他不但能够感知舞台上的一切,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希望离开舞台到观众席上看戏的人。
对于天才,意志的明了性经过无数的阶段慢慢上升,最终达到一个点,脑海中会闪电般产生很多疑问,继而就产生了哲学家、艺术家。这个过程首先要清楚认知世界和自身的关系,再进一步思考两者,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智慧为了取得最大化的优势,他不得不脱离意志,同时意志和智慧的分离也是天才和疯狂很接近的症结所在,所谓的艺术大师艺术天才都是人们口中的疯子。
四、无功利性――天才作品的特质
天才是智慧的自由活动,是智慧脱离意志单独存在,所以天才的创作是没有任何实利目的的产品,更不能拿实用的标准来衡量。音乐的演奏,哲学的思索,画家的绘画等纯粹是为作品本身。“非实用”是天才作品的特质,是荣誉的标志,是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创作。而普通人所做的任何东西都是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和生活的方便,因此在欣赏大师绘画作品和哲人的思想时可以使我们胸襟开阔,忘却一切的穷困烦恼。
一般人的智慧往往用在自然指定的场合,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认识个体的意志和事物的关系。天才的大脑则属于世界。主宰普通人的是意欲,天才是注重认识,所以两者很难形成共同的语言更难相处。由于天才作品的无功利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会和时代抗争不相适合。天才的能力和理解力都是高人一筹,不能为常人所理解认识,就如同天才射出去一支箭,箭头的去向常人看不到,只有等他们的后代子孙才能发现,到那个时候普通人才忽然认识和理解它。如同尚福尔所说:“人才的评价,好比是一颗钻石,在某种程度内的大小、纯粹度才有一定的标价,超过此范围则既无市场又无买主”。
五、小孩子――某种程度上的天才
在众多的天才中男性的比例占大多数,这就初步反应出天才的根本条件是强烈的感受性,因为女性大多数是主观的。这一感受性和孩童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在小的时候小孩子的智力是远远大于意志的欲望,儿童时期可以说是一生中不可再有的纯洁幸福时代,是人生的伊甸园。
从整个人生看来,在青春期以前所看到、学到的知识和见解确实比以后要多。在孩童时期的可塑性很强,一旦进去青春期,占主导的意志就开始占上风向。除了部分的意志需要外,还有很大部分的剩余,从而使得他们的认识活动占据优势位置。孩子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天才,天才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小孩。两者接近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就是天真、朴素和崇高的纯真,这也是天才的基本特征。据说很多的天才都是被称之为大小孩:黑格尔、歌德、莫扎特等,天才看外面的世界就是纯粹、客观去欣赏。相比之下普通人他们只是感觉到了主观的趣味,抱着某种动机和功利性的目的,他们完全的沉着理智,这样的刻板的认真在天才和小孩子脸上是看不到的。
当然每个人都有过孩童的时期,在那个时候大家的脑神经系统和智慧是卓越的,都是爱学习、爱理解、能把握事物的特质。在孩童时期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可是经过青春期的淘汰,剩下的就是寥寥无几,只有得天独厚的人才能保持一生,这便是少之又少的天才。
无论是天才还是其他什么,世间的万事万物终归可以和哲学有着一丝丝的渊源,我所了解到的知道的也仅仅是哲学的冰山一角罢了,只能很浅薄的阐述一下自己的对天才的认识:首先不再去辩证天才到底是不是天生的,但一个人,如果在人生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真性情,知道自己所关心所在意所喜欢的是什么,那么就有天才的潜质。天才的关键就是在幼年的时候全身心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并积极的思考,随着成长将其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叔本华是个孤独的人,他认为的天才是受着非理性主义的支撑,反对理性一直反对理性必然注定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不为大众所支持。所以天才在现实中,是癫狂的,找不到有共鸣的人,始终孤独的存在。(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迪迪埃・雷蒙,永恒的作家叔本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商务印书馆.2012.
[5]戴文麟,叔本华直观认识论评述,人文科学社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