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杜拉的生平
阿尔伯特班杜拉出生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小村庄。他是家里最小且唯一的男孩,很受父母疼爱。虽然父母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却对班杜拉的一生影响很大。他的父亲教会了他三种语言:波兰语、俄语和德语。他的家庭非常和睦。他的妻子是护理学院的老师,他有两个女儿,还有一对双胞胎外孙。
二、班杜拉的学业、职业生涯
班杜拉的小学到高中时在镇上唯一的学校,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对于班杜拉来说,教育资源的匮乏竟然是一个有利的因素,他说:“大多数教科书的内容是容易忘记的,但是自我导向的学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有效果”。
虽然他主修的是生物学,但是心理学使班杜拉如醉如痴。班杜拉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师从著名的心理病理学家本顿教授,攻读临床心理学。班杜拉分别在1951、952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除了1969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他一直在斯坦福大学任教。
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所代表的行为学观点在心理学界盛行了二十余年;然而在19世纪60年代,关于学习的其他理论观点逐渐被提出并受重视,由班杜拉提出、最开始被称为观察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便是其中理论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最早衍生于行为学派理论,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倾向并重视行为的角度,忽略了人类内省的内在特质,类似于思想、价值观、态度等这些领域都被行为学家拒之门外。斯金纳的行为学更是将行为主义的理论推至顶峰,将一个人的人格比作成黑箱子,过分强调对刺激与行为反应的联结,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将忽略作为人类认知以及思考的重要性。学者班杜拉不受行为理论的羁绊,将认知理论观点与行为观点结合,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这也是他对心理学界的主要贡献之一。
1.观察学习与模仿
班杜拉认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产生。他提出观察学习历程具有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生阶段、动机阶段。
注意阶段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观察学习时,首先便是注意观察对象所出现的一系列行为特征,并从中了解榜样出现该行为所蕴含的意义。保持阶段具体是指在观察完榜样行为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转变为表征性的心象,即记下榜样行为的样子,或者转变为表征性的语言符号,即用语言对榜样行为进行描述。对榜样行为观察注意并纳入记忆之后,便需要以自己的行为将榜样的行为重新表现,这一阶段我们称之为再现阶段。最后的动机阶段意味着个体在注意、保持、再现后,从观察对象身上习得了该行为,而且在主观上也愿意在适当时机适当场合表现出自己的习得行为。
班杜拉提出,个体在观察学习中的模仿,并不是机械般照搬榜样的行为,而在一定程度上跟模仿者自己的认知水平、心理需求等内在的心理过程有关,总之并非简单的机械模仿。由此,班杜拉认为模仿存在四种方式: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
直接模仿是最简单的一种学习模仿方式,我们所处的人类生活中,大部分的基本社会技能都是通过直接模仿学习来的。综合模仿并不是直接的以一个人为榜样,而是综合了许多次的见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模仿方式,是模仿者在模仿历程中而习得的行为。象征模仿是指学习者并不是模仿榜样人物的具体行为,而是模仿榜样人物的性格或行为所代表的意义;抽象模仿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观察学习学到了抽象的原则,而并不是一个具体行为。比如解决数学题时,学生从对老师例题的讲解中,举一反三,学会解题原则,即抽象模仿。
2. 三元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强调,学习行为的形成,除了环境因素外,个人自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更是重要因素。人的行为不仅是其内在力量的驱使,人所学到的行为,也并非纯因行为表现后受到外在环境的控制。人受环境中其他人的影响,人也能影响环境中的其他人,因此提出三元交互决定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将环境因素、行为、个人的主体因素三者看成是相对***、同时又交互作用从而相互决定的理论实体。所谓交互决定是指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每二者之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3.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能或有效性。自我效能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人格的一个重要发展指标,也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时对主体的自我判断,这种判断是通过各种效能资讯综合做出的结果。
班杜拉在当时行为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仍能抛开固有理论,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从此影响了心理学时代的研究方向。班杜拉对行为与认知理论的理解独特、精辟,最终成为当代的心理学巨擘之一。另外,班杜拉突破了当代主流学术思潮、重新整合,接纳各个学习理论的优点,自成一家之说,受到广大学者的拥护。然而在心理学进程上,社会学习理论最重要的贡献是,它确认许多由大众传播媒体学来的行为与态度、社会中暴力与攻击事件的增加,大多可用社会学习论中所描述的观察学习来解释。
参考文献:
[1]廖克玲.(1982).社会学习理论巨匠—班杜拉.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2]张春兴.(1996).教育心理学.台北:东华书局
[3]高申春.(2001).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台北:猫头鹰出版社
[4]吴幸宜译.(1996).学习理论与教学应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通讯作者:霍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