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内地投资者来说,惠理集团(Value Partner)并不十分熟悉。直到它于2012年正式收购原金元比联基金中比利时联合投资公司的49%股权,才第一次进入内地大众投资者的视野。
但在香港,惠理集团的发源地,它是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上市的香港本土基金管理公司。从1993年成立至今,惠理在香港市场站稳了脚跟,并逐渐建立起了自己专注中国内地和香港本土相关市场的特色,成为香港强制性公积金基金管理人之一。从2000年起,惠理更是开始持续大幅度超越恒生指数,成为精品基金的典型。
这家基金创始人谢海清先生的经历也颇富有传奇色彩。谢在马来西亚出生,为家中长子,因为需要养家而没有上大学,但辗转担任《远东经济评论》及《华尔街日报》香港记者,随后担任摩根建富研究部门主管,由此步入基金圈。1993年,其与客户叶维义共同创办资产管理规模300万美元的惠理基金,开始自己的基金管理之路。
淘金内地
惠理的头两年可谓举步维艰,在强手如林的香港基金管理界,要出人头地实在艰难。谢海清为惠理制定的策略是,专注于香港本地公司和内地市场。“在品牌影响力和分销网络上我们无法跟大型机构相抗衡,但在细分市场我们有本地化的优势。”谢对《环球企业家》记者说。
从1998年起,惠理即开始专门研究内地赴港上市相关企业,并进行调研。谢首先发现的是B股市场的商机。
传统上,内地投资并不看好B股市场。这个市场规模远远无法与A股相比,上市企业的流动性也较低,且大部分企业拥有较多的问题。
谢海清却觉得这是个极具潜力的市场,事实上这与他“价值投资”的投资哲学紧密相连。在他看来,自己投资的是“企业所有权的交易”,只要“能用较低的价格买到好的企业”就可以。至于在哪个市场都无所谓。谢投资B股市场最重要的步骤,是在调研了全部B股企业之后,从中筛选了15家值得投资的企业,“他们是够便宜的”。
不过在为B股投资筹集资金的时候,香港市场机构投资者却无一认可。“他们都跟我说,这个市场很烂,信息真实性又很难得到保证。”谢笑着说,“当时他们都认为我疯了。”最后,谢从一个东京机构投资者处筹得了唯一的一笔资金,成立了这支专投内地B股企业的千万美元级别的小基金。“或许是日本人在经历泡沫之后更能理解低位进入的重要性。”谢说。
一年后,市场暴涨数倍。这支基金成为惠理历史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基金,迄今为止没有被打破。
而惠理的主力惠理价值基金,亦是踩准了内地赴港上市中小企业这一富矿。谢海清在摩根建富任研究主管时即开始关注中小企业板块。
从1993年创立惠理基金至2000年,惠理价值的业绩与恒生指数大致平行。2000年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内地经济增长前景的认可,对企业的PE估值倍数不断走高,谢的投资开始大幅度跑赢恒生指数。谢海清估计,在年均复合15%的收益中,有大概10%来自企业业绩增长,而5%得益于公司分红派息。
不过,随着国际资本市场对内地估值倍数的下降,谢也坦承遇到了业绩压力。“我们现在期望的是估值倍数不要下降,凭借业绩增长仍然能够获得收益”。
不管外资如何看空,谢海清依然对内地经济有信心,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他购入金元惠理基金,开始进***内地资产管理市场。
“从成立至今,惠理的人员结构从香港本地人为主到内地背景人趋势转换很明显,现在我已经是最后一个不会说普通话的员工了。”谢笑言。
专注投资
在淘金内地的背后,惠理所仰赖的是其引以为豪的投资研究和尽职调查传统。谢海清的团队每年平均调查走访的企业总数约为2500家,大多集中在内地,很多在中西部并不发达的地区。
这是一份极端辛苦的工作,公募基金如此高的尽职调查频次在内地也颇为少见。谢对走访企业并非走马观花,一般也会硬性要求与负责企业具体业务的负责人员见面相谈。他的团队有一套由下而上“360度”调研手法,除了分析企业的财务数据外,他们会实地拜访公司,与负责人员见面相谈,从业务的上、中、下游作深入了解,透过与公司各部门员工、供应商及客户面谈,进一步查核公司的实质业务状况。
不过谢海清亦承认,在面对面的调查之后,自己做出的投资也只有三分之一是正确的,三分之一是平庸的,三分之一是完全错误的,“最重要的是及时止损”。
目前惠理基金的平均持仓时间在一年半,这与内地公募基金动辄一年数十次的换手率相差甚远。而在前述三分之一的优秀股票未出现变故的状态下,惠理对它们的投资期限往往高达五六年以上,耐心等待业绩增长。
在专注投资之外,谢海清对建立分销网络显得并不那么上心。很长一段时间里,惠理的机构投资者比例维持在80%的高位,直到成为香港强制性退休基金管理人之后,机构客户才首次降到50%的比例。
这种专注大客户的策略为其节省了很多分销成本,不过同时也造成其规模没有达到与其业绩和声誉相当的份额。目前惠理管理的总资产规模仅为72亿美元。在参股内地的金元惠理基金中,惠理的一句口号或许能够体现其对规模的态度,即“用业绩撬动规模”。谢相信,用长期稳定的业绩就能自然而然地赢来客户。
即使上市,对惠理来说也是误打误撞。公司成立初期引入了两家美国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后来这些机构投资者需要退出,因此惠理在2007年正式上市。“仅仅是为了让他们退出。”谢坦言。
上市为惠理带来的好处是,其业绩透明度大幅度增高,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保持了基金规模的稳定。不过,这也给谢带来了投资者关系维护的压力。谢说,自己更喜欢与企业家交流具体的案例和阅读资料,并且也“更擅长于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惠理:一家香港本土基金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