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玉米的病害种类很多,主要病害有丝黑穗病、玉米大斑病和病毒病。在玉米生产中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一、玉米病害
(一)玉米丝黑穗病
俗称“乌米”或“灰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开花,-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危害十分严重。
1、症状: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在抽雄后表现的最为明显。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不吐花丝。除了苞叶外,果穗呈现一个大的黑粉包状,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粉,黑粉一般粘成块状,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丝状维管束组织。雄穗往往仅有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多数仍能保持原来的穗形。病株大多矮化,只有健株的1/3~2/5高。
2、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厚垣孢子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种子表面携带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雄穗,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玉米在3叶期前为病菌的主要侵入时期,土壤温湿度是决定病菌侵入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21~28℃,湿度15%~25%,有利于丝黑穗病的流行。因此,在冷凉地区,丝黑穗病发生就重。本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倒茬3年可有效地防治本病。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②杜绝和减少初侵染源:丝黑穗病的发生轻重上要决定于初侵染源的多少。因此,减少田间菌源数量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要作到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进行高温堆肥,杜绝生肥下地;厩肥要高温发酵,杀死病菌后再用。选用不带菌的田块或土壤消毒后育苗。及时拔除发病幼苗和及早拔除病株。切忌将病株散放或喂养牲畜。合理轮作是减少田间菌源或减轻发病的有效措施。一般实行1~3年轮作配合种植高抗品种可有效控制丝黑穗病的发生与危害。④药剂拌种:50%多菌灵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湿拌种。方法是将种子喷少量清水湿润,然后按种子量的0.2%加入粉剂混拌均匀,拌完后晾干即可播种,效果较好。或者用玉米种衣包衣效果更好,按种子量的0.5%。
(二)玉米大斑病
l、症状:大斑病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以上,有时几个病斑连在-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绿色,最后变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孢子的萌发、侵入及孢子的形成和传播,都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其中温湿度是主要的。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适温是20~25℃。大斑病在春玉米区较严重。降雨量大、湿度高,易造成病害的的流行。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②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菌源:玉米大斑病菌属于弱寄生菌,当植株从营养生长过度到生殖生长时最易受到病菌的侵染,因此增施粪肥可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如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应注意合理密植,以降低田间湿度。③药剂防治:可用40%克瘟散***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间隔7天打一次药,2~3次即可。
(三)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玉米粗缩病。
1、症状:玉米矮花叶病又称花十条纹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能感病。苗期先自心叶基部出现退绿条点状花叶,逐渐扩展到全叶,叶脉保持绿色而叶肉组织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症状。重病株不能抽雄结穗或提前枯死。
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矮化,被侵染的玉米呈暗绿色,叶肉粗厚僵直,有时心叶卷在一起,不能正常抽出,至9~10叶期,病株矮化症状越来越明显,节间变短,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往往不到健株的一半,不能抽雄结穗。病株根系少而短,易从土中拔出。
2、影响发病的因素:玉米矮花叶病可以汁液摩擦接种。主要山蚜虫传播,但蚜虫传毒是非持久性的。此病的病毒除危害玉米外还可侵染高梁、谷子及多种禾本科杂草。在北方,越冬寄主有牛鞭草和芝草等。
蚜虫除传播病毒外,其本身对玉米的危害亦很严重。蚜虫常群集在玉米的雄花和叶处背面,以刺吸玉米组织里的汁液,同时吐出一种唾液,抑制玉米生长,影响玉米扬花授粉,造成空苞和秃顶。
玉米粗缩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为持久性传毒。在北方,该病毒可在灰飞虱的若虫体内越冬,也可以冬小麦和杂草上越冬。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耐病品种。②早期药剂灭虫,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用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喷雾;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20克兑水50~75千克喷雾。在玉米田灭虫,可用40%乐果***剂原液l千克,加水5~6千克,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用毛笔或棉花球蘸药涂抹,把茎部半节的周围都涂过,好可通过内吸杀虫。③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玉米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